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Mikhail Kaufman
导演:吉加·维尔托夫
语言:无对白
地区: 苏联
编剧:吉加·维尔托夫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1929-01-08(苏联)
别名:Man with a Movie Camera /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用户标签:纪录片,苏联,维尔托夫,默片,1929,经典,Dziga_Vertov,documentary
片长:68分钟
imdb编号:tt0019760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静止的乐队和电影放映员,疾驰的火车和做噩梦的女人,摄影机与百叶窗,速度的转换,从奔驰的马车突然转换成一张张静止的照片,又从静止的照片内容里转换为其活动的画面,包括沙滩上拍摄各种运动时的慢镜头和定格镜头。离婚与结婚,分娩、婚礼与送葬,画面随着眼珠的转动而颠倒混乱,不同阶级的生活,不同人群的工作,各类交通工具,车水马龙的街头,人类像机械一样工作和生活,在流水线上重复,工业机械充斥着生活和画框。千奇百怪的摄影角度和拍摄内容,有节奏的剪辑,奇思妙想地画面组接,甚至没有一个镜头画面是无趣或平庸的,摄影机和摄影师不时出现,所有的一切都基于客观真实。特效的运用,如电影院的椅子,沙滩上的木棍儿。强调真实性和机械化。机械化不仅在于电影理念上,还在其具体的画面内容呈现上和镜头的蒙太奇组接方式上,当然也包括速度。
非常代表性的表现了维尔托夫与其电影眼睛派的理论“所见即所拍”,但因其过于突出的蒙太奇剪辑,更像是实验片。在影片中导演为人们展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起居、休闲娱乐、婚姻家庭、交通出行、生老病死等等,阐释了整个城市下人类的所有活动行为。并且此片的几处特点,首先是毫不吝啬地将摄影机拍摄行为展现在画面中,甚至中间的一场放映都是其摄影机所拍摄的内容的再次展现,即使让拍摄者在于进影片的“自我暴露”,并且还给人一种穿破次元壁的感觉。同时在拍摄方面还多次运用了定格拍摄、倒放、二次曝光、画面分割等手法剪辑,还有着火车底、楼房顶等拍摄视角,即使丰富了影片的视角,又是对电影拍摄技术的一次创新与运用。极快节奏的音乐与极快的剪辑给观众带了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已经说不是单单纪录片所能表现的了,更多的是对整个影视的变革
吉加·维尔托夫,苏联电影眼镜派领军人物,最早由他和二弟考夫曼以及剪辑师思维洛娃“三人会议”发展而成。主张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和蒙太奇之中,认为导演应该藏在摄影机后,从实的捕捉现实生活影像,推崇新闻片而反对故事片。同时在电影语言上也推崇用特定的镜头,蒙太奇以及解说词来赋予现实生活素材特定的含义,是一种构成的艺术。 《持摄影机的人》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仿佛交响乐一般震撼。维尔托夫仿佛与电影艺术融为一体,对电影语言的运用也大胆尝试,从构图美学到摄影技巧以及蒙太奇的使用,定格动画与定帧画面。眼睛、百叶窗与镜头的蒙太奇;离婚、马路与分裂画面蒙太奇;以及结尾极具震撼的加速蒙太奇等,都是难以忘却,通过刻画生活百态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苏维埃的理想世界。
好感动,是价值观的共情,五星都不够,一百星才够。默片时期对摄影和剪辑技巧的探索超乎想象,那个时期的电影工作者充满着热情和哲思,以及纯粹的个人表达权。从观众入场开始,创作者和观众已经处于同一个空间,整部电影有影片中的影片,也有创作中的创作,在定格群像的同时展现出创作过程,加深了交流感。摄影机的角度在城市上方,在奔腾的瀑布边,在狭窄的矿场,在车轨的中间,在人民劳动和放松的每一个瞬间,摄影机在起舞,创作者在还原这场故事,它不仅是一个城市一天的故事,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故事。配乐的细腻,恢宏,急促,低吟,都增添了这只眼睛的伟大——观察,记录那些未被觉察的生活。
