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设定在1980年代英格兰海滨小镇一间美丽的老电影院,展现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和电影的魔力。
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罗杰·狄金斯第80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奥利维娅·科尔曼
只看标题完全会被跳过的清新小品,但需要米兔预警。同时解答了让拍宏伟战争大片和太空科幻巨制的摄影大师来拍关于身材走样的中年“疯女人”的日常琐事能拍成什么样,以及让工业摇滚、千禧年网络弄潮儿、电音大师来配八十年代海滨小镇人情世故能谱什么曲——也就是一堆提名咯。光之帝国的声和色都是极美的,故事却是极单纯的,就像小学生作文,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下来:女性议题和种族议题都一针下去见了血,然后就风雨过后见彩虹了,乐观温暖的基调就像点亮海边老电影院黄色的灯光,绝不让观众在痛苦中多呆一分钟。Colman的表演值得一个提名,她向几百年来虚构故事中无数“经典”的“疯女人”形象致敬,并为她们呐喊、嘶吼、正名,那些批评男性角色不够立体只被当作工具人的白老男影评人们,受着吧,他们就是plot device,就是Colman的陪衬。
又是一曲献给电影的情歌。摄影很美!还没有看过如此盛大的烟花,也没在跨年那一秒吻过谁。我总是幻想着如电影般浪漫的情节,却又好像因顽固留下了很多缺憾。也许是太想要那种朦胧和梦幻,但我又确实相信只有真的相信,一切才会发生。我对能否拥有爱情持怀疑态度,但对于把生活过成电影,我倒是一直坚定幻想、践行着。想来也是,我喜欢昏暗的暖光,模拟时代的一切,喜欢下雨的街道,落满夕阳的海面,喜欢未知的相遇,轻巧的再见。目前我的课题就是洒脱,与世界亲吻,与人类交谈,与自己和解。爱情也许真的是没有框架和模版的吧,我们的爱洒落在细碎的生活间隙。突然get到海不用那么蓝也很美诶。英国人家里装修都好好看啊!在电影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英国有一种奇怪但温暖的美。感谢电影影响和改变、感动着我的人生。我们走进电影院,享受被包裹的时间。
太匠气了,剧本水的一批,对不起这个宏大的电影命题,倒是处处充满学院派的气息,摄影,布景和配乐都有独到的美学气质,门德斯还是颇具驾轻就熟的掌控能力,把英式的写意诗句拍出了强烈的触动力和厚重感,奥利维亚也贡献了精准的角色入魂,听到被需要的惊喜刹那,面对告别掩饰的失落,人物穿针引线带出充满伤感的怀旧意境,还有尖锐的社会议题,种族歧视,性别问题,精神分裂的中年危机,黑人男主的阵痛与新生,想要表达思绪万千的时代浪潮,以及如何妥帖的平衡各类话题,但文本一部分的轻浮,潦草和怯懦,失掉写给电影院一封情书的初衷,没有精确的建立起与电影的关联,也没有对塞进文字里的社会症结进行深刻的探讨和反思,导致人物动机时常不成立,因而始终不够动人,如果没有狄金斯绝佳的摄影和奥利维亚臻于化境的表演,成片可能更糟糕。★★☆
评级:B 没想到门德斯拍了一个很清新浪漫的爱情电影,全片充满了学院派气息,不管是摄影、布景、配乐都充满了独特的美学气质,影片聚焦一家电影院中员工的琐事和爱情故事,男女主两个迷失的灵魂通过彼此找会自我并获得救赎,导演放空了许多时间去拍摄小镇的美丽景色,迪金斯的摄影再次封神,几乎每张都是壁纸级别,科尔曼的学院派超自然表演全程都行云流水,最后也奉献了几场爆发式演技,但片中几乎没有戏剧张力很大的戏,高潮都集中在结尾,片中还反映了种族歧视、阶级差异等英国社会问题,暴动那场戏最佳,拍的压迫感十足。但有些爱情场面个人感觉拍的太过直接,打破了原有的意境。最后导演对电影的情感也突出了出来,致敬了不少经典,总体来说还是很私人的作品,融合了好多导演对电影的情节,也勾起我不少对电影的回忆,使我触动蛮大的。
正如开场随着Hill的到来,Empire影院从废墟重新回到80年代的全盛时期,萨姆·门德斯在《光之帝国》中将电影视为一种退行=复活的媒介特征,但它作为一种幽灵本体之舞,总是永远朝向一个既有范式的过去,正如同即便在叙境的80年代,Empire电影院仍然拥有一大部分为废墟的鬼魂空间,并成为了Hill和Stephen往年爱情的场所,其自身则为更早的英式(or Hollywood)旧情节剧的一个复现,不断向前追溯的谵妄投射在已经废弃的影厅之中,正如这片空间也绝望地意味着80年代终将在克罗诺斯的时间中终结。相比斯皮尔伯格同类型《造梦之家》,《光之帝国》并没有像片名那样探讨了电影媒介的光学基础,媒介的物质性更多被省略,观看场所大于影像和机器本身,因此更为接近张艺谋的《一秒钟》。
2.5/5.0 普通到难以置信是Sam Mende的作品。属于品味平庸的中产影迷一定会喜欢的middle-brow movie。通过展现两个社会边缘小人物相互扶持的友谊和爱情,Mende试图将1980年代英国的种族歧视、性别问题放置在同一背景下处理。明明是两个很尖锐的社会问题,在Mende的影片中却从始至终弥漫着不合时宜的怀旧氛围。Mende不仅没有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甚至在后半段加进了充满刻奇的cinephilia致敬桥段,what the fuck, seriously? 男导演一拍“怀旧电影院”,影迷就要哗哗流泪的话,那简直像巴普洛夫和狗。Olivia Colman, you deserve way better.
