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破浪而出"的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
男主角是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两难之境。
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镜头运用大胆,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
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拉斯·冯·提尔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拉斯·冯·提尔第4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拉斯·冯·提尔
当那列破旧的列车被筋疲力尽的人们拉出来的时候,我知道那就是德国,老哈特曼应该是铁血宰相脾斯麦,老一代德国政治家艰难卓绝的拉动着破旧德国战车的运转,他也是德国人不屈精神的象征,当老一代荣耀逝去,人民痛苦的托举着棺材前进的时候,暗夜中的狼人却露出了獠牙,电影以男主凯斯勒第一人称的视角,开始深刻剖析这列列车(德国)的内部,被国家抛弃的饥饿儿童,核心层潜伏的纳粹,麻木的普通民众,还有藏在黑暗深处的犹太人集中营…连年的经济危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就好像严厉的考官,国内愤怒的无休无止的贪婪资本家就是央求鞋底写编号的旅客,还有善于伪装欺骗的纳粹党就是男主的妻子,终于让德国陷入了暴力的美国子弹之下,但是为时已晚,国家难以刹车,直到列车沉入河底,已经死亡的良知才被释放,人们注视着他悲情的尸体,默默的飘向了大海…
战争已经结束,伤痛仍在蔓延,废墟中的豪门夜宴,玩具旁的生死缠绵。列车已经出发,理想未曾抵达,隧道里的深情谎言,怒火中的恐怖童年。宁静的家园残破不堪,天真的理想一去不返,枪声与阴谋此起彼落,绝望和残酷何日终结。这是一辆开往死亡和毁灭的快车,即便是上帝也无法让它停下,泪水淹没欧罗巴。拉斯冯提尔成名之作,果然是大师手笔!凝滞在半空中的鲜血,倒悬于空中的死亡,被列车所抽离的手,人物与背景的间离式转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冯提尔的影像调度几可封神,列车考试一场戏,男主气喘吁吁的入画,本以为打破第四面墙,结果镜头一转,空间立刻被填满,随后通过车窗,车门的视听延展,让情绪张力达到顶峰,技惊四座!上帝讨厌中立的人,所以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竟成为原罪。象征死亡与仇恨的列车在旁白的深度催眠下脱轨,最终落入历史冰河。
全片的银幕合成技术超级亮眼,并行运动黑白和彩色结合,多层银幕,可以达到一块银幕表现多个空间、突出重点事物、同时表现外在与心理等效果。不断读数、作为第二人称与观众交流、强烈心理暗示甚至下指令的催眠式旁白,给我一种参与跑团的感觉,难题太多了,我太忙了!我分不清我是主角、或者我是主角的观察者、又或者我是主角的合作者、甚至是主角心理的一部分。斯凯勒,一个德裔美籍人,以一种关爱战后德国、融洽欧美关系的和平理想主义来到德国,一开始便被告知这里每个和善的人背后都在打你的歪主意,你可能不信。但那天考核、狼人胁迫、工作责任、叔叔和将军的不满、妻子的困境与背叛,如此多的难题逼疯了你,最后你死了,却无人在意,像在一个被催眠的噩梦中惊醒,你对欧洲ptsd了。理想、和平背后,战后德国人民仍在认为自己应为“国家”而战
人一出生便处于某种政治环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种政治环境对人的行为模式进行规束、训导,以致于往后的任何决策,优先考虑的往往是从家庭、学校等基本的教育单元中所接受的决策依据;没有真正从意识形态教育中断奶的人,天真、热血而无知,必要时可以被当作意识形态的一颗子弹,直到我们阅读“课外书”、交一些跟我们迥然相异的朋友或者从事一份跟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工作。我们的观念会始终保持一种挣扎、冲突并调整的动态。也许我们会爱上一个“观念的敌人”,毕竟爱情往往令人猝不及防,这个时候恰恰是考验动态观念中沉淀下来的部份,我们把这一部份叫“普世价值”,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在爱情中亦通用。我们可以把爱情当作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把争吵、斗嘴当作一次次观念互动的机会,要么把我们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要么无路可退。
