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Ian Cheney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 台湾
编剧:Ian Cheney
类型:喜剧 / 纪录片 / 历史
上映时间:2015-01-02(美国)
别名:尋找左宗棠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美食,documentary,2014,美国电影,文化,documentary
片长:71分钟
imdb编号:tt3576038
「General Tso’s Chicken」一道在美国地区为人熟知的菜式,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外卖菜式;然而追溯到该道菜的由来,仍是一个谜。最近一部名为
是也乎,( ̄▽ ̄)至今看过的唯一能比肩 美食不美 的记录片;很难想象的部纪录片能达到这种高度和深度,虽然各种镜头和技术手法,使用了以往各种成功纪录片中的技法;可是, 叙述态度竟然是小学生科学报告的态度:谁是左宗棠? 上海人说是湖南人->冲到湖南, 左宗棠 故居...什么是左宗棠鳮? 从菜谱收藏家, 到历史学者, 到美食家, 再到原创者;以及非常自然的配上了中美历史史实...关键是史实哪....文化大革命的影像资料都用上了...而且专门创作了 BGM....完成度这么高的纪录片, 以往只有大电视台, 或是国家或是奶飞之类不上銭的...这部? 怎么看都是私人小制作哪...真的想象不到的完备/认真/轻松/又知识饱满;特别是对华裔在美的真实状态, 一点儿也没回避.实在是无法不死命推荐的好片
追踪的不只是这单鸡的中国菜,更是追踪中国文化在美国土壤上潜移默化地融合过程!美式快餐的代表是炸鸡,而麦当劳的麦乐鸡,却是模仿左宗棠鸡,所以这炸鸡也好,麦乐鸡也罢,你说他们是美国符号,还是美国土壤上的中国符号,就变得开始玄妙起来。为什么美国排华反华?从这道菜的追踪,似乎可以看见一些端倪。中国饮食的美国本地化能力非常强,从另一面来说,饮食文化背后所支撑的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融合性、附着力,对本地文化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和善于文化传播。这让我想起了基督教初期的传播与阻碍,以及后来的广泛认同、依附与信仰。这个过程与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有着许多共同点(不展开)。现在的排华反华,不正像是初期对基督教的排斥吗?越是强大,越使人害怕,从害怕到折服、信仰需要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像左宗棠鸡
美式中国菜也许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是由华人穿越那些艰难的时代,经过他们去到的那些地方与那里的人的不断磨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东西。中国也许并不应该简单地被理解为特定的民族,有边界的政治区域。它是一种来自同一个文化环境产生出来的共同的习惯与记忆的传承迭代。也许再过几百年后的华裔已经跟那时的中国人完全不一样,他们要适应新的环境拥抱新的文化,但从他们的先祖离开这片土地开始,他们带出去的关于中国的文化以及文化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仍然会长久地伴随着他们,他们所吃的中国菜,就是历经了演变融合的,在他们眼里的正宗中国菜。
左宗棠鸡背后是一组有趣的文化倒置和“历史诡计”:1、美国最流行中国没有的中国菜;2、随国军退居台湾、至今乡音未改的湖南厨师以家乡不败将军名字命名献给蒋介石而发明,但他和历史都回不去了 3、晚清汉人重臣左宗棠是要赶走列强、保留中国文化的,在中国出现最最多的场合可能是中学历史课本,现在却天天被美国人提起 4、左宗棠鸡的流行史也50年来边缘化的美籍华人群体在美国打拼和生活的一幅写照 5、把70年代发明的左宗棠鸡,放到冷战、60年代世界革命左倾、越战撕裂美国社会、反文化盛行交织的历史背景下去看,也很有意味。
差强人意,总体还算达标。必须承认制作非常精良,搜集材料的过程也相当认真,但其实讲得很浅,买一本《来份杂碎》(作者也在片中接受采访了)比看这部片有用得多……如果已经看过那本,这部其实可以不用看了。其实就是讲了华裔移民群体通过餐饮业在美国的谋生史,想了想其实基本每个民族的移民谋生过程都大体如此,披萨本来还是意大利菜嘞,现在在美帝都是啥样了。总之介绍很全面,但启发性的内容少,不过估计对于美国人挺有启发性的。不知道他们看到大腹便便的左公会不会失望。
就像“邯郸石头饼”不是邯郸的,“哈尔滨烤冷面”不是哈尔滨的一样,“左宗棠鸡”跟左宗棠也一点关系没有——甚至,它跟中餐的关系都不大。美国人眼中最常见的中国菜,在中国根本找不着。它只是一道华裔后代创造的,适合美国人口味的美国菜(它甚至是上校鸡块的原版)但是这种“张冠李戴”的背后,却是草灰蛇线的文化记忆,追寻左宗棠鸡的来源,串起的是中美一百多年交往的历史。我们自己不也爱编过桥米线和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吗?任何食物,都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切入点小但trivial,在湖南寻根的部分让人啼笑皆非,左宗棠鸡的起源占整片的比重过大,如把侧重放在中式快餐起源发展和未来上会更有含金量。几个有意思的点:收集中餐馆菜单的叔叔,尼克松访华后refined mandrian restaurant的兴起,犹太人对中餐的情结,中餐美国化之后还算中餐吗?映后留下来和作者Jennifer Lee交流了一下,中餐在美的文化地位与其他菜系的差异,背后的还是移民历史原因作祟。
看的很欢乐的一部美式中餐变迁史,采访湖南老伯和当地领导那段的文化冲击太荒诞了,把我乐呵的不行。我还没有吃过左宗棠鸡,真的好想尝尝,尤其是纽约ShunLeePalaz和台湾彭长贵餐厅的左宗棠鸡。以后别老把authentic挂在嘴边,食物在异地生根发芽都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迁移史,是文化不断融合、妥协、适应的产物。正宗不是检验全球化中餐的唯一标准。但如果要说美式中餐就是中餐的全部代表我也不同意。
美食喜好+1星 挺赞同本片思想 并不需要强求authentic (不说美国 江浙沪的川菜和粤菜和发源地的也不是一回事 餐厅应该根据当地人的喜好改良菜式(不过一般还是发源地的好吃hhh 有本书叫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7-03-31 00:28:06
食与史。“真功夫”到底有没有给李小龙支付过版权费?受访者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上纽大教务长,据查著有,"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中国的战争文化》)、"The Sextants of Beijing"(《北京的六分仪》)及"Exile in Mid-Qing China"(《清朝中叶的流放》),尚无中译。
原来上校鸡块和麦乐鸡都是源自美式中餐(然而我根本没吃过)。片中把湖南拍的脏破不堪,还莫名给了一个大垃圾堆全景定格镜头,连上海外滩镜头也是个阴天雾霾中的灰暗样子,相对而言把台湾拍的很温馨,清代的中国地图上台湾岛和海南岛都没有,不愧是台湾人制片。除此之外单看通过美食对华人历史溯源还是不错的。我一直想写一个类似框架的关于郑州和上海咖喱面的东西。
“We don’t sell authentic food here, it’s not Chinese food it’s not Mexican food, but isn’t that American food?”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满地找牙,终于了解这道风靡美国的“中国菜”的来由了,为彭老正名。
挺有意思的,虽然对我来说新的信息并不是很多。SusanCarter的文章读过,也看过JenniferLee的一个TEDtalk。从menu入手研究左鸡何时出现的确是个好主意,也真还有人搜集menu!“最大的讽刺就在于,左宗棠是特别民族主义的一个人,结果以他名字命名的菜却是最不authenticchines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