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1950年,美国某岛上的一位当地居民卡尔夜间出海捕鱼时身亡,警长认为此事疑点诸多,颇有排日倾向的法医将日裔居民宫本一雄牵入此案,法院随即对宫本展开审判,岛报记者伊斯梅尔(Ethan Hawke 饰)因个人关系对审理十分在意,原来宫本之妻金田初枝(工藤夕贵 饰)是伊斯梅尔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美日宣战,岛上的日裔居民开始遭受排斥,金田一家也受到了不公对待,被遣往集中营看押劳动,伊斯梅尔仗义执言反被同胞威胁,这段恋情不得不随之终结。伊斯梅尔查询事发当夜岛上的天气记录,得到了比尔是死于意外的重要证据,但这就意味着他与初枝的复合再无可能。随着审判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宫本,同时平息不久的战争让当地人对日裔怀着有色眼镜看待,伊斯梅尔反复考虑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本片获2000年芝加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摄影奖等多项褒奖。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罗伯特·理查森
昨天熬夜看完了小说,今天赶着看了电影,所以我的观感可能和上来就看电影的不太一样,它不像肖申克的救赎,完整而闪耀地超越了原著,它更像是对小说的各种片段闪回的具象化,太过绵密又太过铿锵,泪水仿似含在每个角色的眼中,电影对小说做了一些调整,我沉醉于原著的内敛,可电影里咚咚的鼓声、初枝和伊什梅尔的相望、初枝撞进年少爱人的怀抱、钱伯斯仅有的一只手克制又用力的抚摸、雪幕下远去的背影……我被这份爱情,被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挟持了,以致泪流满面。老律师对钱伯斯说到:“我们有时需要一个契机或者转折点,从过去的枷锁中脱出,偏见、仇恨,甚至是…爱。”伊什梅尔终于解脱,但不是摆脱了爱,是因为拥有了爱,我觉得。借书中的语句,可是啊,四面环绕的咸水依然故我地汹涌澎湃,将雪花吞没,不费吹灰之力——不受我们的掌控,不受。
电影拍的很诗意,七十年前华盛顿州两个种族间的坚冰直到现在都没融化,就是各种闪回、空镜搞得叙事不太行。那个年代可以说accidents主宰了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而现在人与人的别离却几乎都是主观选择。最喜欢女主和父亲在暴风雪里搭男主的车那场戏,女主泫然欲泣的样子真的我见犹怜,这种虽然俩人已成陌路,但无论多艰难都能挺过去,只有看到对方眼泪时才绷不住的感情总让我感动。我可能无法爱上伊桑霍克,他年轻的脸总是让我投射到《爱在》时期(这部片别名就叫爱在冰雪纷飞时orz),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异性和我聊过《爱在》,他总穿得和95年维也纳火车上的伊桑霍克一模一样,可惜终究我不是他的朱莉德尔佩。
本来就想单纯品鉴一下伊桑霍克年轻时的神颜但是整部片子女主太无聊了太无聊了全片只知道干瞪眼把一个温顺沉静的东方女性饰演的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哑巴真是搞不懂男主是怎么坚持下去对女主初心不变的。这种温软型的东方女性人设就像白水一样无趣 除了满足了异国男人对亚裔女性的性幻想外还有什么??浓烈的威士忌为什么要去掺白开水??但凡换个会演点的也不至于这么无聊 还有男二的那张脸激起了我浓浓的抗日情绪 我看见他那张脸就恶心 片中的女性角色都过于死板 不是贤妻良母就是温顺小猫咪 噢 除了渔夫母亲 那个口齿伶俐全片唯一一个有女性独立意识的丰满性感女人(虽然说是反面形象天 我真的好爱美丽坏女人
《雪落香杉树》也觉得很长很漫长文采也… 片子出入现实回忆的结构跟书一致,这结构现成的电影感,不过是不是最好我也不知道,出出入入太多有点碎。(今早看的2011版《简爱》出入幼年两次,少女长段回忆一次,回到开头时间线里继续。扰乱时间线搞不好会有重复镜头。简爱的两句my name is Jane Elliot 和 who should we send for you是现实里的话,在回忆里也成立,一句转场,当然也有幻境一样的光和木着脸的固定镜头。)为了von Sydow 看的,喜提EH和小小铃木杏,两个童年演员都好美呀!最后一抱真心碎,EH演出了满满的求不得爱别离…
这里面镜头的运用简直是大师级,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了。有一段自白拍得好好,我还专门录下来反复观摩。喜欢这里面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曾经喜欢过的人毕竟也已经过去了,而现在真正爱的人是丈夫。这关系女主拎得很清。丈夫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身上带着日本的民族性格,不会能言善辩,而是不露喜怒,这让西方人非常困惑:既然被误会为什么不辩解?为什么这么沉默?沉默不就等于默认吗?但在那种场合下,是西方人拥有话语权,他们把自己的行为规范理解为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凡是不理解的都予以嘲讽和质疑。这里面还涉及到民族地位和战争、文化差异的问题。
