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故事围绕一对年近五十的姐弟展开——爱丽丝是演员,路易斯是教师和诗人。他们不再互相交谈,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躲避对方,但父母的去世将迫使他们走上歧途。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诺·戴普勒尚
又是一部或许只有戴普勒尚才能拍出的法式伦理抓马电影。按寻常拍法,姐弟间如此“深仇大恨”的原因理应在后半程通过充分的闪回(或其他形式如旁白+书信等)揭示出来,但戴普勒尚继承的恰是法国新浪潮的非连续性哲学(当下状态才是重点),他就是拒绝给你一个清晰明确的原因/原委,而是将其切分打乱、丢掉一些碎片,再插入到影片各处,让你自己拼接与琢磨。比及导演前几部作品,本片其实并未在结构上做特别大胆又精巧的编排(大体上还是以顺时线性叙事为主),但正是那些时而闪现的断裂、空白与时序上的小错位,让影片变得更加未知难测,部分诙谐情境甚或超现实段落(如男主嗑high后在城市夜空中飞翔,直到医院母亲病房窗外,很夏加尔,也令人忆及[生人勿进])及玛丽昂·歌迪亚+梅尔维尔·珀波的精湛表演也让这个比较矫情的故事有趣了起来。(8.0/10)
倍受诟病姐弟之间莫名其妙的强烈恨意,却恰恰是我觉得最哽咽的——常年的情绪沉积,不见源头,也不知终点,无尽的深渊中,只有情绪本身是有价值的。姐姐曾经的嫉妒只轻如羽毛,但在故事之时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了,弟弟只是想象中的假想敌,她的恨是被架空的。她害怕的并非见到他,而是见到真实的他,她害怕自己的感情的构建只是她自己的虚构,她害怕自己毫无意义。而父母的行将就木,既是迫使他们一次次偶遇交锋——第一次姐姐戏剧性晕倒,第二次就能和他搭话,第三次就是面对面和谈,驱促他们面对真实的彼此;又是宣告他们家庭等级即将瓦解。最后同床共眠正是精神上的交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表演。他们唯一能理解彼此的人,是精神的柏拉图,真是扭曲又迷人的关系。虽然结局的“放弃”非常表面而流俗,但正是他们曾经所谓中产生活的虚无。
姐姐是从出生开始就被父母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女。弟弟是从小到大都活在姐姐光环下的loser,甚至要在每年自己生日的时候被迫接受父亲的pua教育。谁承想,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个凡小子突然变成了大作家,分却了聚焦在姐姐身上的光芒。姐姐的嫉妒心作祟,自尊心受挫,坦率地承认自己内心对弟弟的厌恶,二人分道扬镳。多年以后,双亲去世,留给彼此的亲人已然不多,姐姐突然发现,相较于亲情,事业好像没那么重要了,剧院可以不要,舞台也可以不要,甚至能去自己的崇拜者那种阶层里生活。过去那几年的失衡心态,真是不堪回首。
剪辑编排稀碎,浪费了这么好的表演,但是谁哭得狗喘气我不说。两个极度自恋易碎的职业,作家弟弟和演员姐姐,永远知道如何用刻薄捅刀,用嫉妒剜心,渗出的血却是同源。这些未经审视的创伤就像定时炸弹,一听他的名字就流鼻血,只是远远看到他的轮廓,就触发trigger倒地,如果这时候还有双亲逝世、儿子暴毙和巡回表演一起像冰雹砸来,拔管跳楼服药过度抑郁选一个,不死也掉一层皮。just burn the vessel,悲悯是我爱的方式,而恨,是支撑我对抗世界的力量,抽去了它,我便如枯枝倒地——为了活下去,我不原谅。
戴普勒尚不是第一次拍家庭剧类型,之前在《国王与王后》和《圣诞故事》中早已尝试过。此次描写一对彼此憎恨、水火不容的姐弟,却将其憎恨的原因悬置。尽管有这个最大的悬念,但是对亲缘关系的处理浮现出乏味平庸的倾向,也许是缺少了以往作品中那些顺手拈来的类型情节嵌入(只有一场惊悚的车祸,男主吸毒后在巴黎上空飞翔的勉强算上),无法与中产家族内部对峙叙事产生对比反差,沉闷感也如影随形。除了没有缘由的憎恨,至亲的临终关怀、基督教与犹太教,以及诗歌引用,成为了剧情主线外的偶尔点缀。
