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素熙(金施恩饰)是一名专注于职业培训教育的高中生。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素熙,开始在分拣呼叫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但她面临着贪婪公司的巨大压力。高中生太难以承受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与素熙有着共同点的刑警吴宥真(裴斗娜饰)负责此案。她开始追寻素熙的死因。本片将担任第75届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第61届影评人周单元闭幕片。
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郑朱莉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郑朱莉
大东亚儒家文化圈可以共享一种叙事,这种叙事将剥削人的剩余价值当作顺理成章,甚至被无限盘剥的孩子亦无法向最亲近的人发出求救信号:每一次求救都被视为懦弱、大人会说,“你要忍一忍!你太脆弱了!怎么这点苦都受不了?家里穷,你要挣钱,读那么多书没什么用”,最后陷入无解的“读书无用论”的诡辩中,进而回避“生而为人的意义”这种大的命题、并直接导向“拜金主义”。东亚人的危机意识其实依旧是最低层次的“求生存”,并将生存需求简化为对金钱的追逐,这也是拜金主义得以着床的原因。或许大学及以上的教育算是更高层次的现代文明的教化,教人追求自我价值而不是拜金,但作为蓝领培训机构的职业中学则通过“就业率”彻底崭露了拜金的实质:学生的死亡是降低就业率的有害因素,其生命本身却不能得到应得的尊重。中国掩盖的此类叙事想必不可计数。
人成为无助的工具,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kpi,家长关注孩子进大厂的好名声和薪资,老师关注学校的毕业率,组长关注小组业绩,警长关注结案率,没有人关心这些数字背后真实的个人、真相、内心和她们被掩埋的梦想。670个员工的公司,629个辞职,就会有一批617个崭新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螺丝钉”被替代进空位,齿轮还在转,齿轮不停歇。逃离资本的代价是被边缘化,被抹黑,遭受谩骂(主播朋友)。人和人通过电话(客服设定)、网络(回忆素熙的片段)、短信(男友/家庭沟通)连接,但没有人在意真实的对方,哪怕同处一室也没有人看见,无人知晓。她想让世界记住的是她跳舞的样子啊,那是她的梦想,她想被人看见的样子,而不是一个客服,一个学生,一个女儿。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剥削,压榨尽最后一点剩余价值,谁又不是下一个素熙呢。
这是一部批判“内卷化社会”的好电影,揭示了一个人被“卷”向死亡的全过程。朋友、恋人、学校、公司、父母……几乎每个人都在给素熙施加压力与伤害。性别歧视、情感困惑、学校压榨、职场暴力、家庭压力、阶层鸿沟……这一切的根源就是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社会的结构型问题——“人多地少”(人口多,就业岗位,特别是有尊严的就业岗位少)导致的“内卷化”。素熙悲剧性地走向自杀就是因为她虽不接受这一切却没能力没条件反抗,陷入绝望;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吴宥真也正是因为家庭背景的优越(局长的台词暗示了这一点),所以在面对这些不公时可以追问,也有能力追问(尽管无法追问到底)。而片子人物塑造好就好在,让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的警官能与家庭条件差的受害者共情(看到吴宥真愤怒挥拳时我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没彻底完蛋)!
韩国电影人日常超乎寻常的题材嗅觉,真真正正把我们每个人习以为常的职场霸凌表现出来。公司说为了业绩为了活下去讲人训练为不准有脾气的工作机器,压榨劳动成果伪造协议;学校为了就业率把朝气蓬勃的学生打发进任何一家公司,理由是不达标上面停止办学资格;警局用遗书作为不追究不趟浑水的理由草草了事。谁是下一个素熙,每个人都活在时代碾压下哭叫不得,强撑一口气看到明天的朝阳却感受不到一丝活着的温度。感谢那些敢呐喊的人,即使前进的时代也许不会回头看你一眼。分享几个由此片想到的近期几个热搜:《董明珠说大学生当螺丝钉没什么》《报告显示zg是世界上兴奋感最大的gj》正如我从小最讨厌一句爹味;缺少社会毒打。既定规则散发的恶臭,也许早就污染了每个人和下一个我们
“现在的小孩过得很幸福,不像我们小时候要吃很多的苦。”面对采访者如是说,杨澜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要吃的苦。或许这一代人在物质上不似前辈那般匮乏,但他们仍要面临许多精神上的挫折与欺辱。片名叫“下一个素熙”,很精准,素熙只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群体的指代,除了她的故事,还有成千上万个与她一样的人受困于社会的折辱中。《蜂鸟》导演金宝拉有一部短片叫《竖笛考试》,短片结尾是一个又一个孩子登上讲台面对考核,“下一个,再下一个……”,平凡的生命终究还是被吞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像《辩护人》一般改变社会的电影只是少数,但正因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电影仍有其值得努力的意义。
