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莫青春,本名哈山的巴基斯坦裔难民男孩,一心想与家人移民加拿大,父亲却车祸死亡;陈白日,七零年代偷渡到港的计程车司机,与儿子关系疏离。哈山因涉入黑帮,不得不偷渡逃亡,意外获白日相助,只是追捕的警察,正是白日的儿子陈康,而白日帮助哈山的理由,也非哈山所能承受之重。导演刘国瑞长片首作,以特殊难民题材揭开香港的隐秘暗角,影帝黄秋生搭档巴裔素人男孩林诺,演出另类公路父子情。
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刘国瑞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黄秋生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林诺
看过联瑞电影,倒也不会嫌弃这片里的温情理想化和意外巧合化。薄弱的是叙事比例分配。前面真的铺垫太久了,演到第59分钟黄秋生才和小男孩相遇这明显压缩了本应成为主体部分的老少互动内容(老的叫白日,小的叫青春,电影名为白日青春那就应该专注地讲他俩,拍个港版《人生大事》也好)。到底还是导演首作,节奏拿捏还是弱了。前面野心还是没克制住,就一直在冷冷地铺展信息,但叙事完全不吸引人,双线没交互起来。后面的戏剧冲突和煽情都能踩点给分,还行。黄秋生吐露自己也是游泳逃到香港来的移民时,彼此映衬效果才开始浮现。“现在的水怎么变得这么冷啊!不能游了不能游了。”剧本确实有在细节方面进行一些细腻的表达。黄秋生演出了那种光阴无几之人渴求拯救男孩的青春年华来救赎自己遗憾罪孽一生的执着。但就他本人来说,这个表演还是稀松平常的。
一星给林诺,一星给黄生。几个最大的缺陷--人物背景和心理活动几乎全部以台词交代;空镜多且不重要;故事线索稀碎且强融。给人的第一观感就是‘省力偷懒’。选题有社会意义,但两条主线的相交太刻意--树立起Hassan爸爸的形象之后又让他突然死亡,为了什么?陈白日在儿子捐肝之后继续喝酒,因为什么?帮助Hassan想为他父亲的死亡赎罪,为什么?我不觉得‘善’‘亲情’‘悔过’这几个情绪能够称为动机,起到根本性扭转人物的作用。以及,最后一幕未免过于轻率--‘开放式结局’是能让观众想象到主人公会采取的某几条路,意识到不同选择之间的相持和心理上的挣扎,给予一定的讨论空间;而该片的结局是白日似乎做了选择又似乎没有,留给观众的不是分叉路而是一团浓雾,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性。镜头语言平淡无奇、叙事结构割裂感强且松散。
与近年的《沦落人》、《手卷烟》共享同一个主题,即成为东南亚、南亚新移民聚集地的香港的意义,在呈现上,则继承了《细路祥》式通过孩童视角讨论身份议题,而本片父亲与儿子的前史,也几乎完全暗合《细路祥》中对小女孩一家的设计。这部影片真正要处理的是以香港为背景的第一代移民与第三代移民之间的关系,如今成为港岛中流砥柱的二代移民与上、下两代的矛盾溢于言表,只能通过处于退潮的第一代与未知的第三代之间的勾连来讨论这一议题,这是影片的价值与优点。但作为电影,除了父亲的表演,本片的各个部分都欠打磨,剧本方面基本都在依靠巧合的强情节推动关系建立,人物刻画明显让位给了情节,对难民生活的表现不足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主角还有酒驾时间重合的人设不合理性。各段落细节与结尾,编导的表达是传达到了,各种不足也是十分明显。
法国新浪潮四百击的叛逆+香港新浪潮对父子&底层的写实+伊朗儿童片的调子,最后一幕竟然有了几分投奔怒海的况味…缺点当然有譬如老人对小孩补偿式的父爱和孩子面对杀父凶手的情感转变,都未免刻意和仓皇。但对于“陌路父子”这一俗套,导演又始终保持了克制与疏离,没有陷入那种互相交心救赎成长感情渐笃又忍痛分离的煽情。老人的世界建基于偷渡展开的历史,他游走于老伙计之间的自如和亲情上难以弥补的失败,皆源于此;而孩子的世界是自出生开始的错置,是寻找某个地方某个群体归属的成长之痛。这两个世界无所谓沟通理解更不可能救赎,但它们却恰恰构成了相互的映照:老一辈流浪者建立家园并逐渐掩藏了漂泊的记忆,又总有新的流浪者在以血泪探寻;而一个土生土长的小孩毅然出走这不属于他的地方,不也是对历史的激活、与当下的对穿?
