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12岁的小女孩爱丽丝·斯佩姬(Paula E. Sheppard 饰)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她与母亲凯瑟琳(Linda Miller 饰)和妹妹凯伦(Brooke Shields 饰)生活在一起。凯瑟琳几乎将全部的母爱给了凯伦,而爱丽丝仿佛被遗忘了一般。她的性格因此日渐反叛 和扭曲。
在首次圣餐之后,凯伦被人残忍杀害,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爱丽丝。不久,凯瑟琳的妹妹安妮被人刺伤,她指控爱丽丝向其行凶。这个小女孩随后被要求在父母的监护下进行心理辅导,然而只有爱丽丝的父亲(Niles McMaster 饰)相信女儿是清白的,他为了找到真凶以及证明爱丽丝无罪的证据四处奔波……
电影有明显误导观众的动机,最主要的就是爱丽丝的选角了,这丫头嘴角下坠、脑型像倭瓜,看着又丧又坏(尤其是跟演姐姐的波姬·小丝站在一起),还摔小猫,一开始会让人感觉是恶童题材,爱丽丝应对测谎时声称姐姐杀人又有高智商犯罪片的意思,而父母离异、精神病医生套路化的话术又会引发一些教育层面的思考。第一次翻转是老太太杀人时露出真面目,最后收束在老太太被抓和爱丽丝真实存在的恶意上,还是关于宗教、家庭里负面的影响(老太太杀人似乎出于对神父青睐年轻女人的嫉妒),有一定社会性。但剧情也有明显漏洞,比如父亲去见老太太前的电话是谁打来的?老太太为何敲胖房东的门?这都无法解释。导演环节比编剧好,父亲坠楼时地面的镜子和精确的充满动感的明暗对比之类设计提供了新鲜的视觉体验,全片也是一种略显油腻鲜亮的色调。那些喊叫表演略讨厌
非常的阿基多,影像、音乐皆是,剧作诸多bug也是。老妇的体型和13、14岁的小女孩当然有差,结果人人看不出来;凶手杀人的动机也多是导演类型需要,而非人物和故事本身的需求;死者多是no zuo no die,前夫君尤其如此。含丝量很低,不过小爱丽丝的演员真棒,邪恶与无辜让人看不透。这故事很有现实意义,不过恐怕半时间内,内地还是不能拍,遗憾的是电影表现得也欠深入,剧本完全被所谓类型牵着走。但影像依然是值得看的,深黄色的雨衣外套令人记忆深刻。有趣的是,也许恰恰是剧本总有些不通顺,单场戏剪辑上的生硬却生出一种别样的风格与张力。小镇和教堂的world设定以及结尾给人的无尽联想都是妙笔。看完确实想研究研究恐怖片怎么拍。
黄雨衣·起源。感觉受到《坏种》很大的影响:神经质的母亲、缺位的父亲、品行不端的中年猥琐男(园丁/房东)、多管闲事唯恐天下不乱的中年妇女(房东/姨妈)、察觉女儿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士(老师/心理医生)。不同的是爱丽丝在家永远不受宠爱,除了父母身边的人都察觉了这一点,所以谁都见缝插针踩她一脚,让她既有犯罪动机又有成为无辜受害人的可能,让剧情变得复杂。但是心理测试后爱丽丝长时间下线,再加上过早揭露真凶毁掉了悬疑感,片尾给爱丽丝加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和藏东西细节也没能挽救,反而让逻辑更混乱。真凶是很模板的缺少性生活的歇斯底里的女人,这个类型的角色有突破要等到《美恐》第二季的老修女。
本来下载了4k修复版 那色彩美的不像话清晰的毛孔都看得见 结果放到四十几分钟文件损坏放不出来结果紧急下了一个DVDRip 顿时每个人脸色难看的像尸体一样 这悬疑片借了点意大利铅黄又借了点希区柯克 美国拍法看的消化都畅通了 但是看完还是拍大腿前面拍的那么酷悬念也不错 最后凶手在教堂装没事儿人的时候再暴露再喊出来But you gave it to that whore 也可以啊 不过后三分之一凶手暴露之后玩的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剧情也可以接受 爱丽丝怎么能没有留名影史经典魔童反派呢
