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
非常动人。技术不仅毫不过时,今天看来很多仍属先进。故事很简单:一个高度担心自己身患绝症的女歌手等待检查结果的两小时。叙事紧紧贴在女主人公身上,却侧面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时代面相。瓦尔达说她在虚构电影中仍然喜欢纪录片拍摄手法,至于那些行走或行进中的跟拍,甚至以偷窥视角呈现的非故事中人的交谈片段,不断出现的路人之眼……观众其实很难界定哪些是记录哪些是虚构。瓦尔达强调,她在这部影片中最想呈现的是,不同情况下人们对时间感受度的巨大不同——有的情况下是分秒难熬。但并不觉得她深圳拍出了极具张力的时间感。形式上她强调影片前后45分钟时有个分水岭(女主唱歌换装出门),分水岭前后是女主的被看见和看见。但这个视角转换也并没有那么截然。我从影片中看到的,更多还是那个年代一个活生生的巴黎,以及巴黎城中形形色色的人。
是在找寻自我进行救赎 结尾对视就是完美的暧昧 好细腻 影版萨冈的感觉//这部电影满足了我的一部分窥探欲 还原了客观时间 甚至电影里出现的每一块表都与客观时间吻合 这就像是我偷窥一个人生活中长达90分钟的片段 但偏偏还糅合了克莱奥的主观时间 一个人克服死亡恐惧和找寻真正的自我的时间 没有对应的半个小时更对应了这个时间段的暧昧感 五至七时本就是个很暧昧的时间段 白天走向黑夜的节点…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跟随克莱奥从被他人定义到自我定义 从凝视客体变为观察主体 转变的过程只是个干净快速的剪切 但扯掉假发 脱下睡袍 戴上被禁止戴的帽子等举动都暗示新克莱奥诞生 这是女导演能拍出来的女凝…//记得高考出分前一天 花2小时游荡 尽量穿越公园 尽量路过小学 买喜欢的食物 那天我成为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我爱新浪潮
这是美丽的女歌手女主在等待自己癌症检测报告前90分钟的故事,刚好与电影时长一致的"真实电影"。女主一向迷信,被占卜结果吓得魂不守舍。因害怕付出和投入,爱得一直不彻底,对如今的恋情缺乏信心。在街上乱转一圈,所见形形色色的人都让她更加慌乱。去找裸模女闺蜜聊天,闺蜜对原始身体和淳朴生命的热爱,让她收到了一点鼓舞。闺蜜男友给她俩看了一部短剧,剧中暗示墨镜让人灰暗和恐惧,脱掉墨镜就看到希望和遇见爱情。女主乱入公园偶遇即将远赴战场的士兵男主,在愉快的交谈中逐渐找到了安全感。女主在男主陪同下去医院,被告知需要治疗两个月时,也能够勇敢面对并释然接受了。
2023西岸美术馆女性影像创作者作品赏析C场,LILFF第五场。踏着夕日的余晖赶到西岸美术馆看这部5-7时拍摄的5-7时的故事,多重时间的交合感觉还挺奇妙的。一天中最美、最暧昧浪漫的时刻。很喜欢克莱奥从家里愤怒出走,走进咖啡馆、走向大街的那一长段镜头。她从被看的对象开始看向四周,摄影机之眼也代表了目光的朝向,看与被看,凝视与被凝视,这一个段落是只有女性导演能拍摄出来的特有的感觉。不是很喜欢结局,前面如此精彩的意识打破与重建,最后还是进入了一个偶像剧般的邂逅与拯救,好吧,我可能天生对浪漫过敏。
塔罗牌阵不关心五时,六时半从容走向七时。电影叙事时间和影片时长恰巧相等,克莱奥却竟然干了那么多的事情。试唱环节感染力很强,克莱奥一一看过咖啡馆的人们和之后的路人就像看了上百面镜子,面面都是对自己的不放过。去找模特朋友开始,情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起来。突然放一段戈达尔和安娜的短片,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神色松弛了大半。公园的偶遇自有妙处。偶尔出现跳切和移动镜头,镜头语言变活泼也在暗示克莱奥心态的好转。最后,今天是5月8日,正好立夏后的两天。从本片开始爱上瓦尔达嘿嘿嘿。
