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一战时期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因在西线作战时的英勇表现而被授予勋章,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是关于一战的诗歌,这些诗歌为他赢得了公众和评论界的赞誉。而当他独自提出反战抗议时,他成为了军队中持不同政见的焦点。
第6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提名)特伦斯·戴维斯第6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特伦斯·戴维斯
《祝祷》这部戴维斯情节剧转向后的最佳作品大概强烈得益于戴维斯本人与萨松间的相似性。作为保守倾向的LGBT人士,从未彻底接受自己身份的角色和导演都用美去对抗折磨,用艺术中的抒情性来冲破现实文化中爱和情感的不可言说。缠绕戴维斯整个作者生涯的记忆问题在本片中获得了核心诗学地位。透过简洁又优雅的电影技法,萨松的个人记忆被积极地接入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历史,从而又和戴维斯个人的目光结合。作者、角色和文化这三层的历史于是合并成为导演自己的悲剧抒情。如果说萨松本人晚年的皈依宗教是一种迟到的自我拯救的话,在本片中这种拯救没有到来。相反的,戴维斯用他的电影为萨松献上了benediction,这仪式中最后一轮的祝祷。此岸的拯救在导演这里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死亡的背后才有重生的可能。这便是戴维斯对他的主角、对他自己那迟来的认可
一位英国影评人评价时下时代剧:“Period Drama is dead. As dead as dodo”应是对本片最恰当的评价。导演期望讨好太多人群,致使思路混乱无节奏感,要突出萨松的反战,为了噱头又要对萨松的情史津津乐道。大段一战纪录片铺陈,诗歌念白让人出戏。老一代posh actor:JS,BD和皮卡完胜新生代。几位绯闻男友浮夸张扬而苍白,欧文居然与萨松跳起了贴面舞.....其他演员虽服化道光鲜,但徒有虚表字不正腔不圆,一句话:不够贵族化虽然讲的是上流社会的事情。居然给萨松安排了一位黑人神父,影片最后长镜头是萨松故作姿态扭曲的脸...总之,做为反战影片,它太轻佻;做为萨松绯闻史,它太狗血!去看看James Wilby演的萨松吧!我要去看看重生(1997)洗洗眼了!!
#FilmFestMünchen,像是低配版 Terrence Malick,但视听几乎为零,大量的诗歌独白展现主人公心境,纪录片式穿插展现战争黑白的影像,而电影其他部分却像话剧一般枯燥沉闷,唯一的优点可能是让台词中大量的诙谐幽默元素相比之下更加引人注目了吧,演员们的表演也因此显得格外精彩,光是看Jack Lowden演gay就已经值回票价;整部电影几乎可以看成三部分,对于Siegfried Sassoon情感经历的展现完成度挺高,而对战争给他带来的影响的呈现虽然多次出现,但却和电影大部分时间不相匹配,割裂感十足,而最后对反战内核的升华更是毫无说服力,无法撼动人心,结局又来一段主角直面镜头的哭泣不仅冗长乏味,甚至略显尴尬,典型的画蛇添足了属于是
1.What I feel cannot be talked away or soothed into silence.2.Too much has been destroyed.3.Pain is not the only terror.4.Bravery is only cowardice in extremis.At the root of bravery lies terror,and the fear of fear.5.Peace of mind,contentment.No longer yearning for what's been lost.这几乎就是为啥我这个月整理书柜卖了百来本闲书最后文本类只剩下诗集的心路历程
导演来做了Q&A,结合个人感受总结起来就是Sassoon对战争、死亡和同性恋身份的恐惧像Disabled这首诗一样贯穿了一生。他从外界如婚姻、宗教和子女上寻求救赎,但至死未成功。尽管有好演员好音乐好诗好笑话,但还是很难说这是一部易于欣赏的电影,情节安排和场景切换总显得刻意。不过Jack Lowden巨帅,读的诗里还有Anthem For the Doomed Youth,期待了一年多看到了也不算失望。吐槽一下在英gay兰抢这部片子的票也太难了,今晚座无虚席但是女性观众浓度大概低于百分之五吧
我一向对战争片深恶痛绝,尤其是主题积极的战争片。同时我也是个单身汪。…………………………所以我看得爽翻了!本片是对战争和爱情/婚姻的双重解构,哈哈。…………………………男主和男二的爱情为什么那么持久那么强烈?因为他俩的性格极致互补:男主过于多情(多愁善感),多情容易自伤,难持久;正需要男二这种逢场作戏绝顶聪明的伴侣,这种爱情既快乐如仙又无拘无束,正是饱受战争创伤的男主需要的。人们总是鄙视逃避责任者,却忽视了很多责任根本就是外界强加的,凭什么背负这沉重的铁枷?
