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Etienne是一个不成功的话剧导演,他在监狱组建了一支戏剧表演队伍,带着一组囚犯排练经典戏剧——
片中的戏剧导演心怀的是演员梦,等了五年也未能圆梦。失意的艺术家与监狱中的囚犯,没有谁比他们更加懂得等待的滋味了。艺术家在绝望中仍然坚持表达,这是艺术家的荒诞。囚犯们等待的是确切的刑期,他们说宁愿要外面的荒诞也不要里面的不荒诞。许多人都问导演,排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教化他们,还是自私的坚持?所以说,最后导演的独角戏总算成全了他的坚持,我甚至怀疑是他的学徒们有意为之。可囚犯们的确学会了在表演中释放自我,自由只在布景之内实现,剥离了不堪的现实境况,这也是荒诞。艺术和文学的教导,真有触及灵魂的力量吗?或许魔法不会自动发生,我们都值得一个好导师。而艺术永远在等待有心人。看着台上的聚光灯,难道老师不也是以戏剧为教室吗?右眼的散光让世界变得模糊又柔和,看不清楚老师的脸,只知道她的声音又一次抚摸着我们所有人。222百讲导赏。以戏剧作为教室,在高度社会化的惩戒性空间,边缘群体因人文主义教育实践而获救。以多重悖反的手法象征艺术教育蕴藏的解放能量,囚犯们因参演戏剧而获得短暂的假释时刻;就像电影艺术,将我们从臃肿苦涩的日常生活中暂时地解脱出来。你期盼施予不正常群体以教育启蒙,但这不过是他们拼命想要逃脱的教化。他们不想要被教育,只想要不被划界、区分。舞台的高光,却无法消解对毛绒玩具的一次审查。于是,他们不再等待戈多,动身寻求新生。放弃戈多,也只能换来短暂的自由呼吸。一出绝妙的教育讽刺,可惜被最后的独白戏消解了戈多不作具象化象征的原旨。戈多是被众多位高权重的人承诺的拯救,但它永不会到来。回看自身,我们困坐在日常生活里,被各种零工切碎细分,等待承诺一定回来救赎我们的戈多。2021柏林金熊奖《凯撒必须死》。
一切都超出了认知范畴,一切都已失控,尤其观众若处于从上至下贯彻权力控制的文化土壤中,本片几乎具有一种不可救药的荒诞。首先是大不韪的“涵养理论”:穷凶极恶的罪犯长期处在文艺作品的熏陶中便可以让灵魂得到洗涤?他们会更擅长辨明是非,更容易感知事物的微小之处,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从而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对任何一种生存状况进行反省:《等待戈多》的过程似乎是不断探知生存的意义,那么,如若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便已知晓自由的价值、自由如何作为一种生命的底色而存在以及独立思考、每个人如何逃脱对生命的徒劳的消耗?最后是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文艺唤醒并重塑了一帮亡命之徒,是否应该坦然接受这个重塑的结局?越狱令观众大惊失色,却又是深层次的求仁得仁,毕竟建造监狱的本来目的不该是囚禁,而该是为了重塑灵魂。
过于“常规”的电影,囚犯被戏剧救赎,文盲背诵“陷入烈火、点燃苍穹”的大段独白、法官被囚犯戏剧录像莫名感化,导演救场的独角戏大获成功…正如戴老师所期待的,那个大幕拉开之后彻底反转的“戈多”,那些等待上位者所给予的虚妄承诺的“无行动者”们彻底出走,虚空的舞台成为新的戈多,让代表着权力的观看者被迫成为等待者的剧情终究没能实现。“贝克特敢于直接地描写绝望,这种勇气恰恰反映出他对时代心存最深的希望,因为真正的绝望者只会归于沉默。”导演的独角戏尽管声彻剧场,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逃避绝望的一种沉默。想起电影里剧院老板排演的正是契诃夫的樱桃园,不知在这同样的虚无生活里寻求意义的姿态,是否也在完成一种对话。
太童话太肉麻了,高开低走,开头的人物形象情节冲突社会问题都埋了很多线索,有很多进行下去的可能,可以是类似国王的演讲国王与治疗师互相救赎,可以是殿堂艺术与边缘人物两个极端之间的互相对峙又交相辉映,可以是讽刺教化阶级自以为是同时带出底层人物反映的欧洲当代社会结构问题类似达内兄弟甚至哈内克,甚至还可以是皮格马利翁似的角色困境,但导演视角的局限将这些可能都完全放弃掉了,选择去拍一个最无聊的肖申克的救赎,浪费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真实事件蓝本,后半段更是越来越肉麻,结尾真是在万千种可能中选择了最肉麻的拍法,直接就想吐了,要不是最后字幕又提醒我这是真实事件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我真的就想为了这个结尾打一星
在爸爸生日这天进讲堂看的电影??这学期导赏应该再也不会因为所谓的不可抗力而暂停了吧⏸️很喜欢法语呢,虽然只能零星地听懂几个单词。戴老师说她所喜欢的结局是停留在演员们出逃那一刻。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既然越狱还会被抓回来,甚至罪加一等,我的选择会是演戏而不是做注定没有结果的事情,可能缺少了很多反叛精神吧…当等待戈多反转为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们等待罪犯的表演时,不得不引发我们关于经典艺术究竟是否可以具有拯救性意义,为什么大学老师越来越多看一些流行网文之类的而打工仔们开始看名著,高等艺术逐渐走向死亡的原因值得思考。对于老师提到的《凯撒必须死》还蛮感兴趣的,因为主演们都是真正的重刑犯人而不是演员