去翻了一下原著,觉得这个故事还是很值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可以类比为爱情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也尽量还原了那种回忆和现实交错的感觉……直接结果是,剪辑稀碎,配乐用得太滥,人物特写多得让人腻味(烘托人物情感难道只有不停配乐然后以及镜头怼到演员脸上这两种方式么)。五十年代的小镇、命案和大雪,阴沉压抑,然而暗流涌动,个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调调的,其实这部应该放在冬天看,不过夏天看了也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二十多岁的伊桑霍克真是清俊凛然啊,雪花就那样落在他的帽檐和肩上。
摄影是真的唯美又压抑,甚至透过镜头可以感受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剪辑得有一些零碎,所以看起来故事会显得不够清晰,有些碎片化。人在小的时候都没有国别和种族之分,喜欢便是喜欢,爱便是爱了,只是两个灵魂最纯真的相互吸引,直到长大才渐渐发现很多人为制造的鸿沟将人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就像伊士曼看初枝那样,只能坐在远远的地方,静静地望着你,好像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亲密与炙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法庭上老头子的最后一席话,全家人向伊士曼的鞠躬,以及那个拥抱。
熬夜看完原著迫不及待来看的电影。小说本身也是用结构性的叙述方式回忆穿插审讯过程节节拨开,很出彩。书名和英文名都如此美,电影画面几乎也是灰黑白,更凸显雪落香杉的凄美画面。演员也很到位,印象很深的是辩护律师最后的发言让人泪目,几次回放定格,揭示人性本身的善恶之线。爱情这个旋律在战争的后遗症下更显的悲凉。借用其中一句话,祭奠我逝去六年的青春和终于看到他结婚的心情,我们,始终需要一个契机,把自己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不管是仇恨,偏见,还是爱…
和小说不同电影在前段就让伊什梅尔拿到了宫本无罪的证据,这让整个故事完全有了不同的观感,电影基本还原了小说内容,但却没有还原人心,尤其是初枝这个角色。(书里初枝对与天道的婚姻其实颇有芥蒂),而至于伊什梅尔,我觉得无论他选择拯救初枝的生活还是毁掉初枝的生活,他都可以获得自我救赎,他要做的只是杀死心中十二年前香山树洞里那个求而不得的初枝。摄影很美,原作《雪落香杉树》
他和她在雨水淋漓的山洞亲吻,在偌大的森林拥抱奔跑,在战乱和种族偏见中相爱而后离散,最后在一场冤案中释怀再决别。剪得很碎,但好像并没有达成将现有情绪增强的效果,当女孩抬头看着男孩的脸,让雨水滴进嘴里,我多想这一刻的美好是稳定而持久的,哪怕深知它在多年后终将消散,也不愿就这样,用下一个镜头,回到多年以后,一切都已尽数失去,再也无法品尝那在时光里错失的深邃浪漫。
摄影师又是理查德森,当年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和最佳声音设计都被它给拿了,但总感觉就是老没劲了。原著小说也不像是没劲的作品。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小说的精彩在于男主的决策受到情仇和正义感两者干扰,摇曳徘徊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这种心理依赖大量闪回的片段来表现,而电影对此可视化的难度是很高的,高出了导演功底。所以并不是每部小说都适合拍电影
这个片子拍得很扎实,就是感觉没有惊喜,这个跨种族的爱情的主线太虐了,关于二战的铺垫又不足,也没有很好的拍出封闭的小岛的压抑感;最后不应该是陪审员被感动然后一致作出无罪判决吗,最后法官直接把案子扔了感觉力度是不是弱了,感觉应该拍成陪审团基于缺少有罪证据做出结论而不是突然抛出无罪证据;日裔美国人题材想到了《平凡岁月的魅力》
通俗小说改编的通俗电影,但“通俗”本身就不是一件坏标签,反而说明作品从家国情怀到移民对自我的定位是可以引发共鸣的。战争成为不同种族之间的隔阂,激发偏见和歧视,但对无法明灭正义和良知。法律的尊严、文化的冲突、性欲和爱意的博弈得到了很好的对比。最美的改编是海滩登陆时看到十四岁的自己,搁浅的鳟鱼如同被肢解的胳膊。林木杏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