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
作为德国女性四部曲之一,莉莉玛莲塑造了一个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在战争的特殊时期,薇莉艰难的周旋于各种复杂的势力之间,一曲《莉莉玛莲》牵引起士兵们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情,婉转的曲调响起,舞台上的薇莉倾情投入,战场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大量的平行隐喻蒙太奇无不强化着观众的视觉冲击。薇莉作为顶流歌星享受着舞台的聚光灯,看似前呼后拥,但薇莉从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真正思念的爱人。罗伯特的父亲设计让薇莉无法离开德国,德国的权贵又将她视为演出的工具,当一切尘埃落定,薇莉的躲逃使她没有接受审判,终于得以回到爱人的身边,拿着指挥棒的罗伯特神采飞扬,薇莉眼含泪光看着曾经的爱人,曲毕罗伯特的妻子为他献上鲜花,薇莉错愕的呆站在原地,随后薇莉走出大厅,好在高跟鞋哒哒的声音依旧清脆。
剧情很饱满精彩,看的时候就在想很可能是历史上有的真人真事,果然有歌曲人物原型,剧情很有张力,背景放在二战,男女主不同国别敌对国籍爱情遭遇了重重阻力,而女主演唱的一首战时名曲让人见识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巨大影响力,而影片中每当歌曲响起就穿插着残酷血腥的战争场景,这对比蒙太奇真的太讽刺衬托震撼了,一边是硝烟战场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流血牺牲一边是华美绚丽,战争是残酷而自私的,人也是生而不等的,个人有个人不一的命运,这里的爱情才是战时爱情的经典范本,感情的忠贞不二加上结局的唏嘘难平,算是很经典了,而这个男主事业有成与未婚妻在一起的结局竟然觉得很理所当然,妻子和情人是始终是不一样的,虽然男女主的爱情是悲催了,但是毫无疑问这个结局更加现实符合人情,还有女主长相很有感染力
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很痴迷,那些疯狂的人在乱世里看不到明天似的胡乱活着。那些英俊的德军士兵在战壕里炮火中以莉莉玛莲的歌声憧憬着战后与心上人重逢的场景。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首歌其实未必会瓦解军心,当歌词唱到“战争快结束吧”的时候也许给他们的是一往无前的动力,当所有的人都疯狂的时候,我们无法要求一个歌手停止歌唱,也不能停止一个军人执行上级的命令。真希望这一切只存在于不可复制不能重复的历史之中。然而爱情终究还是没有战胜分离,那个给人无限希望的莉莉玛琳没有哭,她轻快地走掉了,她的连天噪音里朝向电话的要求“不能和别的女人睡觉”还是没有实现。也许这才是真的表达吧。电影拍的有瑕疵,然而女主角是真的迷人。
一边学到好莱坞,要“他”的历史和戏剧叙事,一边在细节处解构好莱坞,剪辑、音乐——所有流畅顺滑的即最能让观众无条件共情的表达都被或大或小地修改调整甚至反向刻意夸大应用(默片式运镜的夸张处理,亮色调),处处体现着法斯宾德拒绝简易共情的坚持,出于这点,他在人物处理上也追求强烈的复杂性,这种复杂就最适合表达女性的处境,一是历史的女性,二是个人欲求的女性,交缠在一起,无法分离。古典好莱坞的女性总是降低了个人欲求的女性,就算有欲求也是经过了一种神圣化处理的,在基本人性的框里打转,而法斯宾德像是抓取了新好莱坞的一面,广泛地扩大化了女性的人性光谱,从兽性到超越性,复杂而美丽地纠缠在一起。
19 JUN 2021 (5-) 10 JUL 2021 (5-) 某段中學雞時期的favourite film,喜歡到一個節期連刷兩遍再返屋企改埋個icq網名叫莉莉瑪蓮。夾在三部曲時期,格局雖似荷里活但點止小習作咁簡單。舒古拉唔靚但係賓賓作品的演出總是能量澎湃,喜歡的不止係結局的殘忍。莉莉瑪蓮,其形其像其聲其曲,都矛盾而有玩味︰初演性感現場演出反應不佳,灌錄唱片,士兵只聞其聲只見其像,莉莉反而大紅。由鼓舞士氣變成禁歌,再要拖著疲累身驅做場大龍鳳,莉莉瑪蓮的形、像、聲、曲終於來個「不完美」的合體,精緻不及婚事,但呢下莉莉瑪蓮的虛實,又可以話豐富返個角色層次。
