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徐天鹤(王引 饰)和妻子(蝴蝶 饰)结婚多年,夫妻两人的感情一直非常的恩爱,他们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邻居家一个名叫阿琳(王爱明 饰)的小女孩,因为不受父亲和继母的喜爱,常常孤独的一个人在后门玩,她唯一的朋友是一只小猫。
不忍心看到阿琳寂寞的样子,徐天鹤夫妻两人经过同邻居的协商,决定领养阿琳。在徐家,阿琳终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就在一家人其乐融融之际,阿琳的亲生母亲史小姐(李香君 饰)忽然现身,想要带走阿琳,这一举动自然遭到了徐天鹤夫妻的拒绝,可是史小姐实在舍不得女儿,于是以探望孩子为理由,成为了徐家的常客。
质感跟日本战后的那批家庭剧特别像。这种略带散文气质的伦理剧,在李翰祥作品里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有两点挺奇怪:虽然是黑白片,但画面上蒙了层淡淡的绿色,二是国语版配音制作比较草率,听上去拿腔拿调,不知幕后制作上出了什么问题。小演员的表演比较做作,举手投足,被塞在成人想象的一种“范式”里,胡蝶倒还好,49岁的王引看上去太老了,完全不像设定为42岁的人,尤其当配上镜头生硬的推拉时,看着穿帮感更明显。全片有个最大的纰漏——如果说孩子已经过继给他们几个月了,那她抱的那只小猫怎么没长大?虽然电影技法规规矩矩,但文本相比之下要好不少,无后的中产夫妻领养了对门的女孩(亲生父亲失去教职沉迷跑马,显然她的家庭正由中产滑落),继而面对孩子生母的威胁,最终当红娘、归还孩子来完足自我的精神,兼顾了道德教化和戏剧性需求
放在李翰祥序列里显得突兀。故事是中产阶级夫妇的情感挣扎,无后的缺憾→收养阿玲的圆满→阿玲生母出现后失去阿玲的危机→想当红娘而留下阿玲的私心,结局阿玲生母出车祸,你以为阿玲留下是顺理成章,没想到却成了「养母不及生母亲」的自我劝慰,还上了个「君子成人之美不夺人之好」的道德高度。电影收在空虚安静的家中,镜头一转是胡蝶在幼儿园中给孩子们弹琴,也是一种「大爱胜于小爱」的豁达。电影氛围像是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家庭电影,但人物对话旁白都显得腔调怪异,所有人讲话都是抑扬顿挫一个调子(是后期重制的时候另配的吗,连环境音都小了很多),配乐更显得突兀(像00年代的纪实性电视节目用的BGM)。胡蝶苦情戏演得好,但眉目之间还有点咄咄逼人。胡金铨客串一场灭蚁工人,乐蒂也只露了一面,真是可惜两位了。
五十二岁的胡蝶保养得非常好,把一个想要女儿的母亲演得非常动人。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温婉、和顺,她想要给男人一个完整的家,可是没想到领养的女孩的母亲出现了,她和丈夫不得不放手。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本来以为要成为一个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以为阿琳的亲母会车祸死掉,成全徐先生夫妇,然而没有。电影在这样的怅惘中结束较好。如今的结局,胡蝶弹钢琴,有众多小孩跳舞的镜头是可以删掉的。李翰祥的故事讲得非常舒缓沉稳,镜头有日本电影的感觉。
即使过去近三十年,只要在银幕上,胡蝶一举一动和神情眉目之间,静中有动的表演都让她永葆银幕青春。看不到一丝岁月的痕迹,还像30年代一样仪态端庄,表面风平浪静内心风起云涌,实为超越了表演的表演。除配音和音乐似为后来添加略为出戏之外,整部结构完整,像看完一本书。情节起伏流畅随镜头调度时常穿越两家窗户之间,两者相得映彰,不出风头,让传统家庭伦理主题最后浮出,母女之爱、私人之爱与成人之美的君子风度。
