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出生于韩国的弗雷迪,自少便被领养家庭带到法国生活。25岁那年原本要去东京旅行,却因遇上台风而转游首尔,继而开展了一段寻根之旅。在法国成长的她,与亲生父母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使这趟突如其来的旅程引发出更深层的身份思考,也将她的人生引领至始料未及的方向。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周戴维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提名)周戴维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提名)朴智敏
@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4/10】法国/柬埔寨籍的导演,去拍一个被法国人领养的韩国人,无论导演再如何强调这是源自一个真实故事,都无法让人信服,都难以拍得好。有关身份、国族认同的电影,来来去去还是徘徊在你长什么样子,你说什么语言,你留不留下来,实在是老土又肤浅,Freddie最初来到收养所,翻看韩战有关的书籍,还以为会涉及、挖掘那段历史,结果并没有,而原生家庭抛弃她的原因,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家太困难了”。此外,影片实在过于冗长,愈发显出内容的薄弱,而且分为了Freddie第一次回到首尔、两年后、五年后跟一年后四个部分,呆板又割裂,其中无意义的片段也实在太多,尤其是两年后的部分。
可以做consulting,有红唇和皮衣,肉体、性爱、酒精、甚至全球流动的自由;尔后也可以为了和平售卖导弹、把亲密之人在弹指间从生活中抹去,但也要做素食主义、突然戒绝酒精。只是原生家庭的伤痕和自我封闭的选择并不容易如此痊愈, ’t’es une personne très triste’, 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些属于少数人的现代症候,要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中建立真正亲密的连结只会愈发使人困顿。(on a side note,心里的罪恶小人儿全程都在想主角的困境或许就是身边许多似乎掌控世界之人/婴的未来命运!(bushi
属于是在“去首尔前”看《回首尔后》了。真就是,千言万语汇聚在欧洲雪山上披着阳光的钢琴奏出的巴赫上是吧……看来稍微占了点法兰西的东西总是忍不住回到过去,然后再用巴洛克和无法传递的邮件来和解是吧lol不过总算是在“欧洲”(虽然是半个)导演的作品里看到东亚特色了。最后的巴赫很有意思,为此加一星;奏出的单声部旋律可以指向任何记忆,但最终回到巴赫,一个不算巧妙但不至于烂尾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返回首尔必要地拖慢了时长,最终并未回到首尔也未回到法兰西;只是在一个说英语的欧洲酒店弹巴赫……越想越觉得这结局有意思,写个日志记一记!
觀影前段實在太過疲憊忍不住睡著,中段嘗試進入故事,後段極度不耐。導演意圖明顯(粗暴音樂剪輯斷點看似風格十足,實際鏡頭處理非常缺乏靈氣,也看不出獨到之處),角色課題明確(尋母、被拋棄感、identity)卻也極度單薄,全片懸浮於某種沒完沒了的狀態,乾冷的跨文化笑話,以及幾處過膩的情感流瀉瞬間。若是再小一點時看此片,或許能某種程度同理那種青年迷惘,甚至也能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掉書袋台詞忽悠到,然而此時此刻,卻只不耐於痕跡過重又生硬淺薄的劇本,便宜行事以「幾年後」區分,不論是在性別、文化、家庭等多個層面上,都嚴重缺乏深刻度。
Où il veut en venir David Chou à travers cette quête d'identité forcée, cette constante perte de repère, cette perpétuelle reconfiguration de relation et de tempérament surtout cette réconciliation impossible avec ses environs et soi même ? 2.5
