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克里斯蒂·布林克利 / David Brinkley / 圣若望·保禄二世
导演:高佛雷·雷吉奥
语言:Hopi / 英语 / 西班牙语
地区: 美国
编剧:高佛雷·雷吉奥 / Ken Richards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1988-04-29
别名:迷惑世界(台) / 天地乾坤 / 变形的生活 / Northsouth: Life on the Edge / Powwaqatsi: Life in Transformation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Godfrey_Reggio,1988,GodfreyReggio,美国电影,Godfrey.Reggio,documentary
片长:99 分钟
imdb编号:tt0095895
「生命三部曲」的续章,在印第安赫必族语的原意为「移转中的生命」,拍于1985年到1987年间。影片的焦点放置在摩登的生活方式及全球化概念,缠绕其中的是极为不同的古文明及第三世界。导演说本片:「处理的是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手工的存在──南半球的纯朴文化。」
虽然都是所谓”MV式诗意”,但冷静下来分析会觉得这三部曲相比马力克,在影像意义方面仍差了一大截——是”节奏”与“韵律”之间的差距。用音乐建构影像没有什么不对(甚至是一条通向意识深处的捷径),但从影像本身来说并不是音乐,感性体验上更像是与用以匹配BGM的第三世界奇观罗列。也没能像《失衡生活》那样用一以贯之的节奏牵引出主题
打出片名Powaqqatsi前的五分钟堪称完美 而之后可能限于主题表达和第三世界取材为主 显得绵软无力 矛盾冲突和广袤荒凉都没表现 一种困兽之斗般的逼仄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qatsi系列 总而言之 这个系列的先锋性 音乐与蒙太奇的贴合 主题的深度 在纪录片中实在数一数二
「生命三部曲」的续章,在印第安赫必族语的原意为「移转中的生命」,拍于1985年到1987年间。影片的焦点放置在摩登的生活方式及全球化概念,缠绕其中的是极为不同的古文明及第三世界。导演说本片:「处理的是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手工的存在──南半球的纯朴文化。」
9.0 单个镜头是幽静 绵长的诗,但当所有镜头被组合一起时,就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影像圣殿,立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从整体到局部,从航拍城市到平移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天真的,饱经风霜的,每张脸都是不同的人生。没有旁白or 解说 纯影像叙事,魅力大于一切语言。
打出片名Powaqqatsi前的五分钟堪称完美而之后可能限于主题表达和第三世界取材为主显得绵软无力矛盾冲突和广袤荒凉都没表现一种困兽之斗般的逼仄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qatsi系列总而言之这个系列的先锋性音乐与蒙太奇的贴合主题的深度在纪录片中实在数一数二
和前作部分内容和想法重叠,节奏配乐略差强人意。前半用单一曲调+慢镜呈现生活的“原始”面貌(大部摄于非亚),后半切入现代化及城市化中人的变异和迷茫(直面镜头空白脸)。49-51的水洇蒙太奇,及71分钟火烧蒙太奇。 #溶变镜头# #降格致死
和前作部分内容和想法重叠,节奏配乐略差强人意。前半用单一曲调+慢镜呈现生活的“原始”面貌(大部摄于非亚),后半切入现代化及城市化中人的变异和迷茫(直面镜头空白脸)。49-51的水洇蒙太奇,及71分钟火烧蒙太奇。#溶变镜头##降格致死
两种dirt对比,前者是闪闪发光的灰尘和泥土,人们在其中生生不息;后者是城市的污垢,折磨单纯的灵魂。喜庆对焦虑,人群对楼群。不过这种流连忘返的逻辑也引导不出什么结论,看多了只会招人烦
镜头依然震撼,主题过于牵强。三部曲均将镜头对准生活于陷于疯狂工业化机械化世界中庞大的普通人群,相比那些飞速迅猛到近乎雾化到都市,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依旧在生存温饱中挣扎而茫然。
满分炫技 转场蒙太奇nb 第一部很多机械 比较冷 讲发达国家的urbanization 这部主要讲发展中国家的industrialization 充满人文关怀
因為∆的TaroMV有用到本片的footage,便找來了這部一九八八年的紀錄片來看。會不會是因為taro歌詞以及配樂的關係,反而覺得原片沒有那麼的出色了呢?
去观察其他一种生活,去思考不同形态的生命是如何被人为的压迫、扭曲与变形的,电影拍摄之时,「全球化」还是一种乎之欲来的趋势,如今巨浪过后,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不错,纯影像叙述。艰辛的劳作,生存的林林总总,剪辑出一种壮烈的史诗美感。贫穷与苦难的一切表象,众生与万物,苍穹之下。最后,吟唱出一首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