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瀛台泣血电影

 
电影译名: The Last Tempest
影片导演: 李翰祥
豆瓣评分: 7.40
影片地区: 香港
影片类型: 剧情,历史,古装
上映年代: 1976
影片时长: 118
更新时间: 2023-05-13 12:33
浏览次数: 445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瀛台泣血电影演员名单
狄龙 , 卢燕 , 萧瑶 , 姜南 , 岳华 , 井淼 , 苗天 , 杨志卿 , 汪禹 , 凌波 , 白彪 , 吴孟达
瀛台泣血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虽然此片故事电影和电视已拍过多次,但编导李翰祥在清宫戏的场面铺陈上别有不同,而且情节上也有改动,所以还是较有可观的。如西太后反对维新方面,改为遗老为保全功名和荣华富贵不惜长跪不起,加重她的责任感。光绪幽禁瀛台的出走之夜,西太后又带皇后夜访光绪,并有意还政于光绪。这些细节,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实感情。但描写六君子的戏时过于简略,是影片的一大失误。

故事上紧接《倾国倾城》,阿尊的寇连材死了,于是本部的小太监担当变成了汪禹,但他的表现差出太多了。《瀛台泣血》主线继续讲光绪帝和西太后间的权力斗争,维新变法的思想性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就连康有为谭嗣同也更多被塑造为光绪帝一派的忠臣良将而非改革先锋。表面上看,变法是因谭嗣同信错袁世凯而失败,可卢燕的西太后一出场,不怒自威的强烈气场就让人觉得光绪怎么玩也玩不过这只老狐狸(事件败露一场的仰角镜头拍得好)。狄龙的光绪帝继续是被欺侮的受气包,对着西太后浑身颤抖不敢直视,难以想象同年他已经在张彻电影里演过武松了。嫔妃们戏份更多,萧瑶(她长得像70年代的唐艺昕)的珍妃与光绪的感情线甚至隐隐抢过主线风头,凌波的皇后形象也更立体。苗天较上集更好,在宫廷的大群戏中倒显得他阴沉而有城府。吴孟达客串戊戌六君子之一。

瀛台泣血剧照

李翰祥《瀛台泣血》,接着《倾国倾城》讲下去的故事注定也是场悲剧,光绪憋屈的一生也只能在维新的一百天中畅快地释放一下了,但事实上改良的一腔热血是没办法撬动守旧派的,表面是恪守祖制规训,实际则是不想轻易让出利益,从古至今,“坏人”总是玩儿的这一套,但关键这一套确实保证了即时的稳定……本片戊戌六公子完全被边缘,谭嗣同,康有为被塑造成了无脑青年,反倒西太后依旧端庄霸气,统领全局,扮演者卢燕的气场实在太强,一个不屑的眼神都足以震慑全场,光绪弱鸡般颤抖着,骨子里男人最后的尊严,帝王最后的尊严全部被碾碎,还真是唏嘘……李翰祥的历史片总能把着一个很好的调子,有一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气派,人情人性那点东西又恰到好处地融在其中,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导演~

瀛台泣血剧照

布景精致,也蛮有历史感,符合史实,狄龙好帅啊,把光绪的懦弱演出来了,就是李莲英这个角色,有点过了,历史上李莲英其实对光绪还不错的,没有那么恶毒,而且情节上有点过于简单了,没有在人物性格,人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上过多着墨,有点走马观花的既视感,不怎么有深度,其实当时社会很复杂,人性呢也很矛盾的,没有那么非黑即白。结尾戊戌六君子上法场竟然真让我有点泪目,他们的牺牲既悲壮又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没有改变现状,也无法拯救他们心中的大清,因为他们即便是死也没有唤醒国人,也正因如此,我热切的希望不要让那些为了我们的前途而奔走呼号的壮士白白牺牲,不要寒了天下有志之人的心。

瀛台泣血剧照

这一部比第一部更好,我算是明白为什么狄龙一心不想和姜姜合作了,有尊的第一部,让人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剧情上,即使第一部的剧情更好,但是观众们只会关注狄姜两个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甚至珍妃和皇帝之间的爱情都被忽略掉了。这一部没有姜姜了才让人注意到萧瑶的珍妃和光绪还是很般配的。卢燕演的慈禧真的出神入化,卢燕演过不少次慈禧,那种不怒自威那种气场没有人能比得上。狄龙的光绪演的其实也挺好的,唯唯诺诺,畏手畏脚的受气包形象也挺好,只不过光绪的人设就是这样所以不太讨喜罢了。谭嗣同和康有为的人设有些奇怪,谭嗣同不像个心系天下的爱国者,倒像个冲动的莽夫。

瀛台泣血剧照

感叹下龙哥演技好细腻啊,好多细微的眼神戏,尤其和珍妃告别那场戏,真是看得唏嘘不已,眼睛还总是泪盈盈的,怎么做到的。龙哥要是不露肌肉不拍打戏真是十足文艺小生啊,主要在于长相是斯文俊秀型,所以不需要武的时候就文气十足,一点不觉违和。而且气质实在太好了,即使是没有实权在握难以大展宏图只能看人眼色,但是皇帝的贵气与威仪还是藏都藏不足啊,所以看到这个光绪更觉心痛,本应是一个年轻有为抱负远大有望重振国威的君主,却是这么无能为力。慈禧也确实演得很好,而本来姐妹不合的瑾妃珍妃,却因为妹妹遭难,而重拾了姐妹之情,却是让我感动。

