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加藤晴彦 / 麻生久美子 / 小雪 / 武田真治 / 哀川翔 / 水桥研二 / 风吹淳 / 役所广司
导演:黑泽清
语言:日语
地区: 日本
编剧:黑泽清
类型:惊悚 / 恐怖
上映时间:2001-02-03(日本)
别名:Kairo / Pulse / The Circuit
用户标签:日本,恐怖,黑泽清,日本电影,惊悚,2001,麻生久美子,恐怖片
片长:118分钟
imdb编号:tt0286751
在花店工作的美智(麻生久美子饰)为了拿一份名单去拜访同事,本来还一脸平静的同事却在转瞬间上吊自杀,更为可怕的是其他同事在磁盘里发现了可怕的东西。随后美智的同事自杀、公司的老板失踪,紧接着友人、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另一边,大学生亮介(加藤晴彦饰)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莫名其妙地被链接到一个“你是否想遇见幽灵”的网站,又是困惑又是害怕的他就向读计算机的女生春江(小雪饰)求助。美智和亮介就发现身边的人正在慢慢的消失或者死去,只留下一摊黑影。网路上的诡异给城市带来了异常变化,喊着“救命”的声音四处出现。
最后,美智和亮介偶然相遇时,东京几乎成为了一个无人的死寂之,他们开始逃离……
镜头里深不可测的黑暗空间,以及刻意增加的灯光下演员的影子,加以鬼魅的呻吟,的确是与众不同的恐怖片。这种恐怖来自于黑泽清对现代文明中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悲观思虑。废弃工厂象征工业时代告一段落,但屏幕背后的信息网络时代却让21世纪依旧鬼影重重。现代文明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电话不会使人的呼救声得到回应,电视播报不能让无端失踪的人回家。英特网加剧个体的孤独,空间变得拥挤,内存不足。工厂会荒废、计算机实验室会荒废,现代文明会消失在火海,人会灭亡,唯有孤独在生死之间恒常如新。孤独使生与死没有分别,使游荡在车站、在空无一人的游戏厅、在黑暗的荒野中的现代男女,同在图书馆内浩瀚书海里的孤魂野鬼没有分别。看似拥有远洋舰的人类,也只不过是是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人人生如孤岛,独自生存独自死去,慢慢的在孤独中模糊了生死的界限,活成墙上一团阴惨惨的污渍,死是风中消散的灰烬。若穷尽孤独一生期冀身后的救赎,则所有恐怖皆源于此。必要认定虚无是唯一的归宿,抑或能与陌路人得到殊途同归的慰藉。想法多且有趣(还要涉及互联网对个人实际上的封闭),视听语言更是无可挑剔的贴合,然而黑泽清只能做到传达感受(打乱节奏“故弄玄虚”的风格化)而不擅长输出观点,越是努力想理清条理,想通过文案提升高度,却只是露怯了。所以这才是不适合认真琢磨的“艺术片”,当然这是在它本身确实是很优秀的电影的前提下。我对恐怖程度的接受上限又一次被刷新~这种天气半裸着看得大汗淋漓。还有,果真是流水的文艺作品,铁打的存在主义。。。
披着恐怖片外衣的哲学故事,关于逃离死亡和孤独的末日寓言。人和“幽灵”通过“回路”和密室建立起来某种联系,人又不可避免地被吞噬。“红胶带房间”成为一种不可控的社会性传染病,一旦启动就无法停止。帮助他人要拿出很大的勇气,但即使那样或许也只能使事态恶化。网络也好电话也好,人与人之间建立的联系永远有一层无可打破的壁障,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无法拯救谁,永恒的孤独。影片结尾虽然与启示录式故事相似,但剔除了宗教性和宿命论的成分,更能见于其中的是社会性和科学性的主张,《救赎》也好《超凡神树》也好,黑泽清的电影一向如此,但与之相对的,他的电影中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对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反驳,这种矛盾带来的风格化十分有意思。
无论活着还是死去,孤独令我们无处可逃。所以甚至可以选择后者,消解吧。了结吧。孤独笼罩下犹如将死之人犹如鬼魂,何必待在黑暗里,给自己一个机会,走出去吧。直面孤独,直面死亡,我还有希望,尽管渺茫易逝,不是吗?其实鬼魂一点都不可怕,如果你曾经独自一人。(鬼魂的存在就是为了吓人吗?这么低端和无聊,真是虚度鬼生了。人见了鬼魂为什么只想着逃离呢?为什么不试着了解呢?为什么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呢?由此不如舍弃恐怖片这个类型吧。讲真,除了鬼脸,音效,节奏,恐怖片就没别的可拍了吗,更何况故事永远都是最主要的。-前半部分所想)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人的末世。我曾大白天出了一身冷汗。所以明白最恐怖者,不过人心。
《回路》在我看过的黑泽清作品序列里面,一方面是最佳,但另一方面也是最差。所谓最佳,指的是恐怖类型电影方面,黑泽清对恐怖氛围的塑造可谓是炉火纯青,完全不靠一惊一乍吓人,也没有“咒怨系列”那般扭曲着爬下楼梯的伽椰子或者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白着一张脸的俊雄,在《回路》里面,所谓的幽灵甚至无法完全看清楚,但是在让人毛骨悚然的音效、幽晦难明的照明、日常且逼仄的屋子以及内心脑补的叙事情景的加持下,恐惧就会从你的嗓子眼里冒出来,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仿佛回到小时候看完恐怖片洗澡却完全不敢闭眼睛的状态,未知即恐惧,而且这种恐惧还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更像是附骨之疽,看完后还会继续啃噬你的骨头,直至恐惧深入骨髓