视听和剧本都具有强烈的铅黄风格,凶杀戏几处镜面的使用比较亮眼,人物充沛的情绪比众多铅黄片更加细致;而叙事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影片提前揭晓凶手,转而在凶手动机和对峙时刻上继续牵引注意,不过难以调和影片整体的沉闷。“坏种”式的烟雾弹和相当于《别动酷刑》变体的谜底,包含青少年成长心理和极端宗教信仰对人的异化两大主题。影片原名Communion意指圣餐仪式,爱丽丝自始至终未被身边人真正关怀和理解,也未被授予过圣餐,结局时两个主题交汇,开放式处理将思考空间交还给观众,带来阵阵寒意
我一直以为这是小孩子作恶,爱丽丝的举动也的确反社会,但没想到是教堂的老太,嫉妒靠近神父的人。而且看了几篇影评,发现杀姐姐的竟然也不是爱丽丝,我去,这个悬疑做的,两人近乎大家来找茬的装备,以及爱丽丝的邪恶属性,真心没法不怀疑她,结尾更是留下伏笔。虽然几起凶案到最后证明不是爱丽丝所为,但她爸妈的极力辩护,还是让我厌恶熊孩子父母的包庇性。“父母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了解孩子。”PS虽然姐姐很美,但明显妹妹更适合角色,活生生演出了那个岁数女孩的叛逆和冷漠。
感觉导演是想把这部电影拍成爱丽丝是主导凶手的悬疑片的,可是电影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就拉垮了。保姆老太婆被引出来后,编剧就像是忘了爱丽丝这个人物一样,把一个很好的爱丽丝借刀杀人的情节抛弃了,反而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保姆为了得到神父唯一的爱而把一把人杀光的无脑恐怖片。。。如果编剧能改动一下,将爱丽丝和保姆的联系加入,并且把爱丽丝做过的事再说得明白一定就好了。感觉编剧这个开放式结尾就是想让观众迷惑到底爱丽丝有没有杀人,但证据却又不足。
凶手暴露的也太早了,最好也没有反转,导致剧情整个垮掉;最后一个镜头爱丽丝把刀放回去几个意思?想表达什么没看懂;阿姨肯定是老太婆刺的从袜子的细节可以看出,凶手是长白丝袜,爱丽丝在地下室穿的短腿袜;中间爸爸被安吉拉电话叫出去是什么意思,单纯的老太婆模仿声音吗;老爸也太弱了,被人捅了一刀之后,居然主动送,没有一点防备;凯伦我一开始就不认为是爱丽丝杀的,因为我不认为一个小孩有那么大力气能勒死另一个小孩;
爱丽丝被怀疑、诬陷、讨厌,是因为她不那么像一个“童贞女”,她已经开始发育,有了女人风情,不像凯伦那样依然是个“纯洁女童”,更不要说她本身也代表了父母偷尝禁果未婚先孕的“原罪”,所以大人都更喜欢凯伦。凯伦和爱丽丝反映了离异家庭的两种孩子类型,内敛乖巧和暴躁叛逆。老太太压抑到变态,一心幻想自己是童贞幼女,得到神父的宠爱,躺床上把神父照片放在腰上的镜头暗喻意味很强。
几年前在一个“貌美如花的冷门恐怖片”的片单里看到的 单看逻辑有些牵强 但色彩和配乐都很出色 风格很对我的胃口 上世纪70年代的欧美家装风格一直是我的梦情装扮 当时一直纠结爱丽丝和神父家的保姆究竟谁是杀害凯伦的凶手 今天难得看到一个影视up主解说了这部片子顿时明朗了很多 也许期望爱丽丝是杀害妹妹的凶手属于我中二时期小小的恶趣味吧
“替身犯案”构造起来的悬疑,“物品映射”传递出的惊悚,十分古典的都市恐怖故事风格,从氛围到情节都是本本分分无功无过。但确实是一部被一个人的寂寥贯穿了始终的影片。从扑朔迷离到水落石出,在这之间每个人都得到了(或短暂拥有过)他/她想得到的;然而那个从一开始就被忽视被区别对待的人,直到最后也没有等来一个处境的改变。
气氛营造的挺好,不过有的演员表演实在是太夸张了,一点都不自然。我觉得爱丽丝也是凶手之一,要不就不会有结局时她放刀的镜头,她姐姐应该是她杀的,其余人是老太太杀的,不过照成这个状况她父母和其他人也是有责任的,爱丽丝性格的确怪可能也不善良,不过开篇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只关心凯伦不关心爱丽丝,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坐在电影院看一段又一段预告片,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老片子总是更带感。好多新片子似乎都试图拍成大片,配乐一个比一个宏伟气势,也不管自己是个恐怖悬疑片,还强塞元素把本就无趣的故事拖得很长,一水的套路,连预告都像套了模板……还是老片子直截了当。不过这片的反转也太不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