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年近七十的玉兆(陈长海 饰)已离开家乡云南保山三十多年,现在帮儿子小明(王理阳 饰)一家做晚饭和接送小孙子鹏鹏(韩再钊 饰)上下学已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玉兆由于习惯于在儿子面前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一直活的很孤单,时常想着离开城市重回故乡生活。恰逢侄孙女云云(杨榕 饰)结婚,玉兆借这个契机、抛下一切踏上了寻找他身体和灵魂归宿的旅程。熟悉的老街道、重逢的亲朋、晚年的爱情似乎让他换起了记忆里尚存的点点余温……
第6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提名)杨堃
在影展看的最後一部片,被浸泡在淡淡的影像裡一呼一吸,像它的片名,吸入的都是清風的味道。結尾持續的煙花聲是人一生的絢爛還是落幕呢,同一時間的出生與死亡,看到演員表被框起來的名字,後背頓時一陣發涼。製片人在台上抹著眼淚,做電影真的很難,想要謹慎和認真的把心放進去,再交到觀眾面前。有個男生站起來說早上剛去看望完生病的父親,父親對他說:「我知道你是我的親人,但我不知道你是誰。」想起那位同樣喜愛馬雁的女孩寫下的詩,有人說「像一拳打在心臟上」。隔壁的女孩強忍住淚水,說自己的親人在某個跨年夜離去,我多想站起來走過去擁抱她,告訴她我也經歷了你的經歷,我知道那不只是平靜湖面上的一道波紋,我知道那有多痛,多難,不論時間過去多久。儘管語言不能及心萬分。
今天去越界看的点映,迟到了几分钟,坐在最后一排,没看到开头很可惜。看的过程有点难受,但是没想过放弃走掉,总之看的过程并不享受,只是淡淡的做一个旁观者。看完之后觉得人生很荒谬,电影里是如此,现实亦是如此。主角最后死去,亲戚们也只是讨论了几句就继续各自玩各自的,有一点戏剧性,可是现实不也是如此?看上去真是荒谬,可却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情绪很微妙,难以把握,一下子就流落,回过神来的时候,就结束了。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生活气息重的电影,从侯孝贤到贾樟柯,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了,但是却不够,没有回味无穷,有的只是淡淡的情绪。还蛮期待导演新片,希望下次可以更有审美的愉悦感。
导演说有受杨德昌和小津的影响,不过全片大部分的“腰平”视角让我十分困惑,机器高度一直卡人肚子那,究竟是刻意为之的选择呢,还是导演选了个大概角度然后摄影师把机器一挪,脚架高度也用不升就拍了呢……估计也是没有大银幕拍摄的思维,这种腰平视角人站着的时候,人头的构图位置基本上是在画面上三等分线往上贴顶,坐下的时候人头基本上是在画面中线以下,然后景别也是每次都能卡到恰到好处的不舒服…你要是这个视角是刻意为之的话,也没见着看调度设计特意照顾,人离机器太近脚架非升高不可的时候还是还是升了……总之导演有下条片的话得好好跟摄影沟通沟通…别让摄影背锅
影片前半小时我内心毫无波澜,室内戏人物占据画面相当大的比例,充满了刻意的构图,给我一种刻意制造不安的神经质。直到天天接送孙儿放学的主角从北京回到故乡云南依然被安排接送孩子放学,我忽然意识到电影对人生的“无奈”。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看似正常,但一句你早点睡,恰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人生往往“无情”,阿东与母亲即使面对面,也不会有一句对话、一个对视,而母亲与女儿总是相挽出现,这种关系令人发凉!最后,年夜饭上,一个去世的消息,影片本身的语言给予更加震撼人心的力度,人生最终“无归”。与其说清风的味道是苦的,不如说是“无味”的…