水平不太稳定的一部电影。角色们自说自话,故事层次单维,叙述割裂。开头抱着很大期待去看的,越看越失望,一种对K文化的刻奇和K文化对镜头的献媚;中间那段混乱的27岁又让我开始讨厌人,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酒味和臭味。30+的片段又很难说到底是在模仿洪还是只是女主在靠近金敏喜,而哭戏又来得猛烈且诡谲,仿佛一场大学生拍的纪录片。最后部分邮箱地址错误的设置不错,把片子稍微往外来者讲寻根故事的先抑后扬的框架外扯了扯。虽然一开始就插入trot有点心急,但还是能为其音乐和那段跳舞的长镜头多给一颗星。
韩裔弃婴寻找生理父母故事,前半段的法国韩国文化差异描述得过于肤浅地巨大。后半段剧本稀碎,反而哭了好几场。再次回韩国有男友陪着那时,食素,戒酒,冥想,看起来非常健康非常自爱(虽然也非常典型欧洲人),但其实一碰就碎。后来遇见另一个被收养的韩裔法国女孩在酒吧拥抱那段很惆怅地迷离。对方讲,我来这里三个月了,刚约到一场见面。他们说,最好先学习一下韩语,认识认识其他被领养人再见生理父母比较好。女主不知道说什么,出门去吻陌生人,那个女孩也跟来,吻同一个陌生人。她们都没有再说话。
3.5 故事第一部分東西文化碰撞時的「尷尬」氛圍拍得太好,法文、韓文、英文來回切換的繁瑣和笨拙,以及由此展開的小幽默(帶有主觀修飾的口頭轉譯、翻譯機的「冷漠」語氣)恰到好處。後面隨著女主年紀漸長,「內斂」、「成熟穩重」(更為無聲無息地傷害他人和自己)代替了最初的外向,追尋生母路上遭遇的連番挫折讓她更加孤獨,而直到片尾女主依舊在多重身分含混不清的汪洋大海漂流,8年時間並沒能解決跨語言的隔閡(還是得依靠翻譯與機器的幫助)。換個角度想,「沒有和解」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余光扫到旁边的女士,发现她哭得稀里哗啦。在心底深处的某个地方很打动我。被遗弃的孩子的伤痛。just doesn't belong 想到乔布斯也是被领养的。我爸在我妈怀孕的时候就去英国了,十三岁第一次看到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现在我也和他一样远离故土。迁徙的人不再属于故土亦无法归于他乡。而你所经过的风景都成为了你的一部分。寻根。身份认同。我们终其一生都再找寻答案,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答案是无。It‘s nowhere.
跟在close后面看的,加多一颗星抚平了我生气的情绪。要求真的很低,好好拍电影别整些有的没的manipulate观众这么难吗?看完快一周了,补评:昨天在学校上班,班上有个韩国女生谈起她在韩国的两周,她已经四年没有去过韩国了。听着他们聊天又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身份上的两重性,语言的隔阂。若即若离的亲人,似远似近的关系,这是所有在非单一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共同面对的困境。一部能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惦念的电影,我觉得是一部用心的好作品。
这什么cringe大全,谁能想到虽然我听不懂法语和韩文,但是尴尬都在英语里等我呢?台词写得烂(相比之下我真的错怪Farewell了),灯光打得怪,就只剩下演员空洞的对视。女二视角稍微有趣一点儿,结果第一段之后就消失了。母亲作为意象也很莫名其妙,难道是想说父女是命运的共同体,仿佛女主在法国生活受教育的二十年白活。最后卖导弹到底是为啥,怎么大单子谈到一半又不交代了?这电影看完我和我后排的法国小哥都充满了困惑。
作品本身没有把力气花在要向观众传达什么上面(namely make it easy for the audience to digest and feel the emotions),这种类型的indie film很像那种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品,仅展示用,能不能与其产生连接全靠观众自身经历或是愿不愿意主动look deeper,去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感受。而对于只是想看一看的人,很容易留下不痛不痒的印象。
缺陷很多,甚至连故事都没怎么讲清楚,时空越到后面越碎片化,除了主角以外的角色也都面目模糊。但同时,影片让我不得不感谢它似乎旨在呈现被连根拔起、移栽他处的女性的纠缠不清的痛苦,这种难以言表的痛苦并不只是不同文化在她体内激烈冲突的产物,也并非找到根基、「成为翻译」就可以抚平,不如说这个痛苦本身就是无解的,因此她的不稳定和易燃性也变得十分合理——塑造一个被创伤浸淫而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