就一逃难来的开出租车的小市民,脑子本来就不好使,撞死人之后,不知道是脑子被撞得更不好使了,还是被夺舍了,莫名其妙就学小布尔乔亚良心发现,要在道德上救赎与自我救赎。于是,一路包庇窝藏抢了警察枪并开枪的细路仔,一狠心就把本来要转给儿子的出租车牌照卖了打算和小难民一起偷渡到加拿大,一被当警察的儿子悲伤到不能自已地质问就耍无赖地回应“是呀”“我不对”“对不住咯”。至此,不知道究竟是电影里的陈白日仁兄和儿子上辈子是冤家所以此世如此狠心报复,还是编导仁兄对香港警队的确有如此大的怨气和仇雠。今时今日的香港电影,也只能靠居高临下地在菲佣、南亚难民、露宿浪人身上建立道德和情感上“失常”的优越感,来排遣无处发泄的落寞和失望。这种恶意与无能,谁又能说只是香港电影的心态呢?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并不会说有多好,因为涉及到的和想表达的东西都太多了,却又哪一方面都没有讲好。难民问题,单亲家庭,父权责任,失足儿童,偷渡海外,身份的归属和认知,全都如同淡泊的影片色调般在开放式结尾戛然而止,所有一切都消散在片尾曲的绵长旋律里,终了。但怎么说,却又有一些碎片吸引了我,某一时刻突然抓住了亚洲人那种如浮草一样漂泊一生的感觉,最后的画面就产生了一种无限的遗憾的痛。我不会说这是安东尼的生涯最佳,于他仅仅是很正常的发挥,全程甚至都过分收敛的演技,但是直到结束后才在内心溢出的情绪共感却如此真诚,这也是我永远的私心吧。
不得不说,演员演技真的太好,无需太多触动,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触发泪点,好戏有时候另人回味就是不断引起思考,引起共情。“不是每个难民都是底层人民”,剧中难民爸爸原本是一个律师,在巴基斯坦也有自己的律所,但因强权而被迫离家,律师不会修冰箱?妻子的无奈,一个无法制冷冰箱侧面反映原本的中产过得如此底层。“警察的私了无疑刺痛了最后的尊严”,白日通过“赎罪”希望能挽回过错,这段撞车后的逃亡,反而特别细腻,两个“儿子”希望理解父亲却得不到回应,一个用生命去换理解,一个亦无法理解,人不在了,也不知道去哪…唯有最后的指南针,认清方向,重新出发…
取材有点像《浊水漂流》,关注的对象依然是基层家庭和移民人员,不过,这次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南亚裔难民。剧情尚算完整,但夸张、偏戏剧化的地方不少,显得有点离地。电影的前后呼应和对比很有心思,从指南针、的士牌等道具,到旁白对话,都有一种时空的错落感,仿佛是一种延续,更是另类的传承。电影中暗藏了不少影射元素,是无奈,更是一种对现实的申诉,不过有点刻意。某黄姓演员的演出是合格的,但与以往相比,并不出彩。虽然抢警察的枪等情节不够合理,但那位南亚裔小孩算是一大亮点,几种语言无缝连接,动作、微表情等的拿捏也相当到位,未来潜力巨大!
第一观感就是感受到国际新闻里的难民就在我们身边,之前看过的难民题材作品好像都不在一个空间维度里,当那些特有的音容相貌都在大华语语境里的时候,距离感一下就被拉进了。两个“难民”家庭类比着拍得还算清楚,男主一直在搭救的始终还是自己,他知晓作为那一批逃港客,在初登岛上的生存是多么艰辛,追求一辈子的所谓稳定不过就是一张身份证和一个的士车牌,这是当下这一批难民可望不可及的,很多社会秩序是由当时情境形成的,善恶在生存面前也许都是合理的。只是那一代的“旗兵”,仍留在过去的恐惧之中,那是生活留给他们的生存技能。
青春能等到白日,但白日再也没有青春了…哪怕镜头摇的头晕、有非常多逻辑硬伤,但是有种流畅的真实感。记得小朋友的台词:“这是我第一次来九龙”“什么是啤酒”“香港只是一个中转站”。粗糙的真诚让人心酸。而影片的背景。街道口的黑色垃圾袋、价钱便宜很多的移民开的超市。细枝末节间让人看到故事之后的东西。没有根的无脚鸟,漂泊的人们,不被制度选择的边缘群体。今夜结束了。人离去,人远行。黎明刚刚升起。白日之下谁也看不到远方。it’s another day。多一星给黄秋生
白日青春人物一老一少两个家庭不同时代的移民设定挺有意思的,而且感觉香港本土电影比较少见这种移民话题。黄秋生加分不少 ,其实这几年都没看过什么老派的香港商业片,有一部挺好的。制作本身很工整,平平无奇,没什么乱七八糟的怪尝试,企图在话题上进行一些突破。观感是好的,还有黄秋生和假曾志伟(这个破防了。。假曾志伟感觉加重了曾经的香港电影一去不复返的感觉)。借移民的手可能想讨论爱和新老香港的身份认同,有挺多延展空间但是并不觉得导演在这个讨论上下了什么大功夫
陳白日和莫青春,兩條故事線各種一一對應,曾經與當下的逃難者、兩對父子、兩場婚禮等等,只是對應設置得太過刻意,包括對於香港的難民處境、對於警察的嘲諷抽水,都是唯恐觀眾看不出來,這樣直白便沒有意思了。故事後半段,過度放大陳白日的虧欠心理,無論是對莫青春還是對兒子,弱化了他作為曾經的逃難者身份,少了“淋過雨總想著給別人撐傘”的感受。黃秋生的表演雖然號,多少還是在他的舒適區,突破性還不如《淪落人》,倒是周國賢這些年轉型當演員表演愈發沉穩了。
本来看到黄秋生+南亚裔的配置以为是《沦落人》那种抱团取暖的鸡汤片,没想到(几乎)拍成了香港版《上帝之城》。前半段切入角度特好,新老移民的历史对照,父子两代的遗留矛盾(好像这些年所有港片中的老人都是被子女抛弃的形象?),难民之间的犯罪链条,脉络清晰,剖析精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郑保瑞监制,整个把香港拍成了地狱无门,全员恶人,充斥着冷漠残忍扭曲不安的绝望城市,目前为止香港这一批抄肯洛奇的处女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了,刘国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