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政府不顾民意反对,执意要将古老宁静的小镇变作一家大型化工厂的所在地,并言如此可以大大增加就业机会。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对党忠诚的Stefan Bednarz(Franciszek Pieczka)被任命着手这一切。小镇是Bednarz和妻子(Halina Winiarska)的故乡,两人多年前曾因一起事件离开,今Bednarz要妻子同去,被拒。
工厂建成之初,虽有居民抗议政府的暴行,但一切还算顺利。投入生产后,之前居民担忧的环境会日益糟糕等问题凸显,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开始紧张,Bednarz做中间协调人几近憔悴。而电视台导演(Michal Tarkowski)对工厂的持续关注、助手(Jerzy Stuhr)将居民意见刻意过滤、被迫与当年迫使他和妻子远离故乡的旧敌搭档工作、女儿(Joanna Orzeszkowska)的渐行渐远等事情,则令他慢慢明白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萌生辞职念头。
一部稍显沉闷的片子。大口吞吐的烟囱直冲云霄,手擎红旗的男人对比之下异常渺小,工业化时代人逐渐沦为一颗填补空缺的螺丝钉。大片树林惨遭砍伐,伐木工面无表情操纵电锯,万千树木的灵魂在工厂剪彩仪式上哭泣。远处的山头灯火明明灭灭,人们穿梭其中祭奠寻访已逝的亲人,“伟大”的厂长站在林立的墓碑中央,仿佛化作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一个简单的命令经由复杂的官僚体系着手操作,各人建言献策不过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舆论的声浪在失业问题面前逐渐归于沉寂,没有面包无人再谈理想。被推选的厂长不过是权力争斗下又一枚棋子,他的自由意志无法左右工程的既定进展,但当事情越发失控,其他人自动隐身,闯祸的责任全由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人来背。你看到他的犹疑,其中不乏人性的微光,这光芒太微弱,无法大面积惠及他人,却还能牵引着孩童蹒跚学步。
作为基耶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表示真乏味啊看得!和之后文艺闷不是一种。要不片前短片说这是“失败”的呢。一名爱好摄影、有故事的临危授命党员、厂长,乡村强拆钉子户什么的,不好弄啊!但似乎又不仅仅是这么单一的主题。薛先生说空镜摄影很棒!我觉得伐树那段最震撼。配以怪异音效。后面人多话多对白多,嘚嘚嘚嘚,字幕拍得简直一场灾难!从片名开始大段延迟和漏掉。内嵌英字。应该就是9月北影节版本,开始放映前先来一段某制片人介绍的小短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诞辰80年作品回顾。with第一次来的薛先生。生生买了张《白》凑了6部换了本波兰大使馆提供的“数量相当有限”的《波兰当代电影》精装书。张师傅问我换了几本,段叔说还几本只能一本!其实能买的我懒得这么麻烦,但来前查了下京东当当无自营了。资料馆1号厅二三成满。
不太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更像是安东尼奥尼。借波兰小镇建造化肥工厂中政府小官员的困境讨论现代化进程的悖论——“建设就是破坏,毁灭就是新生”,这一命题在贾樟柯《三峡好人》中亦被提出,影片中工厂建设的代价首先是对生态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在镜头中看到高耸的树一棵一棵被锯断,茂密的森林变为荒芜的沙漠,其次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彻底否定,连片的房屋被推倒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矛盾。影片主题实际落实于小官员具体的生活困境上,他在妻子与旧敌搭档之间两难、在政府任务与抗议的民众之间两难、在企图拍纪录片的记者与被不断拷问的良心之间两难,诸此种种皆造成其精神的疲累感,而他调和的尝试亦以绝对的失败而告终。我想疲累感也是观众的观影体验吧,冗长的会议、无意义的派对、琐碎的纷争都仿佛使人坠入深涌的漩涡而无任何离开的出路。
6.8。题材和镜头语言仍保有纪录片的特点,但在叙事方式上似乎太急于和纪录片时期告别,没有旁白和基本跟随主角的视点让问题核心与很多细节含糊不清:领导的错误决策和主角的刚愎自用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化工厂的失败?主角夫妇和莱克之间到底有过什么矛盾?而在工厂建成之后,居民生活的改变、普通工人在这场风波中的立场,都缺少正面表现。另外影片的时间流动感非常弱,体现不出大约五年的跨度,对主角与妻子、与女儿、与莱克的关系变化着墨很少。这些都让剧本的现实意义和戏剧张力大大削弱,而局限于对主角处境和心态的关注。一些小设计别出心裁:参天大树一棵棵倒下的蒙太奇令人心惊;随着电灯开关,窗外破败的风景和窗内主角明亮的倒影交替映现;给鹿吃卷烟,文明对自然的毒害;最后一幕,昏暗的世界里主角终于到达的光明角落。