好巧不巧,看到了这场北大大讲堂新学期开年第一场戴锦华老师导赏场!也是大讲堂3年来第一次恢复100%上座率且售罄!豆瓣介绍剧透一透透的!讲堂尺度可以啊,没有删节男犯人们全裸狂欢的场面。因为家园食堂找鸡腿饭吃累了,歇了半天电影迟到1小时,以后资源补吧。什么时候我真得看看《等待戈多》了!戴老师开头就说去年11月开始yiqing经历了山崩海啸生离死别…一下子勾起我在北大对姥姥不敢触及的思念。导赏+分享+抽签问题交流也就30分钟左右。这部是去年的遗留,接下来她要讲老塔和李沧东。内嵌中字,片尾数梦版权。讲堂音响回音太大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大厅。售罄边角有些空位。
有些电影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那么一个镜头。比如《一出大戏》中囚犯演员们巡演最后一场结束后,回到监狱门外,因为喝了酒,脱光全部衣服,疯涌下巴士,围着法国国旗旗杆跳舞,监狱围墙上的探照灯直直把他们罩住,旁侧两个狱警一怒一笑地在看。这个镜头中,导演跳出了全片爱用的将背景与人物剥离开来的浅焦镜头,而用远景把人物和他们的真实处境框在一处:他们既是谢场后的演员,也是高墙内的囚犯。作为观众而非演员的我,此时也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当舞台上的大幕关上以后,该如何面对走出剧场后的、我们的、一直在那的、真实的生活。
片中片与真实事件共同提供的反讽的戏剧性结构本来使得电影可以获得更饱满、更巨大的张力,可惜的是最终沦为一个失落的话剧导演的成功故事,成为等到了“戈多”的圆满。电影的主题成了对电影中的电影的主题的背叛。《等待戈多》虚无与始终无法抵达的希望,但是电影却展现出了这部戏剧带来的正能量的意义——演员们获得成长,得到救赎,获得自由。电影的结构与等待戈多戏剧结构形成了悖反。同时,等待戈多的犯人成为了台下观众等不到的戈多,位高权重的观众却成为了等待戈多的焦灼的人,然而电影却在结尾导演的独角戏让观众们等到了“戈多”。
很好看T T 最后在巴黎的那场演出,只有艾蒂安一个人在四处寻遍人但都找不到之后独自登台,本想让观众就此离场但又突然挽留,向大家叙述了凑备整个表演的一切经历,很平静的叙述,充满真情。或许我们都在等待戈多,在虚无中带着希望等待着。 [听到越狱事件后,塞缪尔·贝克特说:这是我的喜剧可能发生的,最美好的事情] 真是好美妙。再加上片尾那首爵士 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 虽然是短暂的free但他们还是体会到了
不太戳我,感觉略微有点隔靴搔痒。剧情脉络简单,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整个节奏还不是很自然,其中的几次“转折”都很突兀,引导的味道很重,回过头仔细品又没有什么价值,让我很不喜欢。其次是人物真的很单薄。。。怎么说呢,一方面是他们的犯罪背景完全空白,而另一方面人物行动也没有任何痕迹让我相信他们真的有犯重大罪行。电影里囚犯们的行动都建立在导演说“你很棒”和让家人看见自己这两个立意上,好脆。最后的导演独白也让我有点尴尬,反正如果我是观众我肯定骂人了??就这样吧
最喜欢的片段是那几个在排练走上正轨逐渐向演员转变的重刑犯在各自的单间囚室里隔着铁窗爆发式地喊出自己的台词,应和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夜晚的监狱,那是不同于囚犯惯习性挑衅的一种更加骄傲的对规则和约束的摇撼,戴老师说这也是她最喜欢的片段。体面的社会主体阶层追逐着旋生旋灭的快餐文化,而古典主义的文艺和思想反而是在坠落中为社会边缘的人群所保存和呈现,戴老师说于她而言毋宁最终不要那段独角戏的闪耀收尾,戈多干脆永远别来,也许也是贝克特听到了会最满意的结局。
大量的特写,密集的台词。一个怀揣话剧表演情怀的过气演员,作为导演带着一班重刑犯排练经典的《等待戈多》。导演在这些犯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坚信他们本质不坏,演出这部深邃的话剧定能让他们改邪归正…这话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在等待永远不会出现的戈多,就如同电影最后一幕所有国家音乐厅内的观众都在等待这些早已逃之夭夭的演员…艺术是否能够起到教化、救赎的作用?而经典艺术与通俗艺术在当代人身上投影的错位如何产生?戴老师导赏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7分,剧本其实相当扎实,人物塑造也都动人心弦;但最终还是没等到期待的亮点,一出大戏落得平平无奇。犯人一遍遍重复absurde,原来并不是有感于监禁与命运,而只是单纯沉浸于表演;音乐厅中最为激进、荒诞的越狱,迅速被温吞、老套的家庭价值、个人成长的叙事所消解。失意的导演、盛装的观众本是一类人,在艺术的同温层中相互致敬;落选者、狱警、文盲则散落各方。当然,有利于社会整合也是好的。于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