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电影

 
电影译名: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 50 Year Argument
影片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 David Tedeschi
豆瓣评分: 8.2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纪录片
上映年代: 2014
影片时长: 95
更新时间: 2018-10-01 00:57
浏览次数: 524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电影演员名单
Barbara Epstein , W.H. 奥登 , 以赛亚·伯林 ,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 伊丽莎白·哈德威克 , 瓦茨拉夫·哈维尔 , 罗宾·摩尔 , 玛丽·麦卡锡 , 安德烈·萨哈罗夫 , 戈尔·维达尔 , 迈克尔·斯图巴 ,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 Richard Easton , 詹姆斯·鲍德温 , 苏珊·桑塔格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Barbara Epstein / W.H. 奥登 / 以赛亚·伯林 /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 伊丽莎白·哈德威克 / 瓦茨拉夫·哈维尔 / 罗宾·摩尔 / 玛丽·麦卡锡 / 安德烈·萨哈罗夫 / 戈尔·维达尔 / 迈克尔·斯图巴 /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 Richard Easton / 詹姆斯·鲍德温 / 苏珊·桑塔格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 David Tedeschi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4-02-14(柏林电影节)
别名: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 50 Year Argument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马丁·斯科塞斯,documentary,MartinScorsese,2014,Martin_Scorsese,2015
片长:95分钟
imdb编号:tt3510820

A documentary on the history and influence of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Review of Books,更多的是观点的交锋,至少依纪录片的思路来说,其political的程度远甚《读书》(which is perfectly understandable),几乎是一份文人操刀的时政媒体了……敬仰于Robert Silvers温厚的姿态,如此才和那么多各具性格的作者相处自如还能相互激发吧……也是一派群贤毕至了。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剧照

马丁爱纽约。生肉难啃。一个想法:打字机间的辩论可能是二战后时代的知识分子向世界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这或者成为后来中产阶级(+)的Vogue(且不论这里的意识形态),就像今天的instagram/kinfolk.而现在,特别是2016年后,自由派可能已落伍。或者这个世界需要新途径和可能一些更革新的东西。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剧照

"Literature, said Samuel Johnson,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which, like the light of the sun, enables us to see what we do not like."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剧照

#HKIFF# 马丁·斯科塞斯和剪辑师David Tedeschi合拍的纪录片。颇多关于如何报道社会事件及议题(华尔街、越南、捷克etc.)的段落,但精彩的还是很多作家出镜(托宾、奥登、桑塔格、梅勒、迪迪安、佐伊·海勒等)的段落,最后还巧妙插入了一段特吕弗的《华氏451度》。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剧照

最早知道NYRB还是因为他们出的那套平装书,打捞出不少经典。这片子别的也不用提了,看那么多大牌挨个儿出场早就泪眼汪汪(其实托宾戏份很多啊)~ 最感慨还是这么多人找到共鸣的瞬间。还有主编说只要我们付的起printer,我们就能出版任何想出版的东西,谁也拦不了我们。这精气神。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剧照

最早知道NYRB还是因为他们出的那套平装书,打捞出不少经典。这片子别的也不用提了,看那么多大牌挨个儿出场早就泪眼汪汪(其实托宾戏份很多啊)~最感慨还是这么多人找到共鸣的瞬间。还有主编说只要我们付的起printer,我们就能出版任何想出版的东西,谁也拦不了我们。这精气神。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剧照

声名显赫的名字可以列出长长一串,他们是纽约书评的作者,也是活跃着的思想者,是最有趣和最优秀的心灵,为几代读者提供了思想,无论喜欢还是讨厌他们。比如我讨厌的Gore Vidal和所有人就所有问题在争论。里面最精彩的就是他和Norman Mailer在脱口秀上吵架那段吧。

可能需要对近代50年的美国历史尤其纽约历史有大约了解,才能跟上片子的节奏,因为里面节选的关键事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而是一种以作者、学者的出场顺序一一介绍他们与《NYR》的关系。所有的人都言辞犀利,大师级的写作啊。。格尔维达和诺曼梅勒当年在电视上吵架看到呆掉+_+

纽约书评因纽约时报书评关停而生,本来意在为作家提供宣传新书的平台,却因为知识分子们书写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而在诸多关键时刻发出及时、克制、不随大流的文章,从越战、占领华尔街到阿拉伯之春。片子里有一大段桑塔格的采访,关于倾听不同的甚至边缘的声音,关于摄影。

没想到居然是14年标记的,当时好像的确对外国文学兴趣很大。全片在组织上没费什么巧思,估计因为是拍给目标读者,有点表彰大会,直白激进(如片中所说)的刊物应该也不少批评吧,这方面没有谈到。我一直以为奥登是很古早的人,没想到还有影像留存。PS:是在B站上看的。

水平所限,没有特别看懂。但是看完后,记住了两个词,intellectual以及critic.里面提到了许多的政治事件,越南,人权,种族主义,女权主义,苏联,利比亚,占领华尔街。对我来说,此片政治性太强,文学色彩不够浓烈。更倾向于去看看《巴黎评论》。

想给五星,但终究觉得还是留个空白。纪录片主线非常明晰,但不仅仅只是editor,还有writer以及reader之间的关系与联系都展现了出来。看到男神们的时候也非常激动,资料丰富,留给余地与碰撞的地方十足,收获了许多。文学永存。

每一条要走的路都没有捷径也并不平坦,占领华尔街运动、反越战、女权运动、黑人平权运动、中东古巴民主运动等等,这一切都在探索中得来,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坚持真相、坚持正义、坚持民主平等自由,这些优秀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付出了太多。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