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Adi Rukun / M.Y. Basrun / Inong / 约书亚·奥本海默
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
语言:印尼語 Bahasa Indonesia / 英语
地区: 丹麦 / 芬兰 / 挪威 / 英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4-08-28(威尼斯电影节)
别名:沉默的眼睛 (香港國際電影節) / 沉默一瞬
用户标签:纪录片,2014,印尼,丹麦,人性,威尼斯电影节,JoshuaOppenheimer,documentary
片长:98分钟
imdb编号:tt3521134
一户人家讲述了自己的儿子被谋杀的场景。而谋杀他儿子的人就住在街道的另一边。直到今天依然权力在握,没有人敢于去追究他的责任,也没有人敢于去杀了他报仇。在官方的报道中,侩子手成为了英雄,而英雄,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传说。在沉默中,家庭在哀嚎,而事实又消于隐匿……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西涅·比约·索伦森 / 约书亚·奥本海默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约书亚·奥本海默第27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提名)
4.5 片尾credits仍是一连串匿名,能留下这样的影像记录已弥足珍贵。"平庸之恶"的极致展演令人全程颤栗:一次次莫名的笑玄奥到带着噬骨之寒,即使磨牙吮血仍能在故地重游时比着剪刀手留念。而另一面,Adi的冷静克制将力量与无力纽结于一体,沉默中的眼神有对峙有愠惑亦有悲悯。最后两场与两家人的正面交锋让“请原谅”有了如此不同的情绪冲击力,升腾而又随即坠落。失明失忆又骨瘦嶙峋的老父亲担起了全片的隐喻维度,关于历史、记忆、肉身与家园。No, past is never past. May It creep into your nerves, and permanently knaw at your dreams, even in your tombs.
没法评分。观看途中抽了大半包烟,有时觉得人类真好懂,充满罪恶,迷信一个口号杀人犯罪又以此为借口逃避任何道德与良心的谴责,可能是信仰、也或是利益驱动,要么也是为了随波逐流的自保,万种理由使罪行合理、无辜——没人承认自己错了,没人承认自己犯了罪。施害者要受害者忘记,让过去与历史掩瞒,不要追究。受害家庭的阴影,子孙后代仍遭受的政治污名、耻辱及前途影响却理所当然。无论是gcd杀人,还是被杀,是在印尼亚奇的蛇河、泰国法政大学还是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或是zg这片土地,人们用的借口不一样——信仰、爱国、道德邪恶、走资派、地主、左派、右派、颠f国家,做出的罪行是一样的——屠杀、扭曲历史、掩盖罪行、宣传、思想控制、维护统治……都是一样的。
大概在母亲唱挽歌的那一段开始喜欢上这部电影,即便文字不通,最原始的悲欣还是能共享的。关于沉默,想到了阿伦特在《论革命》中的论述,绝对的暴力支配下,所有事物必然陷入沉默,不仅因为言论在暴力面前是无助的,也因为暴力本身就是沉默的——言论需要政治,需要一个公共领域。片中至少存在三种沉默。牺牲者作为个体,其意见主张感受被消音了。大屠杀作为历史,在公共讨论中被遗忘了。最后,沉默在访谈中几乎无处不在,尴尬却极有力度。印象最深的是一对父女,父亲是当年的施暴者。女儿在得知真相后几度沉默,说了很多愧疚却悖谬的话——正义与家庭之间挣扎。当情感过于强大和复杂,非沉默无以表达。而笨拙的沉默,似乎为了和解与重建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
接着《杀戮演绎》看的,一个系列。没有前者的血腥和暴力画面,但因为有明确的受害人,因此更真实,也更能引起共情。当一个刽子手不仅把屠杀人民当成是保卫国家的正义行为、还要喝掉他们的血以防止自己发疯、并且被周围人奉为英雄时,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公平公正在这里还将缺席许多年。我看着你,我就生活在离你不过几十米外的屋檐下,我日日想着你杀害我亲人的事实,却什么也不能做。无法复仇,申冤或是诉苦也都无济于事,唯一能支撑人活下去的,也许就是这千辛万苦留下的真相以及那为数不多发自内心的道歉:“对不起,我们和你一样难过,请你原谅他。”——聊胜于无,却也是能要求来的全部。
虽然从上一部里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但看着他们坦然自豪地讲述那些血腥行径仍然不寒而栗,看着他们就仿佛看到了天朝的红卫兵,不自觉就想起了当年的打土豪、反.右、打倒走.资派以及文.革中的闹剧。这导演非常不负责,就这样直接让主角和仍然当权的刽子手们面对面,导演拍完了倒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但主角还得在那里继续生活啊,如果主角出事了,铁定得算在导演头上。而且安排这样的对峙意义何在?既没法让当事人的郁结得到疏解,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呈现还原沉默在过去的事实,根本不没必要这样安排,还不如直接像上一部《杀戮演绎》那样拍。
