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陶建平(袁牧之 饰)和黎丽琳(陈波儿 饰)是一对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同时也是一对恋人。毕业后俩人结婚成家,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陶建平就职的公司内部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为此,陶建平陷入苦闷之中。最后,正直的他愤然辞职,失业在家。而妻子求职的公司马经理(周伯勋 饰)是个色狼,一见面,他就垂涎黎丽琳的美色,不断对其骚扰,黎为了求得一份工作之不易,强忍不悦。失业的陶建平不忍让妻子养活自己,到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只好去工厂做苦工。最后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老板的欺侮而失去工作,产后意外受了重伤。无奈的丈夫偷出工钱为妻子看病,却双双走上不归路......
竞争激烈的求职场面可引申至《罗马十一时》,被逼为盗的无奈之举则与《偷自行车的人》有所重叠。作为与《神女》齐名的左翼电影经典之作,《桃李劫》表明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出现之前,中国早期电影已经以朴实灵动的影像关注黑暗社会中弱者艰难的生存处境了。本片摆脱了早期左翼电影(《野玫瑰》《春蚕》《火山情血》等)概念化、符号化的弊病,不再是浮于表层的人物书写,而是进入人物的内心纠葛,用倒叙手法书写走出象牙塔后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人遇到的“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与其他左翼电影的区别是,本片的主人公不再是性工作者(《神女》)、困苦女作家(《新女性》)、渔民儿女(《渔光曲》)等底层劳动人民,而是以本应获得中产阶级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为主角,当人性得以凸显时,阶级性无疑被弱化了。
左翼电影中最早一批的有声电影之一。音量放到最大有些地方还是会听不清,明白台词为啥都念得那么慢了,快一点都听不出来说的是个啥!运动镜头拍得真的很好看,袁牧之年轻的时候很帅啊!到现在依然如此,我们被教育向善,接下来还要教育下一代向善,可这世界本就也永远不可能是非黑即白。要想在无尽的灰色地带中生存,就不得不学会放弃曾经坚持和信以为真的某些东西。也许真应了那句老话吧,“水至清则无鱼”啊。不过是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桃李劫,老师的教育脱离现实,给学生造成了劫难。残酷社会现实对离校后充满正义的年轻夫妻造成的巨大困扰和伤害。一根筋执着不懂变通、善良正义的丈夫。被迫偷钱倒叙象征比喻。猪雕塑象征、猪花画象征、剪刀扎进自画像、撕文凭剪辑摄影。三镜头、视线匹配、推进大特写、报纸划变转场、大量特写、声音。叙事,交代信息,渲染紧张气氛、找妻子、天鹅曲抱孩子、枷锁声和枪声暗示声画分离。
跨时代的作品,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其实算是左翼电影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满篇都是对男主的同情!很多人讲男主失败的人生归根于他过于循规蹈矩不懂变通,我也不晓得是谁的错了,白色的人在黑色的时代是很刺眼的,蹚走在黑夜里的人看完电影后觉得不舒服是于情于理的
电影声音艺术的开山之作,酒店奔跑和雨夜弃婴的声音设计和剪辑别出心裁即使在今天看了也不觉得落伍,内卷时代一个理想主义者走向消亡的悲剧,行文剧作恍惚间与六代相似,暧昧和巴掌镜头印象深刻,“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感动住了
[105min] 时代之下的中国年轻一代在滔滔的社会洪流之中坚持自己实在是非常艰难,刚出象牙塔,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自己的道德标准,不为社会所容,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一个时代似乎都不过时,非常经典。
真正有了声音的概念。袁牧之确实出挑,虽然戏剧表演很重,但已经尝试做出丰富。开始有真正的前后景的景深关系。倒叙的老师叙述视角,见证一个理想青年灭亡,甚至不能说理想主义,而是基本的良知。
喜欢泰山饭店的转场,弃婴犹豫的脚步和以镜子交代现场关系。从中古风的家具,体面的西装,到漏雨的屋,长满胡茬的脸。生活这么难吗?从学生时代走出,感觉更老练了一些,但是眼睛里的光淡了。
音响使用很好,《毕业歌》两次出现。袁牧之、程波儿夫妻档,初入社会的理想青年从充满希望,到淹没在时代的大染缸中,家破人亡…没钱就不要养孩子了哇,唏嘘不已……晚安??
镜头语言跟声音元素用的很棒啊,寻妻的焦急情绪渲染,生育后工厂巨大撞击声的压迫,主观镜头的尝试运用,陶的人物性格悲剧,倒叙手法…总体很不错的啊。
左翼电影时期。这拗口的普通话。比同时期电影更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和视听语言,隐喻不良社会风气。现在看女主更惨,被顽固丈夫拖累的一生。
倒叙,插入,对话引出。“我有个很喜欢的学生”,“我还记得,毕业的那一天。”一个还不错的故事,但配音以及演员技巧实在不够好….
电影技法上的更新,叙事文本的刻意,舞台表演的刻板,意识形态的询唤,女性意识的缺席,社会现实的批判,理想主义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