瀛台泣血剧照

续集时间未过半,百日维新大事件便已过去,剩下部分对刻画光绪与珍妃之间的儿女情长有些多了,徒增乏味。这部里的慈禧其实多了几分人情味,当光绪所做之事未波及自己时,她还只是听之任之,但当伤害到自己时,立即雷厉风行,重新执政。也只怪光绪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这样的君王空有雄心壮志却被禁锢在情长情短之中,难怪结尾谭嗣同在离开大殿时遇到试图逃跑被抓回来的光绪,百感交集,从诧异到无奈再到恨铁不成钢表现得极其生动。tips:1.萧瑶很漂亮;2.戊戌六君子之一由吴孟达饰演,不过戏份寥寥。

瀛台泣血剧照

《倾国倾城》中没有详细介绍戊戌维新和光绪幽禁的悲惨过程,《瀛台泣血》正好作为一个补充,这部电影依旧是是李瀚详导演,卢燕和狄龙主演的再续之作,观看的话,好像就剧白白可以。电影中尤其是光绪和参与维新变法的康谭等人,演出了在政治上的稚嫩和急躁,但康公车上书时将近40,变法那年应该岁数更大,但在影片中极显书生气,少了些帝师或者说中年男人的味儿。总体来讲,李导演的这部电影基本吻合史实,画面感真实不浮夸,但在艺术表现效果,尤其是选角上,反而让我越来越怀念《走向共和》的老戏骨们。

《倾国倾城》续集,姜大卫虽然死了,但继任的汪禹老念叨他呢。这片子基本是平铺直叙讲了遍戊戌六君子就义的经过,岳华急嘈嘈的找什么袁世凯,而袁世凯讲的都挺在理,倒显得年轻人不足以成事了,这个笔法在同类作品里倒不多见(开始还雄赳赳的汪禹在片尾吓尿了,也是这个意思),可惜剧本也没更深的挖掘了,反倒是在狄龙和妃子们的儿女情长上用了不少劲,这些戏有什么好看的嘛。李莲英依然是厚黑阴鸷,像条老泥鳅,仍是全片最显眼的角色

谭嗣同和康有为一出场,惊呆了,这不是西门吹雪和中原一点红吗?耳畔又响起熟悉的旋律:西门吹雪(康有为)吹的不是雪,是血;他一层不染,剑尖上的血如梅花,他对说谭嗣同说,维新不是要杀人,而是要花钱。中原一点红(谭嗣同)还是板着他那张木讷的脸,冷冷回应道,但是革命就像妓女遇对了客人,杀人也是可以友情赠送的。噫,李翰祥让两个剑客表演爱国志士的惺惺相惜,不愧是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7,整体也还行,倾国倾城基本都是宫廷戏,李翰祥驾驭起来非常轻松,这一部因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加了不少政治戏,整体较为刻板,谭嗣同的故事因为过于英雄气,还是立住了,结尾跟光绪的对望令人唏嘘。慈禧相对于上一部,形象也更为立体,去掉了不少装腔作势的戏份,显得更为真实,但是没拍庚子国变是个败笔。整体看,李翰祥拍政治戏还是弱一些,后半段流连于光绪和珍妃的儿女情长,整个把格调拉低了。

后半段比前半段好,前面对谭嗣同的塑造太糟糕了,从光绪被囚开始好看。慈禧回宫那一段,狄龙演得太可怜兮兮了,让人无限怜爱。片中小宫女妃子等有情有义,连慈禧都温和了很多。但本片的戊戌变法拍的太简单太少了,看到很多弹幕说失败都怪谭嗣同有勇无谋我就…谭嗣同和慈禧见面那段,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体现对牛弹琴,但我看着都替里面的人尴尬,谭嗣同出门赴死撞见光绪回来那段还挺神来之笔的。

病变的外景大街真是厉害。剧情比前作单薄,历史剧差点变言情剧,但狗血问题大为收敛。康谭二人脸谱担当虽然也有违史实但明显比前作的奕䜣翁同龢靠谱,卢燕狄龙驾轻就熟,凌波的隆裕终于有了表现空间意外成为最有层次的角色,剧本最不好的是猥琐的李莲英,历史上要真这么嚣张的话早就领盒饭了。。。另外德龄为什么会和光绪混在一起。。。戊戌六君子之一是吴孟达,完全没认出来。。。

仍然是不重叙事而重在不断出现的高潮场景的内在张力。将李翰祥的电影打成纯历史片多少有简化之嫌。另一方面人物也有意思,光绪看似热心变法实际上自己又怂又没头脑,康有为前一秒还说不怕死,听说慈禧来了掉头就跑。大清的亡国并不取决于个人政治理想的成功或失败,它或提速或延缓,就像一样,烂到根的是整个系统,让人目光狭窄睁眼说瞎话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八国联军 天涯明月刀 源生罪 马达·莲娜 飞刀手 马永贞 杀绝 七月返归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