如果纪录片这一类型的先驱是卢米埃尔,那鼻祖应该就是维尔托夫。该片基本已经将此后电影史上纪录片的模式方法实践出来了。它的精髓在于两点:1真实纪录2有机组织。所以维尔托夫他们是看重蒙太奇剪辑的。比如把离婚和结婚、分娩和葬礼剪辑在一起,以达到他们所谓的感染情绪、引导观众的目的。这样其实是产生了某种戏剧性的,但它不是通过叙事产生的,与剧情片是不一样的。对于素材处理,各种特效手法都用了,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展现生活真实来做的,此外剪辑上充满节奏感,这点类似纯电影。最后前卫的是故意展示了摄制过程:摄影机的放置,胶片的剪辑。打破了第四面墙,有种间离效果。
以能量分镜为节点,基本可分为三大视觉主题:①自省。首位结扎,点缀全篇。眼外有眼,机器之外有机器(人),电影之外还有电影。人与机器的交融场景可作印证。确为"电影中之电影"②对比。昼夜阴阳,动静出入,生死悲喜。③展示。作为第一性主题与前二者深度融入,但作为创作者意图却未因此为本片创造过多价值。在隐含的视觉哲学之下,一切隐喻、社会、时代之"大主题"显得低廉无意义。另,本片出现的女性剪辑师("电影自省"主题)着实反映了早期电影中,优秀的女性剪辑师的确有着不可或缺但默默无闻的贡献。
真正在电影史上堪称不朽的杰作。维尔托夫是了不起的实验家,是用想象力和野心创造影像语言的先锋人物。尽管未能完全地脱离文字语言,但不失为对电影式视觉事件交流的伟大探索,没有幕间提词、没有剧本、没有戏剧化工具,全片正是在大声疾呼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电影有它自己的语言,而这语言和所有其它的艺术一样,是“a truly international absolute language”。顺带一提,Michael Nyman的配乐很出色。
#史记#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说明书——说明拍电影是多牛的一件事。最牛的一点就是将摄影机?直接当做主角,以间离感告诉观众,你能看到的都是持摄影机的人想让你看到的,能让你看到的。第二牛的自然是蒙太奇冲击力,九十年前的手法到今天依然秒杀后辈们,瞪眼派拒绝摆拍却尽情使用蒙太奇,这就是说他们拒绝假而始终在造梦幻,在造梦之余还彰显电影语言的魅力,去揭示社会阶级的反差,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所有涉及摄影机的构图画面都是超绝的。
蒙太奇城市的从早到晚,从人烟稀缺到万人空巷。工厂、火车、河流、车流、矿洞、影院,全都是拍摄材料。工厂部分的拍摄尤为震撼,整齐划一充满几何感的生产线运作,以及庞大的水坝工程之下,显得人都是多么脆弱渺小。既是展示拍电影的人,也展示看电影的人,电影是如何拍的,人是如何看的,画面的如何呈现的,都在这部电影进行了先锋的探讨。蒙太奇的画面剪辑,画面剪接呈现出会动的摄像机,画面溶解造出各种魔幻的画面,想法真的好前卫。
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是一系列的鏡頭實驗。無論攝影和剪接上都突顯了無限的玩味和熱情,手法上展現了無限的可能性。攝影機化身成演員之一,有一幕甚至以定格攝影把攝影機擬人化。剪接上可說是定義了日後剪接軟件的基本功能,其先鋒性及創造性是我看過的電影之中最厲害的作品之一。因認為網上版配樂太差而完全靜音的看了50分鐘,想起了同是1929年的作品《雨》。(notes: 22:06 / 30:00 / 53:07)
唐人街的新闻图片。12:百叶窗,眼睛,摄影机眼不停的开合,来回切换,蒙太奇。16:音乐和机器的快速转动超配。在读一篇摄影批判文章的时候提到的纪录片(实际上也是宣传片),直到现在才真看了。里面写着的句子,让我想起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长大以后第一次看默片,又想起纪录片《电影配乐传奇》里说的,默片一开始有现场乐师配乐,是为了掩盖胶片电影在播放时卷动的声音。最终它成为了电影艺术的一部分。
这无语的配乐让我的一小时观看体验有点煎熬… 画面是拍摄持摄影机的人和持摄影机的人拍摄的画面。观后感:真要感谢影像发明让回顾历史可视化。定格场景展现时间推移。想起来盗梦空间的楼和街道被女造梦者折叠改造还有太空漫游里空间站内的旋转。要是把100年来能让出现在人群中100%回头率的事物按照年代顺序播放应该会很有趣。小学老师教比喻的时候可以拿这个电影作为例子。人类好像钟爱圆周及圆周动作。
【A+.】2020-092(63). 我的戏文列表们打的分也太高了,除去快速蒙太奇升格降格与二重曝光,电影眼(kino-eye)其实也大概就是十九世纪福楼拜的「客观之眼」,零度写作下的冷眼旁观。拍者被拍与看者被看的表现很出彩,电影本身与之后二十年的苏联形成更大的悲剧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