我认为这更像是克莱奥在未来某个年龄段的回忆录,我们会牢记悲伤或极度焦虑的时刻,在那个状态下会非常没有安全感,处于一个很想要人陪但却感觉身边没有任何人能懂我的临界状态。当克莱奥真正敢于打破这个临界状态,我并不认为是影片结尾的那段自白,而是她扔掉假发直面街道那些陌生人的凝视。在与士兵短暂相处中,我也并不认为克莱奥与士兵邂逅,一定会有很甜蜜的结果,克莱奥只是在一个有趣的陌生人之间袒露真实的所思所想,做回万众瞩目女歌手背后那个真实的克莱奥。
太奇怪了我说不出哪里好看,但就是很能看下去。很难用精彩形容平淡的故事,不知不觉就被带入到影片中。每个人都说克莱奥是宠坏的人,“人人都宠我,可没有人爱我”。她只是需要理解和陪伴,从更多更多的镜头里,她毕竟不是歇斯底里的人,而是一个沉默的人。陪伴的代价并不大,不懂大家为何吝啬自己的耐心。每一章都是几分钟十几分钟,通过剪辑好像我在透过她看世界,经历她的“此刻”。盼克莱奥小姐一切都好。
五至七时,曾意味着男人从下班后直到回家前与情人共度的贪婪而欢愉的时间。而女孩克莱奥的五至七时,则是在与死神焦虑搏斗的日常中轻盈溢动的城市风景与内心体验。最初她走上街头时,周身人影绰绰、唯她的身体清晰,此时她的眼前虽是世界,但她并未开始「观看」,只关心别人是否都在凝视自己。最终她坐上观光车,镜头扫过无人特写的街景,眼前唯景物而已。她已融入世界之中,她的眼睛开始悦纳自身之外的百态。
对于坏消息的期待总是能引出自己最恶的一面。前半部分频繁出现的镜子是cleo对自己光影幻象的迷恋,在镜前频繁地审视自己已到近乎病态的程度,cleo是否在镜中见到了理想的自己呢?后半部分摄影机面对茫然的路人引发了路人不自觉的观看行为,正好与cleo对“被观看/审视”的恐惧形成互文,这样的观看却正是自恋情结的延伸。
用两次飞行的时间看过。在立夏赞美花神,这是芙洛伦斯的第一天。尤其喜欢在电车里虚焦的片段,阳光透过毛茸茸的玻璃照射进来,如同花穗一样灿烂。士兵的阿尔及利亚,有关加缪的夏日。周游这个下午,就是周游人们的脸庞、身体和内脏器官。一度觉得黑色的尖角毡帽像爱尔兰小妖精的东西,而这个故事也由乔伊斯变成了丝绸般的叶芝。
电影刚开始的五分零七秒,塔罗牌命运占卜场景由彩色切黑白来回转换结束,宣告着命运的尘埃落定。而在电影里巴黎的下午的五至七时,伴随着一阵生命的旋律,女主走下楼梯,三到四次镜头特写,真正探寻生命的意义才刚刚开始。阿涅斯·瓦尔达不愧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中的举旗手,永远走在探讨女性世界的最前端。
与真实时间的同步,绵延了主角的焦虑,也强化了观众在一致的时间密度中的感同身受(或许灵感源于《正午》);在路人目光下,女性脆弱与狼狈顷刻被暴露在都市公共领域中,成为意味深长的“热门话题”;处于生活真空层的精致女性终于在危机中得以叛逃,触及真实;PS:戈达尔只有出现在这里我才惊觉浪漫
拽去假发后完成被注视的客体到主体之间的转换,阿尔及利亚战争和癌症所携带的对死亡的恐惧忽明忽暗地被城市的生命力中和,偶遇到类似情人的角色后时间减少了半小时。很多设置和台词都俏皮精妙,占卜、有生命的道路、“弗洛伦萨是春神,今天是春天最后一天,今天也是春神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