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弗朗西斯·麦克道曼将主演、制作新片
很棒的作品,本是因为rooney关注此片的。在殖民地背景下的冲突在讨论中一次次被展开。宗教的色彩也让思考进一步深入,关于宽恕和爱的思想一直贯穿整片,及如何看待暴行和自由。女性所受的伤害可以不由粗暴的场面呈现。女性讨论从开始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去探究“对女性的审视态度”导致罪行,到最后“离开我们要明确自己要些什么”,特别感动女性之间情感上的心心相惜和理想信念的感染,以至达到共鸣的“群体觉醒”。August这样的角色在整个片中意外重要,作为女性群体中唯一的男性,他更加理解女性的苦难处境,这点很难得。他在离开前教Ona人体导航的时候我眼眶湿润,他差点决定自杀的时候我泪眼婆娑。整个群体中很少的人决定无所作为,选择不屈服已经是一种阶段性胜利,但离开也像是无奈之举。最后列出的名单,感觉有股希望在传递。
并不觉得“架空”,尽管更像是《海浪》中的复调呈现,但若能从字词、镜头语言和人物动作中提取并建构出背景,又怎会“空”呢?阁楼会议的参与者都各自代表着女权主义内部的不同分支(Salome或代表较为激进的女权主义,但英文名字的含义又分明是“和平”,挺玩味的;Ona则显然代表寻求对话的温和女权主义),席间对谈在最近热议的话题面前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实验皿,与之相照。本的角色也并不突兀(大概是因为演员的酷儿身份),使得这场对谈的元素更加丰富。卷入跨性别者的设定十分超前。另外备受关注的应该就是隐去性暴力画面的手法了,毫无疑问的是,创伤的余震丝毫不减,非常成功。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老太太是反着走下阁楼阶梯的,总觉得是为了和August诀别。拨弦的背景乐(想到The Last of Us)和女人们唱的圣歌都很棒。
关于一群大字不识的女性如何能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地用GRE词汇座谈这件事似乎在片头那句“what follows is an act of female imagination”就已解套,如果这场谈话是臆想且架空的,那它就有了一种寓言和影射的意味,但如果这些强大措辞的存在是由于叙述人从参与座谈的人本身转换成了日后“阅读”过“会议纪要”的年轻一代(此处是Autje),因复述而产生了词汇升格,就更具希望地代表了文化和教育的飞跃——而这恰是“离开”的意义所在。很简单,我们离开不是为了逃避,我们离开是为了更大的世界、更大的胸怀,我们离开是为了釜底抽薪、脱胎换骨,只有我们率先抛弃此地,才能让这里成为真正的“神弃之地”。当然我觉得很有趣的是,Ona离开colony如是,August试着离开生命亦如是。
初看作为世俗化的观众很可能觉得难以代入极端宗教的设定,电影时长有限,舞台剧式的剧本也没有像《使女》那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反乌托邦设定,但只要把极端宗教替换成异性恋浪漫爱这种父权制演化出来操控女性的“新型宗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女性面对的压迫、奴役和残害,并未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多少改变,片中看似远离现代文明的文盲女性角色们,只不过换了个壳,讲述的仍然是女性的集体困境——异性恋女性如何与sexuality自洽,父权制下亲密关系与女性赋权的直接矛盾,婚育的枷锁,家暴与性侵的危害,女权内部激进女权与温和女权的张力,甚至还有面目和善的“女权男”来讨论男性是否能通过后天教化成为女权主义者。结局既让人松了口气又觉得轻飘飘,似一拳打在了棉花里。女性夺权的路漫漫,如果不知道走向何方,先让她们开口说话吧。
内容就是标题,舞台剧式的风格,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灵感则来源于真实事件。据报道这惨案持续多年,妇女和女童遭到社区男子的残忍强奸;肇事者会通过打开窗户喷洒镇定剂来迷晕整个家庭,随后会进来强奸家中的女性;当罪行最终在 2011 年曝光时,八名男子被定罪并被判处长期徒刑。看到这报道你会有很多疑问,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持续多年?为什么受害人不早点报案?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其他女性选择留下来冒险?是因为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吗?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在电影中得到答案。设定是这些女性完全没有受过教育,不会读书或写字;但是,这部片所描绘的,是每一位女性都很聪明、口齿伶俐,以电影中呈现的智慧她们会在第一天就报警并离开哪里
