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南尼·莫莱蒂导演
他导的电影中“两个政治倾向不一致的人不可以接吻”,却无法发现自己和妻子恰恰变成了“政治倾向不一致”的关系,也许他亦感知到了婚姻中的某种危机,却不肯承认,他希望世界跟自己那套古板的创作思路保持一致,并拒绝承认本行业资本运作方式的巨变。妻子必然知道那套执拗的艺术法则所需要的思想高度,但表达方式不同并不会削弱这一点,比如,他拍的电影可以是悲剧的结尾,主角不得善终、为了所谓崇高理想非要献出生命,严肃、令人窒息,内驱力是每一场革命都必然沾上血污;但同样也可以换上喜剧结尾,喜剧给人希望、更有慷慨激昂的盼头。他需要从自身的悲剧性中摆脱出来,让每个人都不至于灰心丧气,正如他对女儿“忘年恋”的态度,他必须明白爱情确切地可以不受年纪、性别、政治倾向束缚地发生,他只有正视变化的常态才可以向自身婚姻的悲剧性作别。
南尼莫莱蒂在未来的太阳之中描绘的一个后电影化时代的异化状态,在似八部半的电影空间之内构建四重维度进行,更是对情结的追忆,对个人生活的全面结构,他在进行的是一场独自的仪式,将家庭关系与个人生活放置在布拉格之春的历史框架之内,仿若在与历史告别之中,我们也在与一个熟悉的电影专属空间电影院告别,迎接一个不知结局的未来,在元场景之内或幽默或悲伤的完成一次对电影,家庭的重新指涉,更重要的是对于独立电影的命运唏嘘,暴力的结果是杀死了滋养锻造他的母体,在无可奈何的现实语境之内属于独立电影的黄昏时段或者是匈牙利的命运该何去何从,结尾的游行是一场对电影的告别仪式,他们穿透历史的脉络,一一粉墨登场,在那条街上告别残酷的独裁统治,告别一段前暴力化的语境,告别终将失去自我的末日,亲吻着一个看似崭新的,美好的未来。
莫莱蒂讲意共史、莫莱蒂唱意大利流行金曲、莫莱蒂带领大家跳舞游街…实在太自我中心了,幽默中已经太多不堪,真诚但也毫无新意了。各种电影引用乃至自我致敬:莫莱蒂披上自己在《金色的梦》(四十年前的片子了…)里的外套,坐在沙发上开始看一部雅克·德米;还大肆讲述自己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卡萨维蒂斯的评论,太说教了…Mathieu Amalric很惨,演了个疯癫的法国制片;韩国人做接盘侠也很冤大头。有几个有幽默还不错,比如Silvio Orlando演的戏中戏男主和莫莱蒂自己演的戏中戏导演都对上吊自杀的戏摩拳擦掌,争相要表演,笑死了;还有就是莫莱蒂和Amalric两人在夜间罗马骑滑板车的画面,也很好笑。在《三层楼上》里莫莱蒂还有勇气让自己演的角色死掉,给年轻人留下生路。这部里怎么又出来讲道理了呢…
虽然不想变成mbti狂魔,但是我看这个男主看到一半是把他打成intj看的:一成不变的routine,只谈思考不谈生活,偏执地工作,对一切绝望悲观。但是这个片子绝对不是intj拍的,因为他基于对这些特质的理解和共情把不近人情的人拍得可爱。开始特写镜头是只给他的,一个极端的自我;而后他放弃了以自杀作为电影的结尾,在餐桌上说要听听大家的想法时,所有人竟然都开始眉飞色舞,此时特写给了每一个人。于是他惊讶地发现所有人都有一种语言,一个自我,一张具体的面孔。而他是放下自己后才能看见他们的。然后咧,在他自己的电影里,结尾的march,他也给了所有队伍中的人一个特写。他就像一条拧巴的毛巾被展开了。
可可爱爱的Moretti。有评论说这部电影说教。但我觉得与其说是说教,倒不如说是在思考Moretti认同的电影艺术在当下的处境,电影与资本,商业,甚至是与大众观众(票房)的博弈,以及自己的信念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就像海报里,骑在scooter上的Moretti:scooter就像Nextflix一样,流行,大街上四处乱窜,但Morreti还是去见了Nextflix的人,尽管得到的是一场闹剧。他并不是在完全拒绝当下,掩耳盗铃,在说教你该如何拍电影,而是最面危机,却还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也许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未来的太阳,不会像马戏团一样衰落。