①本片是基氏纯政治叙事题材,摄影拿捏太到位了,很美,色调应用鲜明,影像风格一以贯之。②不同于基氏其他影片的是该片叙事的情绪化和缓和的叙事节奏大打折扣。③他虽将复杂叙事的节制感稳住了,使角色与故事间的链接客观呈现。然而叙写的细密与隐喻镜头的生涩结合,很难给观众以良好的带入感。④在基氏冷静的镜头下,工厂、厂长、主席、记者、劳工、家庭在这场利益交织的政局风波中各自表达着属于其立旨的社会定位,客观地呈现着工厂兴衰与官场无情的变奏史。⑤片尾小孩要依靠自己三起三落学走路的隐喻让人唏嘘。⑥人文的力量在几经复杂糟心的政治周旋中撕碎,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注定含糊。⑦实利主义终究不属于任何一方,社会主义亦是毫无意义的欺骗游戏。⑧墓地的灯笼是对亡灵的二次焚尸,它扫清了旧的悼亡,刻上了新的烙印。
虽然基耶自评首部剧情长片是失败之作,虽然确实算不上杰作,不过还是挺好看的(即使被极糟糕的字幕操作影响了观影体验)。声音设计(几处怪异的嗒嗒声如同人内心对前景不安的预警)和摄影出色(修复效果极佳),好几个特别漂亮的镜头;还有屋内开关灯在窗户玻璃上显影与工地小镇叠影的超神一幕,电影魔力尽显,映照出略显恐怖的面孔重影也点题了这个理想现实分裂的故事。只是可惜没有深入这个喜欢摄影的角色和暗房、成像之间的关系;但记者拍纪录片还是一定程度填补了影像/宣传与真实之间裂缝(鸿沟)的分部呈现。参天树木倒下、鹿吃香烟、狗下车狂奔、结尾回归家庭执手婴儿学步,颇多隐喻象征意味。历史一次次验证,「同志」从来都不是正面意义的志同道合者。7/10
#基耶主题回顾展2021##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基耶第一部剧情长片(拍的就像纪录片),观感欠佳,平淡寡味冗长甚至不知所云,叙事稀碎“很不基耶”,除了主题具有相当的社会现实意义外,可说是几无亮点,也许正如基耶自己承认的那样——“失败之作”。尽管风格接近1979备受赞誉的《影迷》,技法上却生涩杂乱无章如同“夹生饭”……不过也看得出当时的基耶有多么迷茫焦灼(正如片中那个新任厂长一般),作为一名影坛新人,他正在歧路丛生的光影世界中苦苦探索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和独特风格——换个角度看,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许也应该感谢那个在黑暗中彷徨摸索的基耶吧?否则就不会有日后风格迥异的“三色”“十诫”等经典之作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这部电影是他的失败之作,就和库布里克说《斯巴达克斯》不是他的作品一样“离谱”。也许这就是大师对自己的高要求吧。电影塑造了一位少有的政治人物,作为官僚体系的工具,他十分清楚自己何时该切换面孔,同时他又很珍惜自己独立人格的一面。他坦诚地做着些为后人铺路的活儿,哪怕现时会被他人认定是平庸无能。他其实没那么苦,他是料到自己的结局的,我觉得。电影还讨论了一点,就是政客要让一个地方的人做出改变,去接受他们胡作非为的“先进性”,那么就得先破坏掉当地人的家园概念,没有了可以守护的家园,那么就可以用泡沫包围他们了。@BJIFF2021
基氏的第一部剧情片,很多地方还延续了纪录片的风格(如大段会议/争论、没有对白、几乎无配乐),同时也开启了基氏“道德焦虑”电影的时代。比起后期(蓝白红/两生花)相对诗化的语言,此片显得过于写实和平淡。映后讲座说的mission vs life或许过于宏大,在我看来这和life相对的只是do his job,但正因如此,其中的tension才更让人无力。以及本片是第一次用镜子表现内心世界,which在之后的作品也频频使用。@cinefan
#BJIFF11#基大爷的剧情长片处女作虽然在叙事节奏和拍摄手法上显然还有些稚嫩,意象符号的隐喻和冷峻克制的风格已经初见端倪,但是脸盲+小语种+多对白+弱叙事都让观看体验显得沉闷,缺乏认知储备和故事背景的历史感更会无感。政治表达在那个时候的东欧并不鲜见,对体制的反讽拷问以及道德焦虑倒是一以贯之,个人的力量、理想和愿景,在面对体制的压迫感时往往会有螂臂挡车的无力和无奈,最终不过是选择江湖之远还是“从善如流”。
基耶的台词太多了,需要大量的语言铺叙寓言。取景有些犹疑,猜测是基耶不满此作的原因之一。犹如音效的背景乐忽起忽落,“咯噔咯噔”的心理带动场景的浸入。一到工厂,施工声萦绕不绝像挥之不去的梦魇,利落的工业线条切割乡镇,都不难让人想到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怎样的体制培育波兰的“道德焦虑”,怎样的我从小就对共党批评大会毫无耐心,一旦出现必摇头皱眉。总是期待基耶电影的结尾,他给人物一个悄悄的救赎。
开始看箭影出品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作品蓝光套装。第一部是《生命的烙印》,基氏的首部剧情长片。它诞生于波兰的道德焦虑电影时期(1970s中后期),代表导演还有瓦伊达、霍兰德、扎努西等人),主题经常是“好人做坏事”后的道德挣扎,这类电影都是对权威提出质疑,但是并没有那么强的颠覆性。本片还有导演早期纪录片的痕迹,也可以看到基氏在寻找拍叙事长片的方法和感觉,以及自己的视觉风格和主题。
11th BJIFF No.33@天幕新彩云。基氏自己认为《生命的烙印》非常糟糕,只能算对社会现实主义的一次小小反讽。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放映完甚至连稀稀拉拉那种礼节性鼓掌都没有。伪纪录风格的剧情片最怕如果对题材无感,就不知道该看什么。也就片中几次出现的不和谐电子合成器配乐有一点特色。题材会想到侯麦最无聊的长片《大树、市长和文化馆》,但跟本片相比,侯麦那部文化馆都算非常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