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一位患有癌症的舞蹈演员、一位记忆始终停留在30年前的老年痴呆患者、一位和后妈关系失和的13岁叛逆少女、一位意外失子的海岛女教师,她们相逢在满山岛不期而遇的经历一场悲欢离合,至此也最终明白,每个人终须面对自己的难题。
生命就是因为联结才能存活 作为人类 脐带就是原初的联结 母缘就是家乡 故事里的女性们都走在生存边缘 失去健康失去希望失去家人的女性们游离到此地 她们在这里彼此建立联结一起寻根一起释放痛苦 “回家吧 回哪啊 没了 早就没了”这句话听到我耳朵里 也止不住痛苦 几千年来无家可归的孤女们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寻找着渴望着然后又各自被父系家庭分离忘却 “也不看看谁跟他一个姓”“就跟你姓吧”一个姓才是一家人 女性永远作为外姓人被排除在外 结尾里虽然各自积蓄了一些能量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但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更彻底地回家
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个人感觉需要有相同经历或心态的人观影才会感同身受,而且很需要情节铺垫,才会给人冲击力(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受众人群小很多。海边那场戏是整部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了,还有素素对叶丽娅说的:“放松心态”(就是喜欢)。电影中镜头的变换很中规中矩,中间有一段直播画面还挺新颖的。但是很多时候让我感觉这是一个电视剧怎么回事!演员里最喜欢珠珠,,可能因为女主角身体的原因以及设定所以一直丧丧的吧,就是感觉很无神,也许就是病人的表现。
3.0+1.0最感触的画面还是林一欣在告别满山岛时,听到了象征着妈妈的布谷鸟叫声,她在鲜亮翠绿的山林中穿行而上,对着满山岛外一望无际的海,叫了一声永远不会有回应的“妈妈”。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在生活中捕捉,那些已经离去消逝的所爱之人,还存在我们生活的痕迹。她今天可以是一阵风,明日可以是落在肩上的红蜻蜓,更或是影片中化身为布谷鸟的妈妈。
2023.03.13 上海点映。九年前在南大看《推拿》提前点映的时候还对黄璐有不错的印象,今年看《海湾之遇》感觉台词很弱表现力还退步了,很可惜。全片都挺矫揉造作的,除了老奶奶和丧子的女教师之外感觉每个人的演技都很漂浮~~结尾的安排真的很仓促,虽然线上连线听到导演的解释多多少少能理解改剧本的无奈吧。
要碰就碰个大的,剧情慢慢展开以后以为会是海街日记但宁波小岛版,看完以后发现是国内电视剧展开。给个及格分希望国内导演多出这种小成本女性电影(虽然这部片子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女性电影)(这片子本质上还是包含着社会对所有人的刻板印象,明明有反例存在但还义无反顾地要那样去表现)
导演好爱在各场映后讲原先的构想、发生的变故啊。拍得浮浅不能都怪变故吧,何况也不都因为是剪刀。从我们能看到的版本,人物刻画每个都进不去。所有女性都有一个“当母亲”的执念?推广就别强调是女性电影了吧。另外强调“宁波”也很奇怪,这种孤岛的设定已经失去了地域性啊。
老友黄璐主演的新片,买到有导演分享的一场,听导演讲述后觉得如果按照最初的设计,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临终告别,应该会更有力度,现在作为剧情片,感觉剧情和表演都有些平淡,其实光母女线就能做很多文章,只是……也理解,创作就是这样,计划不如变化,完成是第一步。
女性题材的文艺电影。只是很可惜不是女性视角来讲述。叙事缓慢流淌,人物群像的特点也比较鲜明。片尾给出照片的时候差点以为是真实事件,当时感觉非常震撼。但是最后看到是演员出演还是小有遗憾。映后导演讲述了片子的题材和片名多次变化的历程,尤感可惜。
3.5导演映后。有几幕还可以,尤其是海滩上女主角寻死的那场戏,但整体还是太像电视剧了,但很神奇的是偶尔又有几处调度和戏剧处理很复杂,只能说有点可惜吧。城隍庙是一个地区的守护神,它的消逝是在提醒我们要通过爱找到与自己新的连结和依托…
宣传是以女性视角讲述女性主义,但实际上感觉表达的并不明确,主题没有凸显。另外虽然是文艺片,但是情节太过浅薄,平铺直叙,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几场哭戏也缺乏感染力和爆发力,部分演员的演技也很生涩,中国文艺电影还需努力啊……
一位患有癌症的舞蹈演员、一位记忆始终停留在30年前的老年痴呆患者、一位和后妈关系失和的13岁叛逆少女、一位意外失子的海岛女教师,她们相逢在满山岛不期而遇的经历一场悲欢离合,至此也最终明白,每个人终须面对自己的难题。
好尴尬 看不到人物成长 女性自我的闪光点也没有展现出来 只有老奶奶和那个直播小女孩的演技是合格的 人物太多,导演说想呈现群像戏,但每一组人物关系都表现的很浅,个人觉得老奶奶和她爱人的那组关系是不错的很感人。
黄璐是本片最出戏的演员没有之一,讲话像在念台词,演技甚至不如刘亦然小朋友。黄璐的角色设定是一个前舞蹈演员,而演员本人体态却很差,驼背、伸脖子,即使癌症肌肉萎缩,至少也要让观众信服她曾经是舞蹈演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