5.9/10 必须承认最后20分钟是感人的,但我还是想问What's happened?这绝不是一封“给电影的情书”。电影和名为“帝国”的影院只是一个可被替换的背景,它可以是剧场,也可以是游乐园,可以是任何被称之为“娱乐”的公共场所,反正它并不重要。当这样一个小故事被赋予“光之帝国”的宏大标题时,观众难免会有所期许,但它只不过是简单的点题和隔靴搔痒的货不对板,那些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比如时代/种族/命运/心理…都只不过是一个个诱人的符号,若有若无,竟就串联了一整部影片。工整的摄影、舒缓的音乐以及奥利维娅·科尔曼自如的表演都不足以支撑导演不知道从哪儿来又往何处去的莫名情怀。
一位罹患精神疾病的中年妇女,在电影院工作,被老板以“社会照顾”之名在办公室强行偷情,直到她遇到一位移民来的黑人,她才觉得找到了真爱。但是这位年轻的黑人毕竟有自己的抱负,最终还是突破种族的藩篱,申请到了大学,二人注定分离。本片大部分情节是俗套的,但也偶有佳句:一个是电影院老板和她偷情的事情在某部电影的首映夜暴露了出来,被老板妻子撞到,正当他吐露实情、场面一团糟的时候,放映员正好出来开心地说“第一卷放映的很好”。另一个是同事们给女主过生日,意外听到了门外的响动,他们出来看到了摩托车队壮观驶过,却没想到他们都是英国种族主义者的示威,最终电影院黑人小哥惨遭暴打
5/10 镜头拍的好看 演的也好棒(Olivia Colman真的是绝了,简直就是教科书 我太爱她了!在房间里发疯那段,和他妈妈遇见时那段omgg)但是整个电影不知道focus在哪里,不知道讲了个啥,甚至冲进电影院那段打斗,我就没见过这么假的打架戏??。角色也不鲜明Colin firth的角色也有点莫名其妙。先讲了olivia的故事,还没讲清楚她作为父权社会里的受害者,就突然变成种族歧视,感觉导演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链接点,把他们的感情建立起来,但是反而两者毫不相关反而乱七八糟。而且配音好一般 好莱坞套路 还很俗
【5】名不副实,盛名难却,对不起《光之帝国》这个译名。各方面都非常恋旧,上至拍摄下至设置人物情节,都彰显一种特别老土怀春,老白男大腹便便的那种情愫。也没觉得没多爱电影,反而是借电影为契机展开。不过是80s电影院的二三事,老板与我,我与职工,答非所问的拍摄关于电影院周围的故事,最后点题呼唤大家来电影院看Cinema。同样是调教男黑鸭,也非常老土,古板,呆滞和做作,完全撞题《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科尔曼在这方方面面都输给了汤普森,鸭也没那只好吃!除了摄影。
如果说都是写给电影和电影院的情书,我更喜欢这一封吧。虽然这部电影引入“电影”这个主题在故事情节中确实显得生硬,也有可能是我本身就是学电影的,然后整个2022年都在探讨着这个“行业”“艺术媒介”,但真的最后看见Hillary坐在电影院里哭那一幕自己也哭得不行。这部电影有着一种神奇的回文,作为观众坐在电影院里被一个陌生的故事和角色们打动,又何不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叙事的一种生硬的打断。电影终归像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次逃离。
在新泽西看的第一部电影,电影院中层跨越族裔的奇怪恋爱,其实老式讲老电影院情怀挺好的,非要插入种族话题反而是编剧水平不高的结果,非此不足以制造高潮和收尾。配乐之一是Nine Inch Nails的Trent Reznor。主创见过本尊的有导演编剧Sam Mendes,制片人Pippa Harris,摄影Roger Deakins,演员Olivia Colman/Michael Ward/Tanya Moodie。
7.5分 让言语变得苍白的美好画面,这就是仙境。也许是去年最接近“一个电影爱好者应该拍出来致敬电影的东西”的电影。剧本是真的弱;而老少配的用意也很刻意,两个边缘人物拧巴的爱情,并且实在不怎么登对,换成个白人小帅哥我也许会打四星(我禽兽不如),但故事就不成立了…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你需要知道的只有这一点:它呈现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摄影与光影,最舒适的构图,这就足够了。而奥利维亚科尔曼的表演是绝无仅有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