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其实可以算成他西德三部曲的第四部,这些晚期作品都在通过一个女性角色,创造性地重写民族历史。原型人物自传里极有可能存在真相与谎言或自我塑造的杂糅,而这正好符合情节剧一贯的自讽性。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在本片中与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颇为勇敢的是,就连犹太人一边亦存在这种父权主义的操作。女主角的歌在这样的语境下愈发沦为文化符号,被滥用为宣传口径中的功能性存在,时而获吹捧时而获棒杀,而女主角自己则愈发消隐成镜中的虚假存在。此时,自然没有爱情的可能。法斯宾德的电影亦是在通过这种对情节剧的解构来点破电影媒介本身的商品和法西斯性。
改编自1950年英国版本/莉莉玛莲处于出生国家政权吉祥物与“正义”联盟之子爱人间的尴尬位置,她自认为只是在唱歌,然而她的声音成为宣传/杀人工具(敌军以她之声音引诱德军),她的肉体成为凝视对象(慰问士兵时服装的变化,蝴蝶结),她的爱意无处寄放,她的面孔下流淌着投降宣言的广播,她甚至被双方都视为灾难而拒绝在外/罗伯特在坏掉的唱片机中困在莉莉的单句唱词里,宛若他停在对莉莉的过往片段回忆中,和莉莉的过往成为撕裂、崩溃的前信,所以复活后他选择放弃/《歌厅》最后女子含泪的歌唱,在《莉莉玛莲》中女子含泪歌唱后还有男子的成功演出,似是续写,似是预兆。
我觉得薇莉和罗伯特的感情冲突就让人很无语,罗伯特这样“宝宝”型的男人居然会被薇莉这个热情奔放的歌手所喜欢,即便这个人会弹钢琴、有钱而且还是个有革命思想的人,但是在这些行为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都东西都无法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有什么魅力可言,所以我无法理解这样的宝男居然能打动薇莉,果然就跟漂亮的女人一样而空有一副好的“皮囊”。而且这结局的结婚真的让人无语,前不久还在设法营救薇莉而几个镜头后就薇莉回到瑞士就看到罗伯特结婚了,这感觉就像塑料的一样,真的太无语了。当然这个片子的反战歌曲虽然意思简单但是确实很契合片子的主旨,另外薇莉唱得也真得很好听。
歌曲本身变成纳粹美学背书、士兵愁思寄托、反战文化符号、甚至监狱精神污染,歌曲意义越丰富,女主角存在意义越空心化 // 大时代下的随波逐流的人,没有人是完全清白,自70年代以后(《同流者》)越来越多出现“纳粹同情”倾向的电影,对个人/历史批判趋于暧昧 // 本片和同年的《靡菲斯特》可比性很强,《靡菲斯特》更侧重男主个人的投机色彩(一如萨博另一部电影《雷德尔上校》),社会性更强;《莉莉玛莲》更多是个人悲歌,两片主角风格差异很大但都印象深刻,演技卓著 // 法斯宾德很会拍德国女人,许古拉有独特的德国魅力,一张脸仿佛写满德意志的历史
特别喜欢这种声画之间产生的反差、反讽,战争和温柔的音乐产生一种极强的张力,战争之残酷,透过对比即可得知。这时期的法斯宾德似乎偏向剧情片,剪辑快速,直接进入下一场景的内容,观众从对白当中了解人物间的行为、动作。不过那保持水平位置的推轨、朦胧且有障碍的镜头画面,依然是老风格。也许刷完他的所有电影,我会从中学到一些和其他导演完全不同的质感。我不能说理解他的作品,但从爱到恐再到莉莉,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法斯宾德是一种有控制的叛逆。
法斯宾德的创作方式,和那种理念是贴合作者状态的(不可能每部都好,和其他艺术作品媒介,差不多,因为存在探索、发现或状态等)——要包容,鼓励需不需要都无所谓。当然,不是说商业形式的电影不好,他们是两个概念(好似通俗和纯文学——当然当代,大多都在接洽、交融,时代不可逆,可也不要乱结合,这种东西的确存在直觉——知道它们该是怎么样),只是碰到两种都要,又结合不好的电影(李安、文德斯等都有做得很好),确实会感到尴尬,也有厌感。。
4 很不fassbinder的一部fassbinder, 富家子和歌女的俊男美女愛情線非常通俗,也因此很容易入戲,完全是荷里活史詩愛情悲劇的拍法。在演員調度方面幾乎完全看不到Fassbinder一貫冷酷諷刺的間離,主要集中突顯第三帝國歌舞昇平的華麗腐敗和戰場上的殘酷,Lili Marleen把女人塑造成帝國的符號也埋葬了她的愛情,Schygulla比演Petra的時候老了,但不變的還是那張嬌媚又驕傲的臉孔 #35mm
被政治玩弄的歌伶和她那被战争判处了死刑的爱情。爱情为党同伐异所取代, 反战的歌曲成为鼓舞战争的工具,这是Willie作为女人和歌唱者的悲哀——她那么努力要在纳粹德国生存下来,那么努力为了爱人而作出危险的付出, 可到头来她只是一颗政治博弈的棋子。婉转的歌唱和纷飞的战火交替剪辑形成讽刺效果,让人感觉极不协调……室内调度非常逼仄,不同政治阵营的男人们总是显得咄咄逼人。结尾她熠熠生辉地站在舞台上歌唱,越美妙,却越是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