情感上很真挚,也是充满诚意的,但是整体上还是粗糙,简单了。映后观众一直在列举很多其他导演作品类比,突然发现,太多年青导演一开始的片子都放在自身熟悉的环境,很多人都拍家庭,可是并不是平淡流水账的日常记录,甚至纪录片质感的记录就是好的,高质量的,需要提炼,需要准确的直击要害的能力,需要技巧性的在看似日常生活琐碎的展现上营造出内在的张力和在对的节奏里对的时间上把“爆点”引爆,这都是技术上和很多经验累计后的精确捕捉和放大。很多时候,状态进入了,冲突有了,但又都好像差一口气,软绵绵的。
整个电影或许就像标题描述的那样像一阵清风,淡而无味。普普通通地讲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用普普通通的镜头和普普通通的表演。整个片子好像以固定镜头为主,镜头很干净,但好像也没啥记忆点。比较神奇的是有一场电视里好像在放原声的猫鼠游戏,但其实感觉电视台放电影一般都是译制版。整个故事里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两家暂住的人家在暗地里其实也都在嫌麻烦,但台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结尾突然脑溢血的死亡也很值得琢磨。2023-6-19看
直观感受挺流水账的…但其实导演每一环每一点都扣着主题,调度和光影也很不错。对阿钟差遣儿子去买酒又被妻子拦下,后又偷偷塞给儿子跑路费的镜头印象深刻,只用夫妻俩的手就能完美阐述夫妻关系,导演功底还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剪辑看起来真的很稀碎和平淡,也不是说“客观”不好,但是节奏真的有点…千篇一律。这就是生活的本真,没有错,但个人觉得,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还是稍微修修打打吧…
#CQYFF2020# 3.5。在技术层面的瑕疵与白描节奏稍有拖沓之外,电影简单而真诚,用一个有心的小故事来讲中国的亲缘关系与人情社会,并且创作者在白描之外有着隐隐约约想要表达的东西。看到一条评论里写导演在映后说“中国人轻生死、重离别”,回想影片与自己的生活好像确实如此——在云南春节的结尾收得太好,爆竹声与离去的并置恬淡而有回味。清风的味道,就是生活呀。
很可惜这部电影的上映基本无声,我自己还比较喜欢电影克制又清醒的表达,时隔多年的“归乡”已经成为了尴尬的存在,身份认同的无奈一直贯穿始终,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家乡,都是格格不入的外人。想要以“爱”来排解孤独,却又发现这份不被人支持的爱也没有那么纯粹,缺点在于脱离了社会与时代的背景,单单讲他与家人的感情,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格局小了些。
第2025部。年度十佳。非常残酷的电影。一个老人游转于故乡的亲人,并且尝试开启自己的人生。但是命运就像流沙,直接使其在短暂的时光中粉身碎骨。看完之后,那种人生无常的感叹让我深深无法自拔。而电影“非职业”演员以及“不带修饰”的拍摄,纪录了这个家庭每一次的饮食和聚会。无声的叙事裹挟着东方人的情致,去珍惜每时每刻“向死而生”的时光。
几乎全片固定镜头,平淡的对话,特别寡淡,人物因为不是专业演员,所以很少特写,人物刻画不鲜明,无记忆点,很尴尬的对话,看得出导演在摄影上有追求画面的对称美观,还是很不错,但是每个场景镜头时间过长,难以咀嚼,剧情过分拖沓,但因为是处女做,我认为还是有多多努力吧,文艺片还是要做好与观众之间的联系互动,不然难以观看。
话说有段时间特别爱看欧美电影里关于中年婚姻、老年男人、临终生活之类的题材。透露着一股“躺平放手、直抒生活真实面目、暴露人生真确阴影”的放松感……而这个有点纪录片节奏的描述“乡土老男人临终生活”的电影,就非常接近于那种让人惊喜的“偷窥真实生活处境与心理”的拍摄手法。尤其,非常凸显了“中国式老男人”的存在处境。
一部描写老年人感情生活的电影,和片名《清风的味道》一样,娓娓道来,导演善于捕捉日常大家庭生活的细节,从接待外地回来的堂表亲长辈,以及媳妇对远亲长住的微词,拿到小明红包时明客气实在意的对话,感觉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感谢导演整部影片对老年人的关注,他们也曾经叱咤风云,最后都是落寞随清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