不止是致敬,也绝非成就的罗列;如同《宁静的热情》之于Emily Dickinson,依然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探视纸篇之外的人物- -有已经留在纪录中的,更有在映前谈到的将“Salvation”作为核心解读随即贯穿其中的想象与揣测。Siegfried Sassoon的孤独、创伤与藏匿,热情的消蚀再到伤害;随着所有讲述的进行,渐渐不只是“香艳”的禁忌窥视,一句被后世人疯狂使用的句子,甚至不再关于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的创伤,以及残酷而深切的揭示。
抱着低期待看,没想到其实还是值得一看的,特别展现Jack Lowden演技,人蜜一定不能错过。全片散文式的叙事,主基调不是言情而是反战,Sassoon的一生似乎一直有点阴郁,被Ivor Novello甩的时候着实让人揪心(原来大名鼎鼎的Ivor Novello奖项来历是这样一位花心基佬),结尾略震撼。Jack Lowden要多接一些这种作品,表现真的好棒,和当年的Ghosts一样出色,难怪被New Yorker评为年度最佳电影。
#TIFF2021# 7分,整部电影拍得很平稳,看完想起了同类型的传记电影《少许灰烬》,感觉两部电影在叙述和摄影上还比较相似。他的一生充满不羁与坎坷,既可以为反战而勇敢直言,又在一个又一个男孩的身边甘愿爱的煎熬,到最后看似一切回归正轨,却无法忘却往昔的记忆。“Remember of all beauty that has been and stillness from the pools of Paradise.”
3.5实在不解,“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在国内被理解成一种“美好”,还曾被用来形容李安。细嗅蔷薇更可能带有迷惑性,若去审视人之兽性的本来面目,依然足够令人恐惧。电影借故事探讨诗句的哲学意旨,在理智崩坏的年代,再精致的生活也不过浮于表层,那一切精致,基佬们帅气外表,被放大的矫情、浮夸、放浪、刻薄,都是病态的,电影里可能有今年最不可爱的男同性恋角色,因为人性既经不起检验,更经不起战争磨洗。是学语言的好材料。
蕾导说过皮卡泪眼朦胧却没完全哭出来的时候特别美,特伦斯也学到了,正如米笑所说的his big watery blue-grey eyes……感觉导演重点太不突出了,开头反了会儿战,中间都在谈恋爱谈恋爱谈恋爱,结尾又突兀地反战了。片里前面的配乐好像都是剧中人在弹唱,只有最后结尾是交响乐BGM,也许是为了省钱?如果没有皮卡我肯定只给三颗星,皮卡的戏份太少了,不开心,尤其最后马女王上身的感觉,太怀念了~
节奏有点问题,虽然很长但还是有些情节转折太快都没意识到有转换,以及开头大量一战镜头导致更像是纪录片。不过总体还是挺优秀的,果然还是同性恋导演知道怎么刻画圈子,台词足够辛辣,每个人刻画的都很生动形象(排列组合也很正常)。惊喜有Jack Lowden现场Q&A,问到最难拍的是跳舞那一段,准备以及拍了有两周。他也指出一定程度上他们一群人能够在那个年代恋爱其实也和他们在沙龙环境以及上层保护中有关。
剪辑、摄影、剧本没一个能看的,放那么多历史资料镜头干什么,又不是一战纪录片。唯二不垮的是演员的表演和妆造。真有人天天这样说话的话也太累了,英国人看了也连连叹气。删掉大半小时完全没有差别,导演对情节的选择和蒙太奇的使用出大问题。从头到尾我就是一脸“这是在干什么”。特效比TVB的看起来还便宜。在爱丁堡看这片还是有些额外的代入感,王子街什么的。(老邓集齐了空军和陆军军装,下次就该海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