五十年代中产家庭的失独故事,似乎影射了当时老李的一种心态。胡蝶的几处表现相当精彩,放到现在可能演技派都能演出来,但当时这就是信手拈来令人信服。另外影片后期制作问题很大,画质与配音相当差劲,带绿幕的画质失去了黑白映像的质感,而国配显得非常英伦翻译腔,尤其是马笑侬这样的粤语片甘草演员口型对不上,简直令人出戏。好在徐圩的故事文本出色,老李算是把握住了基调,中产家庭的道德滑坡与失孤的困境。
邵氏补齐第5弹:补齐计划中第一部时装剧,虽然也是黑白片,但看着还是挺带劲的。故事是个很时代化,很简单的故事,但演绎的还算不错。第一次看王引导演和胡蝶的戏,除了两位的扮相有些老外。另外王引总是一副先严肃后和蔼的样子,没说话前总以为他会眼里的说上两句。影片的台词还是有些强调的,到也可能是那个时代影片的特色之一,毕竟其他邵氏早期的古装片也是这样。
《貂蝉》、《江山美人》获奖的时候,我不曾有过份的喜悦,那是因为两片都是彩色古装钜制,公司花了巨资摄制的,在国片中罕见的伟大的场面和堂皇的布景,得奖似在意料中,但《后门》获得『最佳影片』奖,我却有真正的兴奋…… 我的看法,《后门》之获奖是基于有一个高超的风格和一个健康的故事,由于《后门》之获奖,对今后国片的制作,必然将发生良好的影响——李翰祥
3.5星。1.以前不知道李翰祥还拍过这类现代家庭片。2.我一直不懂得欣赏胡蝶年轻时候的美,总觉得她的容貌跟名气匹配不上,再加上她时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尴尬神色。没想到她年纪大点反倒更有风韵了,加上角色合拍,那种尴尬神色也转化成有修养的妇人的克制与矜严。当艳光四射的李香君跟年华老去的胡蝶站在一起时,胡蝶依旧有着她的风采与光华。
邵氏电影中不多见的都市题材文艺片,故事活脱脱是早期上海电影的样子,技法上又多有借鉴日本电影之处。故事很圆满、人物好的不真实,没有表现出生活中沉重的一面,对人性的挖掘不够。电影技法和镜头虽比之邵氏武侠片要强,但多处剪辑不连贯,声画转换不自然,水平较之同时代日本的家庭伦理电影相差太远。配音和配乐应该是后人重配,和画面搭配的极不和谐
本片改編於徐訏同名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上海弄堂的故事。李翰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以香港片廠的地域特色還原了充滿人間煙火的上海,體現了他對上海通俗劇文化的吸納和改良,比之同時期的倫理劇更具一份人情味。整體雖然略帶鬆散,風格亦是恬淡緩慢,但頗有一種散文氣質,對於表現中產生活的階級與情感亦是李翰祥少見的一次取材。
或许体现了国民党或者整个战后的保守派华人世界的价值观,主张母教,主张博爱(失去了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等着我们~),主张富人扶助贫弱,相互提携,主张和谐干净简朴的家庭,等等等等,由此片被选上亚洲影展最佳也无可厚非,毕竟亚太是邵氏“主催”的嘛(好像是?),胡蝶风韵犹存,很适合演太太嘛,很富态又不失端庄
60年代的香港好文明啊,房屋、街面、舞厅、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舒服。一个乖巧的女孩,怀抱一只温顺的小猫,谁见了不怜爱呐,更何况是知书达理又无娃的夫妇呢。第一次看蝴蝶的作品,气质、身材真好,温婉雅致,舒服。亲妈的腰好细啊,那时的中国女人,各色旗袍,真的是挺美的,很中国范儿。
这么豁达的婚恋观、生育观、子女观放在60年后都很少见。丈夫虽然42岁了,但在没有孩子上给了妻子极大的尊重和自由,也不断降低她的负担表示自己对于小孩不是很在意。离婚女子发现自己的孩子被过继给别人,没能要回孩子也不歇斯底里,只是劝自己的孩子以后叫自己大妈(类似阿姨)。好和谐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