年度遗珠!旧瓶装新酒,虽然是沉积多年的教育问题,但赋予了女性主义电影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展开,从头到尾讲述的是一个基本「无解」的故事,家庭-学校-社会层层剖开,那种自下而上的无奈与压迫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角色塑造,不仅完成了情绪上的连接与共鸣,更是对扭曲社会现象的控诉与揭露,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没有煽情却处处共情」的典范之作。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真正有罪,也没有人是真的无辜,从来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个人到最后能够多么坦然的面对尽头,那生前就一定有多么的坚强与勇敢,一个人到最后有多么的绝望,那曾经就会有过多么快乐的时光。
好像最近刚看了一部电影到一半换主角的,忘了是哪部了。这片也是到一半换了主角,因为第一个主角——素熙死了,后半段是警察裴斗娜查案的过程。除了换主角这个亮点之外,这片我最喜欢的是题材。我记得我看过的电影里好像没有过这个题材的电影,但这确实是需要更多关注的社会问题。即将高职毕业的学生,其实还是高中生的年纪,去企业实习时被企业剥削。明明干的是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结果收入却远远不如正式员工。这不是个别企业和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盲目追求就业率的问题。这其中有多少个素熙成为牺牲品不知道,可能也没人愿意关心她们,反正总有“下一个”素熙会出现。
...职高学生的出路之韩国篇~他们也曾是少年 他们心中也许也曾藏着梦想,并曾经付出十分的努力,可他们人生第一次进入社会 那种挫折感窒息感让他们失去了所有动力...在这个一切都在看表格看数据的疯狂时代,在孤寂的城市战场里管你想不想都得卷起来,没有了土地和田园可以回归,不卷就很可能或者就真的失去生计,到底这个东亚社会大难题该如何解呢?这时候我就特别羡慕欧洲的社会自洽,尤其我生活观察过12年的德国,真的他们淡定地搞学徒工工作体系,很多职业不需要文凭做找工作的敲门砖,仅仅是因为人口少的红利吗?剧作真的比平常过度强调张力的韩影高级了好多
和之前看过的青春之光,独自生活的人们,讲的东西差不多,这些教育部门也好,公司也罢,还是家庭,他们都只注重结果和竞争,比如说成绩,业绩,绩效,为了得到这个结果各种施压,导演是想让大家更注重快乐,关心一下孩子,员工,客户内心的需求,不要把人逼上绝路。其实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恶劣竞争模式还挺具普遍性的,只是片子拍的一般般,又闷又压抑还很刻意。其实很多人不了解韩国社会,以为这又是抨击社会体系,其实韩国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变态的社会,为了成功,韩国人有的时候真的很拼,每年韩国高考生都有自杀的,压力特别大!这和韩国的社会环境与观念有关系。
大概是看了部纪录片,压抑冷静,戛然而止的结局,就是摆明了无能为力的真实。最后跳舞的视频我哭了,整个社会都在迫害下一代,谁都别想好。本能的想打“东亚咱谁也别笑谁,谁还不是一样的操蛋”,但是转念一想,观影时内心一直咆哮的是“凭啥?告他啊?*****”这种思维,以及联想到近十年前自己刚毕业做过客服外呼也没这么窒息反而还行的经历,好像有点冤枉的意思。小演员演的好好,裴姐好瘦。豆瓣评论者说得好,电影已经完成了它独特的使命,身为观众的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看到。韩国电影又要规范甚至改变制度法规了,是谁眼红我不说。
最近看的最难过的一部片子。从一个普通的高三学生进入所谓“大厂”实习开始,电影不再是电影,而是通过一次次考核、一个个可望不可及的KPI把观者拉回现实中。虚设的劳动法、变质的教育理念和职能部门,每一环都因上一环的恶而加倍地剥削每一个身职其位的人。最后教育局专员的反问最是直抵现实的拷问,“接下来呢?”是啊,个体要如何撼动整个无数人被卷入其中的庞大社会体系呢?靠一个个无力抵抗成为死亡数据最终被掩埋的个体吗?此片最终透露出的无力感也是一种无声的呼吁:“不做伥鬼。”
【8】嘿,朋友们啊,为什么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自杀率全球第一吗?电影会告诉你的。是那种被社会齿轮撵过,留下隐隐作痛的疤痕的那种电影,是被资本主义吞个精光但抗争无用的那种电影。是社会所有现象的缩影,是韩国街上某个辍学女高中生放弃舞蹈idol进厂打工被压迫死的结果。夸大化了,煽情化了,题材化了,因为电影某种意义就是让你警惕,让你共情,永远不会暂停,只有下一个,警惕下一个素熙。现实没有吴由真,没有良心的男高管,只有无数个Next女高管。
对现实制度的抨击,和现实票房的回应,也在助推这部电影的讽刺力度。不是一开始就压抑氛围的,她也有个明朗的开始,充满着希望。可节奏就是一步紧接一步压抑起来,终于我们见证了逼死她的全过程。之后吴宥珍的登场其实不是作为警察,而是控诉者的身份,在看似自杀的背后其实是整套冷漠的体制在加害于人,缺乏最基本的人性的温度。编剧在这样一种“小题大做”上可谓是抓住了核心,也警醒了我们对这隐藏杀手的提防。最后的留白结局,已经由票房回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