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本片改编自已故小说家高山真的同名自传小说,主人公浩辅(铃木亮平 饰)14岁母亲去世,来到东京成为时尚杂志编辑的他一直用华丽的衣装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这时他遇到了对自己的美不自知的龙太(宫泽冰鱼 饰),从此卸下伪装,领会了爱着别人的喜悦,而他同时也扪心自问,这到底是不是一种自我满足。
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松永大司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铃木亮平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宫泽冰鱼
一片嚼完的口香糖,一段金钱的肉欲欢愉,一个未能兑现的海边承诺,一场看不到终点的爱情……从没想过日本电影现在可以拍摄的如此开放,以至于电影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在看色情电影;但当电影开始深入走起人物的内心情节和故事叙述时,这部电影剧情上的硬伤也开始慢慢浮现。故事还是那种老套的剧本架构,在这种同性情感的人物设定中,必然要有一个人物离世,而后活着的那个人每日也变得迷茫且混沌。看到最后,也只是感觉像是一杯刺激的冰水渐渐变成常温,喝到嘴中也不再有那般爱情突如其来的兴奋和紧张。但不得不说,铃木亮平这个随身揣着眉笔,会在电梯里对着镜子提拉下颌线的男人,他怎么能把这个人物塑造的这么好。这种处处显现出精致感的男人似乎就是我们日常所见,没能在电影奖项上有所斩获,确实是一大遗憾。
看完也看了热评之后,最疑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同影是否已经成为一个陷阱式的框架裹挟了创作和接受者本身,倘若如此那么同影将难以突破既有的受众,也无法达成作为文化和观念承载品的效果。过分纠结10的形象是否符合刻板印象这一现象本身也无疑是非酷儿式的传统观念,这证明即便性取向不同,但其它的一切仍旧趋向主流这种思想在国内是如此根深蒂固。感染力,氛围和情绪性也确实都差了一步,较之妻夫木聪在怒中表现出的情绪张力,铃木亮平的表现还是有些乏力(但他对角色的塑造还是很好的)。前半部分停下又打开,总感觉有种不真切地眩惑感,后半部回归非同影式的家庭和个体关系的构建逐渐回到正规。龙太和浩辅之间的那种关系让我想起来自己跟前任,利益构建起来的关怀在深刻需求这些的人那里确实很难不同爱相混同吧。
一开始我看到标题,以为就是关于自己利益至上的,包括一开始龙大这样就是在勾引浩埔。片中一开始说,浩埔因为是同性恋,所以给家里带来了一系列的歧视,所以光鲜艳丽的打扮,就是他最好的伪装。他一直将自己伪装的很好。当他认识了龙大,或许他是因为觉得龙大的那份为妈妈的心打动了。他觉得他们两个很像。毫无疑问的两个人爱上。一开始是因为性欲。但是后来一定是因为爱情。两个人都救赎了彼此。但是事实一定没有这么完美,总是要让人充满遗憾。龙大的意外过世,浩埔没有任何的名分,去和妈妈说他俩的关系,仿佛这段时间的快乐,不复存在。他想努力不要让自己忘记,他去代替他照顾妈妈,妈妈应该也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到了最后,她说浩埔这就是我的儿子,并让浩埔看着妈妈最后的离开。这是对龙大最好的回报了。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同志电影了。片名是利己主义,但是每个人都在最大限度地爱着别人。不要说男主为什么不多给钱给男朋友了,自以为是的聪明其实是马后炮。爱不需要牺牲和奉献自我,一切点到为止即可,让自己好受,也不让对方感到压力。和一般的克制压抑不同,这部电影由喜欢到性爱的过程非常快,不敢说这是大多数同志感情的现状,但是和我的经历很相似。桥上的亲吻,浴室的激情都很写实。喜欢的事情会想帮他擦干背上的水珠,想分开的时候被他触碰皮肤只会想笑,身体是最诚实的。不太喜欢结局,死亡太突如其来,救赎显得迫不及待,后面的剧情和前面完全割裂。
挖掘同性爱里的利己成分,有意义有价值。之前和室友讨论过,一切的利他本质上都是利己。这段关系问题的根本不在利不利己,而是不平等,就算没人离开最后也不会长久的,是畸形的。人都是自私的,但为了满足自己而疯狂利他,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多少?很多评论说男主给钱太少,不该阻止他去卖,都什么价值观?男主谈个恋爱就要牺牲所有?他凭啥呢?所以古代的门当户对不无道理,生活圈层,价值观,认知模式都能以最小成本磨合适配。当然错位的爱情也存在,往往惊天地泣鬼神,美女野兽,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开始时都无比甜蜜,但故事书不会告诉你他们持续了多久。
在龙太身上找到了爱情,在龙太母亲的关心下找到了失去多年的母爱。浩辅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被同学侮辱,他只能用华贵的衣服掩盖自己的痛,在他华丽的外表下的痛苦渐渐地被龙太治愈,可是这道救赎的光在某一天消失了,只能借酒消愁。但是他却负担起龙太的责任,照顾他的母亲。在龙太母亲这里他重新感受到失去多年的母爱,可是龙太母亲身体越来越坏,他想救她可是他无能为力,就像他14岁面对身患癌症的母亲那样的无力,他也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承受不属于他的痛苦。想成为一个利己主义必须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可是人怎么可能没有感情?