不仅仅是姐弟,整个家庭亲缘与人物关系之间的相互纠缠被刻画得十分迷人,越是至亲便愈加歇斯底里的抓马,彼此之间相互在意的程度决定了有多少极致性的伤害与痛苦,若即若离的血缘磁场,欲想修复的陌路殊途,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是与真实进行共情式的宣泄。曾经的误会与嫌隙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积累-放大-直至爆发,当父母的离世成为重新交流的引力牵引时,才发现你是亲人,也是仇人,更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牵绊与固执。
事实上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其与一种近乎纯文本的方式对一段关系中的两人之间的情感的展现,这种情感,时而强烈,时而微弱,让人忍不住倾诉,偶尔也会崩溃,这种感情,是爱,但同时也是恨,这种感情,十分的真实,即使我们无法对这种感情本身产生十分强大的共鸣,但我们任然可以完全的去深刻理解这种情感的性质、形式与来源。总之,这部影片在保留丰富情感的同时,做到了侯麦般的冷静,与客观
可以感受到这对姐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彼此相爱相杀的浓烈情绪,没有啥具体的情节就可以把情绪拍成强烈的通感是厉害的,拉皮德也有这本事,但是每次都引发我作为观影人的焦躁就有点不爽了,戴普勒尚就似乎控制到位,或者说导演视角也算审视吧。另,虽然说没必要,但是我还是始终阴恻恻猜测姐弟之间是怎么会搞成这样的,甚至邪门得想难道是骨科~~~看完后我觉得需要反省,乱七八糟东西看太多。
双重不爽 电影本身没能符合期待 法国人怎么永远拍不好细腻情感片 走着走着就庸俗化 不如直接意识流算了 女主表情看得我心累 法国人不适合演电影 就该在他们周围装个摄像头 日常生活就是拍电影了 别演 一演用力过猛 看着真难受 观影体验也恶心 法语片出中英双语真尼玛理解不了 aliyun 也难用的要死 在线看卡得妈都不认 逼着重拾烂回地里的法语了是吧 阉割!阉割!
只喜欢医院晕倒的那一段,在还未靠近感受到气息之时,身体就已经先于头脑做出了反应,可能到最后也忘了这股情绪从何说起,但只记得目的与状态。而夸张,戏剧且无缘由的关系拉扯,更是处在一种别扭的状态,一切的紧绷和失控都处在模糊且旁观的角度,弄不清楚为何憎恨为何远离为何和解,但无法解释的一切皆为两人若即若离的简单碰撞。
4+多重角度下不断言说的同一件事,表层是复杂的情感,基底却是艺术的多义性,谜底或许不必揭开也能化解,艺术暗藏于生活之下,仿佛暗处汹涌的某种隐喻。「这样的问题,只可以是个谜。若你要问到底,把黑夜都摧毁。“喜不喜欢我?”“可否拖着我?”真的需要直接回答么?答案在风里,线索在夜里,眼睛不早已传递讯息一堆?」
法国电影细节丰富生动,尤爱聚焦于人的关系。此片前面部分虽有不合理之处,整体上演绎得还不错,且留有悬念。后半部分如果继续沿袭前面的逻辑,展现一个家庭内复杂关系,会是部很好看的影片。可惜导演有些失控,留下姐弟之间相互憎恨的悬念,并未去挖掘。只是以两者间嫉妒来解释,显得有些无事生非,为赋新词强说愁。
5⃣️姐弟俩为什么那么恨彼此,在影片后面的相处中可以看到,他俩关系超越姐弟,怪不得三句话不离对方,别爱得太深。(大概是想用情绪主导故事,但我没有随之产生情绪波动,碎片化的叙事中断情绪的发展,时而讲到配角的故事线,然而配角的形象是填充导演野心的元素而已。对白有时做作,整体像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