啊这个演员表和之前的宣传说马修要讲意大利语都是烟雾弹啊,真正的男主只有导演本人啊。不过两位帅哥都老了且很可爱。/感觉很多人对本片是二星还是四星的主要摇摆在于导演到底有无自省。不过我觉得导演是有在自嘲的(不是说戏中的导演)。并且有一些些可爱。/另外我本人对68、56这种选题比较没有抗拒能力天然比较青睐。/连着看就会发现本不会拿来一起比较的片子其实都有非常共通的题,比如女性面对喋喋不休或者压迫感之类的想要逃离的冲动,没错说的就是25号那天我连着看了《未来的太阳》《爱与森林》《去年夏天》。/25号第一场。IMAX。
回望那个对纯粹的理想主义充满追求与笃定的年代,从政治到生活再到电影,深深的怀旧情绪却又总是毫不回避的被当下入侵、扰乱和打断,更为坦诚的是并未将身处当下的手忙脚乱归结于客观的时代症结,也有源自主观层面的无所适从,却仍然怀揣着哪怕已然被遗忘或错位的红色浪潮洗礼下的本能意志试图去修补与和解,并终于从中回味到过去,和体会到未来,一种勇敢的幽默,又或一种幽默的勇敢,即使步伐早已年迈,依旧在尾声欢庆拍摄结束&革命胜利的游行人群中迎来了最后一镜,莫莱蒂冲着镜头挥了挥手,并不是告别,而是继续前进的问候和致意。
#debussy 4.5 莫莱蒂搭建了一个颇为复杂的元电影叙事框架,但并没有拘泥于某种细致、密不透风的结构,而是让戏谑可爱的气质从自己的表演延伸到结构和故事里。很难去指责他说教(并且多骂骂netflix不好吗!),因为不仅他清晰地意识到了在分崩离析里呼唤往昔的可笑,也从未犬儒地走向某种悲天悯人的结局(比如完全是锡兰的反面…但不是说锡兰不好啦!)。不止费里尼式的狂欢和游行,像在广场上踢球,或者在自杀戏后离开、走过无数搭建的布景房间这样,轻轻溢出的寂静而悲伤的时刻,真的很难不被狠狠打动!
(第76届戛纳主竞赛)6.0/10 莫莱蒂差点就成为意大利魏书钧了,笑。但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前者至少不是盲目的自恋,更不是只会玩口舌的把戏,有自嘲有反思有适可而止的自知之明。妙趣横生的片场风云,笑点常常来自于导演自己的老派和过时,一切都是关于自我的指涉,无论怎样荒谬和滑稽,压力始终不会给到观众。但最后的群体大联欢暴露和揭穿了影片哀伤的底色,马戏团和剧组上街游行,载歌载舞的场景一改原本悲剧的结尾,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相信吗?
老气横秋的戏中戏结构还要掺上一脚无谓的红色主义,被自然灵动的《野蛮人入侵》轻松秒杀;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宣泄也完全不可理喻,除了神经质与自我感动再无其它;被强行架起的结构完全撑不起来,只能使用毫无意义的歌舞进行奇怪的填充。别在这里借着电影是不落太阳的噱头给自己挽尊了,这个世界最不需要的就是你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还装出一副轻松诙谐模样的一团糊稀,收手吧莫莱蒂大妈,你现在拍出的东西真的令人作呕,现在早就不属于你了,未来更不会。
去年有索伦蒂诺 今年有莫莱蒂 意大利人对情怀的书写可谓是天赋异禀、信手拈来哈…这部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电影情书”了 魏书均快来学哈 什么是探讨电影创作?不是你骂骂制片 骂骂编剧 整个金敏喜就行的哈…人家张嘴就是卡萨维蒂的表演方式 抬头就打电话给老马探讨电影的“暴力”指着 netfix 的狗头破骂“what the fuck ” 用片中片做真正的“结晶” 你再看看你 连真正指向外部的骂都不敢 你谈你有多爱电影?
影评人当然不会喜欢那么自由的电影。即使莫莱蒂不是勇敢的导演,电影世界的变化还是激起他在《亲爱的日记》30年后又回归饰演导演本体。相同的是自我映射与剖析的横冲直撞,代表着生命中灵性瞬间的歌舞悄然地划过。30年前他选择对影像轻巧操控,30年后当小摩托变成电动单车,小灵通变成智能手机,流媒体开始取代电影院,他选择把影像交还给时间。于是笑着笑着,96分钟过去了,一切都改变了,他似乎什么也没有讲,这是最悲伤的部分。
莫莱蒂不是大多数导演那种观念的妥协,却是实实在在的无力。80年代的他身上的活力和叛逆丝毫不存,只剩一些令人叹息的挣扎;《Sogni d’oro》里信手拈来的戏谑,变成了强行逗笑;甚至连他最具个性化的对Neorealismo的诠释,也已经看不到。一个导演身怀天赋,却四十年不变地大幅度模仿费里尼,那也太令人失望了。好在他依然叛逆和自嘲,尤其喜欢别致的孤独感,起码也让人感到电影未死,选歌也没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