|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一桩耸人听闻的总统骚扰未成年少女的性丑闻事件,就在这切要关头被披露曝光,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总统谋求连任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总统紧急召见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里恩博士(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里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里恩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然而,这场所谓的爱国战争不久便破绽百出,不攻自破。
本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
狗为什么要摇尾巴,因为狗要比它的尾巴聪明;如果尾巴比狗更聪明,尾巴就摇狗了。为做公关小组作业看了这部。通过一场表面上的战争让总统顺利连任/他结束了战争?战争结束了?他不能现在就结束战争,这可不是他制作的…制片人最后的“心脏病突发死亡”早有征兆,最初的自负和得意,制作战争时的如鱼得水和万分激情,甚至比安全顾问还操心,他是真的把作品当成了自己的宝贝,制作时遭遇瓶颈的一万个“巧思妙想”和转危为安,计划成功的狂喜…最后他只要荣誉,他知道这样的作品不能公布于众,但是他还是无法释怀,完美的作品上看不到自己的名字,得不到世俗的认可,他要荣誉,荣誉,荣誉,丝毫不顾当初的约定规则,铤而走险,又一为荣誉而牺牲的“电影人”。
绝对是载入史册的政治黑色喜剧。前半段节奏好到不行,更能突出情节的魔幻,但想想美国政府这么多年的一桩桩丑闻、一个个奇葩的出兵理由、疫情流行下特朗普政府的回应,这些情节又蛮现实。我本以为会以杀死Stanly为结尾,但后半段军队找出的那个变态罪犯作hero的情节实乃天才,飞机上和坠机后的戏太精彩。编剧对好莱坞、奥斯卡、音乐产业的讽刺也拉满,踌躇满志的制作人把这个事件当作职业生涯produce过最精彩的电影,但在旁人看来不过是和他自己都看不起的烂广告一样的东西,推销商品而已,他有多气我就有多乐。
普通人的愚蠢赋予了媒体与幕后游刃有余的绝对力量。古典哲学家其实早就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省察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被操纵会被情绪左右。遗憾的是,自我省察还是太奢侈了,远不如检查别人来得痛快。前者是透过相去发觉相背后的客观事物本质,而后者则是被相所迷惑。自古以来,哲学与政治就是互相冲突的,恰恰也证明了哲学能够起到制衡政治的效果,也许,只有用哲学的心态去生活,才能摆脱被政治操控的尴尬局面吧。
用荒诞夸张的故事尖锐地揭露了政客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通过编造谎言、假戏表演、操纵舆论、金钱交易、杀人灭口等不择手段地欺骗民众的丑恶黑暗。真是羡慕西国能有如此宽松的创作环境,可以如此赤祼祼地批评政治的丑恶黑暗的一面,既使身为国家总统的高位,也能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对民众也是极大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也顺带讽刺了一把影视界,但剧情有点平淡,容易走神。
表面上是政治喜剧但却是特工片/强盗片的类型叙事,导演使用大量的电视机视点拍摄(借以广告词、数码技术)彰显这一媒介的欺骗性和政治宣传性,极其优美的摄影和高调的打光与影片所呈现的丑恶行径形成强烈反差,讽刺至极。霍夫曼饰演的制片人最后的结局也暗示了艺术创作者在国家机器前的无能为力,德尼罗最后的俯视俨然是山姆大叔的胜利,另外用电影来制造骗局这一设计本身就足够耐人寻味。
正经的黑色幽默,永远不会过时的讽刺,政治和娱乐圈一样,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又用另一个谎言来圆前一个谎言,旗号永远是“爱国”。洗衣粉的故事就发生在影片之后数年,群众能知道什么呢,准备着随时被利用,而媒体不过是操纵民心的工具,就像社会心理学揭露的,权力精英的游戏,他们总会告诉我们是极少数坏人在搞破坏或者外部势力要威胁我们,其实真正有问题的不过是权力系统本身。
黑色政治喜剧,太有意思了,应该是由克林顿事件提供了不少素材,毕竟当年老克干完一炮就火速轰了波斯尼亚,但主旨还是政治圈就是场秀,也预见性的预示了之后老川的政治作秀闹剧,总统只是个产品,屁股决定脑袋选民也不过是只要做到投其所好就能轻易煽动的工具,也确实佐证了一句话:politics is a show business for the ugly
的确是揭露些阴暗面,但觉得还是偏文艺了些。制片人好像是用各种才华来影响舆论,但老觉得应该夹带些更理论化的东西,让他显得更“行家”些。现在表现得的随口说样式,才华有余但不落地,如果民众看到的是各种天马行空+行之有效的理论,这种舆论被操纵的感觉才更不可逃避。哪怕到结尾的讽刺,好像电影的重点还在纠结些个人才华的问题,显得格局小了。
兼具电影艺术自反性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故事叙述方式依据好莱坞固有的脉络,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运镜多变、机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莱坞的连贯性系统,明星制(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制片厂制(新线出品,华纳发行),类型片(悬疑架构,双雄合作经典模式),这三板斧,斧斧挥的漂亮,... 展开
将惊人的批判力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尖锐的变为可接受的-但仍然尖刻,而娱乐也具有了某种深刻-但还是娱乐),美国电影最大的创造力也许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极富创造力的三幕剧。霍夫曼与德尼罗真是璀璨生辉。
一部NB的吐槽喜剧,既吐槽政治又吐槽电影(movie)和传媒,德尼罗鲨鱼般的笑容真是精湛。当然“总统不可见”,同时又道出了“战争不过是一场秀”这种波德里亚式的表达。当然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尚没有Twitter这种东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儿去)。此片堪比《S1M0NE》。
每次看到对这类反应民主阴暗面的电影的影评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国的虽然不好,但美国的民主也很烂”这类言论我就忍不住想骂他们sab。能有这样的电影公映,就是民主优良的明证!那些以为民主是万能灵药的人请去面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其实也就是在说,没有万能灵药。
对于politic和Hollywood的双重揭露与讽刺,政治层面结合如今媒体时代,一切都简直疯狂,结尾太棒了,作为制片人为艺术牺牲想要名誉的心结,感觉最后面每一个镜头都在卖力,人们颂扬着伟大的303与美国,风光大葬的棺材里躺着一个变态强奸犯,go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