如果说《杀戮演绎》是通过表演反向演绎印尼军政勾结的屠杀场面,那么《沉默之像》则是从常规的、正向的受害者家庭视角追问整个暴力体系对这段历史的评价。比起前者或虚假表演的或真情流露的负罪感,后者对人性的认知上更加坦荡,因为屠杀当中更多的人是躲到国家机器后的、堂而皇之地行杀人之命的权力既得者,这些权力至今仍没有被清洗。受害者弟弟每次采访前都会为他们配镜,这副眼镜非但没有帮助他们看清历史,反而让摄影机捕捉到他们的尴尬、骄傲和恼羞成怒。无法想象约书亚得克服多少困难,才得以让这些影片面世。
像马尔克斯笔下的百年孤独,来的人又来又走,这片土地却一直都是这样。母亲看穿了一切谎言。人性的平庸的、扭曲的、无知的恶被放大到极致,所有人都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为恶者根本未受惩罚,也并未反思自己,人们总有着各种荒谬的借口,不知是说给对方还是自己听的。但是,伪装之下,透过屏幕,我仍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残害同类的下意识恐惧,或许余生的良心煎熬,对他们来说是最无奈的底线责罚吧。我们必须记住历史,记住人类的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荒谬与恐怖,因为这可能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反复出现。
褪去《杀戮演绎》里最后的浮华。在洋洋得意的凶手面前,一直举着哀伤沉默的双目,Ali给老去了的杀手们配眼镜,希望他们能看清楚他是谁的兄弟吗?“喝了被杀者的血就不会变疯”的说法,和老来丧子失智后说自己只有十六岁的老人一样天真,想到那片众多岛屿和雨林的贫瘠土地,不知道是愚昧,是原始,还是所有全力伤害他人者都充满了对生存的恐惧……在任何运动之后,胜利者难道不都是以杀害为荣吗?这些“革命斗士”理所当然地谱写他们的光荣事迹,而后代也必将从小学会为他们和这场革命永世歌功颂德。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要再提起呢?这样又要发生暴力,又会有很多人死去。”向历史发问,就会激起暴力吗?为什么会又产生暴力呢?是谁去做的,要掩盖什么,为了什么。历史的真相被一层一层的掩盖起来,“那是上一代人的事情了,我们那时还只是孩子,什么也不知道。”惨死的人尸体已经腐化,那不代表他的死亡是无意义的,是谁杀的人,并不会因为主导历史之人的个人意愿而被彻底改变,你看,还是有人记得的吧。你说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为什么要愤怒呢?为什么要羞愧,要驱逐。
金草莓:他说哥哥Ramdi的死不是你父亲的过错时,她眼中闪烁过的不安,证明她内心知道父亲的暴行,然而她和他们一样,用宗教、用政治、用消灭XX主义去蒙蔽人天性中最基本的善;他们毫无悔意,得意洋洋炫耀着当年的创举。最讽刺的并非失去忏悔的无耻,而是狠狠给了所有宗教与社会伦理“恶有恶报”理论响亮的一记耳光:他们轻松跨过百岁,在余下的岁月继续逍遥,就算外人不会原谅他们的罪行又有何用呢?冲击力与表现力略逊于杀戮演绎。
比起加害者視角的《殺戮演繹》,更喜歡以被害者視角為切入點的本片《沉默之像》。從這部片裡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事情,包括被埋沒甚至是被改寫的歷史,而他讓我最震懾的是,了解到「多數人認為是對的事,就會被當成理所當然,無論事件本身對錯與否。」你以為生而為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嗎?不!是膽怯與害怕使人失去了理智、使人失去說出實話的勇氣;而這使得加害者仍以自己的所作所為引以為豪,更使得局外人拒絕面對真相。
在约书亚的上一部电影《杀戮演义》里,有这样一段采访,受访者说:“结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我们是胜利者,善恶由我们来决定。”这是最顶层的人说的话,那么对于这一次发生在村落里,蛇河边上的这一次只有500—600的屠杀,这些刽子手究竟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这很难去辨别,导演通过镜头中,Adi的反应,刽子手们的沉默,看得出他们内心对这件事情所采用的逃避的方式。有一点,想来也是人类的同性。
(应看)这是所看的第二部讲述上世纪60年代印尼大屠杀的纪录片,第一部是《杀戮演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屠杀“共产党人”的号召下,一百多万华人被屠杀,手段极端残忍,不忍卒看。人的兽性一旦被激发,比野兽更加残忍。现代世界发生于各地的屠杀事件很多,印尼这一次是特别典型的案例。很多事例表明,神和上帝都是不存在的,否则,屠夫们就不可能至今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