意想不到的剧情发展,没想到是一个这么悲伤的故事,所爱之人的突然逝去,两人的故事戛然而止,对于生者,毫无征兆的失去最重要的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更让我悲伤的是,浩辅只想要拼命抓住与龙太有联系的事物,保持着他们之间的那份爱,可与之唯一的联系也失去了,他们爱的痕迹再也没有了,只能存在于记忆中……剧情大开大合(涉及生死),但情感的表达却不是直给外放的,而是内敛克制的,缓缓铺垫,徐徐烘托,这样的情绪渲染最为浓烈,简直让我哭的不能自已……(真不能晚上看这么悲伤的电影,难过哭得睡不着了)
多好的影片啊,在情绪克制和释放的平衡上把握的蛮好,男主的很多小动作和小表情非常到位,整个团队应该是对同志群体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很多细节非常生动。至于利己主义这个词,是两人关系中很微妙的存在,结局肯定会引发讨论,但我想说只有一个人承认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才可能相对的摆脱利己主义,生而为人,哪件事本质上不是在利己呢,不管是在利益还是情绪上,至少影片中的人还能自省,生活中大部分人只会批判别人
【3.2】两次突然的死亡,一个是称心如意的爱人,一个恍如死去母亲的转世,这种移情像是压抑太久之后的滥情,在私人化的手持镜头里让温存梦幻,让情欲有如生活的平常。利己主义是一种对爱的自我感动,剪辑的部分同样忌讳这种自我感动,而两次离世强化了单一主角的情感叙事,这种贫瘠如生活的叙事和落差阶级下缺少反转的人物关系几乎纯靠演员的火花在流动,不过对同性生活化以及社群化的流行性捕捉相当有意思。
为了让龙太专属于自己,浩辅让龙太不要卖春,自己每月给他些补贴,以至于龙太在一种被爱包围的感觉中,因为疲惫而死去。这段感情浩辅也做了努力,可是这个行为是利己的,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甚至有点情感勒索的意味… 这部片子前半部分是情欲,后半部分是“落地”,跳脱出男铜群体以往的叙事,讲述的是任何一段感情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还是挺特别的。 铃木演gay演得有点太入木三分
其实影片还好,没有特别特别触动我,可能我觉得本来人都是利己主义的吧(所以男主在纠结自己的利己主义导致悲剧的时候,我想的都是:没必要没必要,大家都一样的啦)。但是当我知道这是已故的原作者自传小说改编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一丝悲伤。还有这个电影报知的时候,我其实我不太看好这两个大直男的化学反应,不过实际来看还好耶,两个人都蛮努力的,摸摸头(咦,龙太头上还有包)
3.5。温吞的,不是控诉的,也不是悲惨的。最核心的表达(自我和家庭)表现平平,但同志的身份却又是三个人在进退之间不可分离的线索。最喜欢情窦初开时的手持正反打,眼神交替时来来往往的虚焦很漂亮。看片之前听到有认识的男同评价:“看不下去,铃木亮平看得人想叫姐。”实际上铃木亮平表演相当到位,把精致的gay感拿捏得很好。总之想说你们男同别再厌娘了,真的很没品味。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感觉到他们相爱,好像一个为了钱,一个为了身子。可是龙太去世的以后,浩辅在葬礼上站不起来,有点笨拙地说服龙太的妈妈给她生活费,抱着龙太的枕头,一边给自己画眉一边哭,我都跟着一起觉得心碎了。这种失去一个人再也见不到他的感觉好像切身体会到了。爱好像没有标准答案,自己愿意的,自己选择的,那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