根据现实故事背景演绎出的概念电影,更像是当事人参加讨论版的《十二怒汉》,刻画了女性个体面对权力压迫的群像,导演对讲述人物的选择非常聪明,带来一种继往开来的绵延感。根据电影推测,改编自的小说应该是仿非虚构写作的虚构小说,文本是作者代替受害者进行思考的产物,言辞上的确有修饰成分,但目不识丁不代表不会思考,所以各位知识分子大可以在评论区放下自己的傲慢。本片最后给出的答案是离开,所有持异见的女性达成一致,千家万户最终汇成一条离去的道路,仿佛真正的田园牧歌生活在离开之后。这并不消极,反而非常理想化,一切都带着女性温柔的力量,带着宽恕,带着对新世界的虔诚。可现实是什么呢?地球之大,无处可去。
或许会有让人发出“Boring as hell”的嫌疑,但背后却是“They are living in hell”的真实。它不动声色地对她们的遭遇和行动做出观察,却同样也是借由此对更大的社会与世界做出反应;那些无法开口或是诉诸于行动的,终要找到方式表达。女性们开口说话了,那就是一切。有些刻意模糊了时间背景的做法让本片始终保持着很奇妙的意味——好像愿意相信这只是个“古时候”的故事,如今渐渐“好”了起来;但这也是个距离现时并不远的故事,许多不安或是更过分的事件仍然在上演。如若在表演和表达上找到一个更犀利的地方,它能更好地体现这些精神;这样的材料还是有些浪费了。
一直想看这部,终于等来了资源。没有想象的好,但也十分不错。阴沉沉的色调带来不确定与未知感。男性的暴力罪恶之行为值得反思和唾弃。影片中唯一一位有参与感的男性August是一个好人,他说出的那句i will aways love u竟让我深深感动。而关于他与其他男人间也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女人的离开与留下,这个问题及选择贯穿始终,不断地探讨,交流,权衡利弊,谈论责任谈论宽容谈论孩子谈论上帝…终究还是选择离开,她们的远离为下一代带来幸福,走出闭塞的地方,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女性主义的影片渐渐多了起来,只愿女性能越来越好,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看完电影感觉:没想到真是非常直白的标题了!全片真的就是一群女人的对话,从头聊到尾。在一个虚构的世界观中,讲述真实的女人的故事。如果要吹毛求疵地说,那么这些不识字没接受过教育的女人,大概是说不出这么文质彬彬的话的。可是文中的情感互动太真挚了,记得之前听到说过,女性之间的情感表达有丰富的肢体接触,好比好姐妹之间就喜欢贴贴抱抱,这部电影把这些女性友谊的特质刻画得特别生动而细腻,好像是女孩子们辫在一起的辫子。在metoo运动中,女性们通过分享故事获得力量和安慰,这部电影里也亦然。所以尽管世界是虚构的,但隐喻是真实的,感情的表达也是真挚的。喜欢
有几段激情演讲有点催泪,但感觉群像刻画得不是特别尽人意。从一开始的分歧到最后决定离开,这些未经过教育的传统女性意识觉醒,民主地讨论再到启程去未知的远方,感受到女性温柔的强大力量。最后的list of delightful things有触动到我。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Is forgiveness forced on us true forgiveness?” 关于原谅关注的重点从“如果我们fight,我们还能否进入天国”到“我认为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是一种罪恶,离开是当下最理智的选择”,对神的权威的质疑也是理性的觉醒。娓娓道来的故事。
电影本身较松散,空洞,有很多out of place的directing,但为了题材和表演可以打到四星。Claire Foy的独白太震撼了 “I will lie, I will hunt, I will kill. I will dance on graves, and I will burn forever in hell before I allow another man to satisfy his violent urges with the body of my four-year-old child.”
困死,加上色调昏暗直接睡了一小半。一群不识字的女的讲起话来全是gre词汇并且异常自我觉醒,非常别扭。本老师可爱但全女阵容里冒出来个男的还是很怪,虽然人设是温柔哭包妇女之友吧。更怪的是全村女的会坐下来试图达成共识…后来发现是我困死的时候漏听了女人们只有三个选项要在有限时间做出选择。但整个架空设定还是很难合理化,我全程困惑为什么不是有的女人先跑了然后陆续有其他女人跟上或留下。最后观感只剩下Rooney Mara好漂亮,以及Jessie Buckley眼熟,查了下发现她演过NT影版罗朱。在这部里也很好,挑起一些愤怒桥段大梁。
如何讲谈话电影拍出电影感,是很难做到的,但这部影视塑造绝佳,相反反而是对谈本身没那么好。也可能是英语水平有限,大量高级词汇的运用无法全部理解。每个人的呛白很像隔着屏幕说教,上了一堂大型女权说教课,这是让我最反感的。好在群像设计的足够丰富,立场的复杂也一定程度映衬女性在面临女权运动中所面临的选择与态度,而这一切都事出有因,没有一个人是应该被责备的。我们选择离开是因为我们留不下。这样的困境在影片最后有打动到我。但出走的故事看的太多太多,我很想看看那些出走后的女性又再面临什么新的困境。娜拉出走之后,是一个永恒需要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