与其说黑泽清对于恐惧根源的挖掘相当切中肯綮倒不如说他擅长塑造畸零者们的共同心理特征,比如厌世比如疏离。而所谓的现代科技对人的异化或是千禧年的末世预言不过是给这种人类共同困疾一个生发与传染的理由(我还是喜欢通过计算机搭建密室的这个点的,104min那个自带高频故障雪花的全息鬼魂也有趣)。实际上不论在何时何处,那些漂浮于空中的想要远离人群想要通过Vom freien Tod来完成飞升的诱惑就一直都在,不论是因不愿孤身一人而成为幻影还是选择永久在海上漂泊我们实际上也都无人可依偎。“…迄今为止,萦绕你的依旧是一种全然无法穿透的晦暗……”(加藤小雪好美啊啊啊啊
【73%】部分同意九只苍蝇撞墙,构成作品核心概念的主要元素,如互联网、密室、墙上鬼影,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也未能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充分联系,这使得本片更多像是噱头化的灵异事件的铺排而不是智力性的寓言系统,也更贴近于「午夜凶铃」、「咒怨」等传统日式恐怖片而不是典型的黑泽清作品。「午夜凶铃」尚有一条扣人心弦的悬念链条贯穿全片,而本片由于一前一后在怪谈类型和末世类型之间进行了过度的格局放大致使剧作断层,而双线叙事也存在太多不流畅的点。黑泽清的室内调度一如既往地神乎其技,但这次使用了不少赘余的运动镜头,没能如「呼喊」一样组织为明显的作者风格。
永远阴郁的天空,想靠近却又渐渐疏离的人们,耳边“救救我”的呢喃还有杂乱无序的诡异背景音,一切压抑到窒息;全无Jump Scare,但独自观看带来的那种孤身一人的恐怖感少有其他电影能够比拟;黑泽清的手法很克制,大量的长镜头、空镜头时时刻刻制造着“期待发生什么,但又害怕会发生什么”的焦虑情绪;说到底,幽魂游荡的空城之下是对人际关系的迷茫——我们就像黑色屏幕上游走的白点,太靠近会死亡,可隔太远又想靠近,在这种不确定中诞生了幽灵,而人们最终都变成了墙壁上、地面上一块块氤氲的哀伤。故事解读角度很多,黑泽清讲得并不完美,但绝对值得一看。
黑泽清,此生唯一的克星。 胶片真的是恐怖片的好朋友。幽灵,自带毛玻璃像素特效,自带电流声效,怎么还能液态变形啊喂,虽然写出来很好笑,但真的很可怕啊啊啊。核还是那个核,黑泽桑很喜欢的那一套,孤独是怎么把人杀死的,不是让人变成聚积的鬼,而是成为永远不被看到的人。那个有些单机属性的社交游戏,太有意思了——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像人一样很喜欢地铁上这一幕,让我笃定,黑泽桑也是[世界系]爱情的战士!这样想想好像没那么可怕了!(并不PS:役所广司真的是黑泽桑的真爱,哪怕跑龙套也跑出了逼格
在无意识中自觉拟定出抵消过往行为的排斥感。包裹着异质色彩的置景赋予我们潜在的辨识能力,在涂抹着浊黄与灰暗的光照中附带着参透了个体感知的恐惧。只是这种恐惧都被抽离出情绪后压缩进持有独立性的空间里,在无形中植入着恒久的命题:属于隔绝于人类的自我孤寂和他者斥离。透过屏幕足以凝视到的一切本该失去形体,却通过电流触发的抽动遗留下牵引着声音受取的异化形态,挤压着低沉失真的呼唤絮语,夹杂了侵蚀灵魂的传染性,滞住现实与虚幻分割的模糊介质,保留着绝望逃出异陌的失地,却仍在幻想着前往未来的所在地...
的确影像和声音上呈现了极诡异的美感,甚至令我动容,但在我心里本片称不上杰作的原因是,于我,它内部如存在主义、孤独感、互联网危机等等冷冰冰的命题,和直观的声画是割裂开的,我无法从所看的每一场戏直接感受核心、无法进行“部分→整体”的随时随地调取、无法跟随主角进行信息流的巡游。这种观感就如同一些探讨科技恐惧的柯南伯格电影,内在有着复杂的理论,外在又包裹着坚实的影像,但就是不能彼此穿透形成统一的生命体。这不能简单归咎于黑泽清的创造力不足,只能说他和我缺少一种潜在意识的契合。
8.5,鬼魅感满点,用鬼影制造的恐怖感极度渗人,跳接方式缓慢向屏幕移动的鬼影绝对是影史级别的恐怖桥段,突然从高楼跳下的女尸、直接撞向高楼的失事飞机,一片末世绝境图景。红色胶带制造的封闭空间无法隔绝幽灵对尘世的侵袭,着力探讨的还是城市年轻人难以逃避的空虚和疏离,只有孑然一身独身逃离才能获得拯救和幸福,基本上有欲望有情感都被黑泽清老师用回路带走了,能在新世纪初期就反思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黑泽清还是颇富前瞻性的,除了午夜凶铃、咒怨,这个片子也是必看的日式怖片。
2000前后是互联网初期,当时是人类第一次高度互通,同时伴随着高度匿名,很多关于网络前景的想象都诞生在这一背景下,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让人变得更加孤绝」。本片的主题也是基于这种心理背景。当然,随着镜头和带宽的迅速发展,今天instgram时代的网络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隐私、过度表演等新的问题。看这个片子时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东京受胎」,比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比如幕末时榎本武扬的那艘载着最后的幕臣驶向虾夷的孤独的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