泡影梦魇,黑白间杂彩色(甚至前半段看到彩色,我自我怀疑是不是一直是彩色,后来看到黑白,又怀疑彩色是我的幻觉;像极了我根本无法确定我的梦是黑白还是彩色;黑白和彩色或两者的同时运用配合melodrama和黑色电影类型的桥段)一二三四…进入电影和结束电影真的太太太美妙了,要是能在一片漆黑的cinema看蓝光版本一定很有趣;意识形态、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我脸盲一直搞不清楚,现在想想留有模糊印象就算了反正迟早要忘,朦胧的体验不会忘就是了;让我惊讶的还是导演的诚实,“人就这样”的主旨体现——“我一开始就告诉你了,德国人/其实我在说所有人好像客气/是人的形貌,别信”让惯常虚伪的观众——我震在惊叹里。
【4.7】这是冯提尔被严重低估的初代作品,作为欧洲三部曲的休止符,《欧洲特快车》在总结二战之后欧洲国家总体的宿命论走向,他的内在立场不是为美国洗地,而是拍摄出遗留在土地之上的主体间隙,把上层建筑意识不到的张力扩大。拉斯冯提尔在银幕合成的效果当中似乎找到了绵延在影像内部的空间联系,这点特别体现在转场的部分。胜过叠化的时间残留,在空间的前后中共时演绎,让上场的张力在下场依然保持。充满磁性威严的父性之音,随着火车一路直奔德国,迷迭之中,代表着战争残留的主人能指了充当人物身上某种偶然的必然性,时间过境,那些遗落在欧洲的幽灵,似乎并不因为和平年代的来到而离开。
一 抛弃了手持镜头的晃动和跳切和越轴,一下子感到些许陌生;二 前后景两个面的蒙太奇运用以及转场非常精致华丽;三 非常难得的冯提尔三段式的故事故事;四 黑白与彩色的层次递进推动;五 片中的倾斜旋转颠倒镜头催眠式出神入化的运用;六 商业的弦乐氛围与人物内心呼应;七 室内外的升降移的窗架互换长镜(以后就开始甩了);八 魔幻中空间的弱化与物品尺度的错乱运用;九 基于套路中却反套路打破类型片的一部疯狂炫技却不失内核的经典叙事影片,冯提尔好像什么都能驾驭;十 数到十也没活着出来,所以十个优点晾出来的我也死了
「欧洲三部曲」的终章,在表现形式上是令人惊叹的:黑白与彩色画面的交错、催眠术旁白贯穿整部电影、多重曝光的运用,以及诸多致敬20世纪早期欧洲现实主义电影之处……种种花哨的表现形式,皆为重返故土的、企图在纳粹思想荼毒的原野上重哉新芽的理想主义者的幻梦破碎而服务。最后当理智无用、当善心无用,主人公亲手举起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强大的、不被欺侮的、是可以排除万难的,这个桥段的设计非常讽刺。不过整部电影在叙事上还是稍显模糊了一些,叙事线索被复杂的表现形式遮住了光芒。
你要说他中立吧,他可是来德国传播善意和福音的。那他就是盟军和德军之外站上帝的第三方面。所以说男主罪在、也死在中立我是不同意的。在影片最后,他中立的终极表现就是当象征中立的停车(不向前也不向后)无法实现时,他选择重启炸弹。我觉得有意思的恰恰是这一点,开倒车的人总是自取灭亡,停滞不开车的人总是自己灭亡,而向前开车的人则活下去,一直活到他终于也开始开倒车为止。所以“他想醒来,摆脱“欧罗巴”的幻影,但那是不可能的”。 画面太吸引人了,画面层面解读不懂,日后再来。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1.阴暗压抑的黑白影像与战后德国的遍地疮痍相得益彰,而零星的彩色元素则围绕着爱情与死亡,面孔与鲜血,还有一个紧急刹车把。2.催眠术引导语贯穿始终,将观者一道拉入银幕之中,宿命而迷离。3.大量俯拍旋转长镜头,透现出上帝视角下的眩晕无奈,两周环绕餐桌镜加上厚重配乐,如泣如诉。4.火车与轨道成为隐喻复合体,既是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技术工具,其倏忽的转向与封闭性又喻指迷茫的人心与个体的狭隘。(冰红深蓝)
欧罗巴(Europa)之美艳诱惑对位于白人男性的集体想象物。它是随时可被奸污,又等待着复苏的。而欧洲(Europe)的幻影即是一种不可协调的死亡,它消解了欲望的过剩,进而获得一种保持理性的可能。然而欧洲只是被阉割过后的欧洲,它缠绕在临死的产床上,分娩出更多的绝望(或者,这是罗兰巴特所指的空无的弧度)。拉斯则更加激进,黑色电影的结构拆除了叠加的幻影本身,放大后的胶片蒙太奇剥离出赤裸的、无痕迹的诱惑,事实上,“欧洲的幻影(mirage)”只剩下诱惑。
“天上的星星就像一座座城市,散发着黯淡的微光,你要努力不让它们熄灭。”这是欧洲的泰坦尼克号,它是虚幻的月光,演奏着华丽的死亡之歌一点点沉没。它充满着泯灭了的人性、痛苦的失败、麻木的人群,从此灰头土脸地走进新的时代,任凭你用枪炮、用爱情都唤不来它的回头。繁冗的纪律、刻板的章程,旧时代的仇恨和纷争都被炸碎沉没 而你也跟着沉没。看着一座座浮夸的新城市拔地而起,脚下却是无根的炮灰和腐烂的泥土,Europa成了一个你心中曾经最美的传说。
镜头是荒芜的黑白却能华丽的让人眼花缭乱(那场雪天的婚礼),既像一个梦境却又无比真实(“阁楼上男女主角ML,楼下女主角她爹浴室自杀”那场戏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热度,闻到血腥味。)镜头还让女主角美的惊心动魄,她第一次露脸我就被吸引住放弃拖进度条了,不仅仅是眼神杀,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着危险的磁力,男主角被这种艳女催眠搞魔怔是情有可原的。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创作者在镜头后面洋洋自得的风骚感,爱了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