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费里尼的
这一部拍在《船续前行》之前,是费里尼对于自己导演身份的反思,但没抽象到艺术家上。对身份的反思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身份构成的关系结构,一个是身份承载的社会意义。后者在5年后被他拍成了《船续前行》,而前者则拍成了这部电影。从管弦乐队的关系结构出发,乐手间的矛盾和指挥所有的权威感向内映射自己的导演身份,向外隐喻人类的政治制度。其中的权威感是指向希特勒的,而且还打趣了瓦格纳,那几句台词笑死我了。虽然拍成了采访的形式,表现上荒诞戏谑,但角色的行为总能被高度抽象化地解读,这也是费里尼一贯的风格。相比《八部半》之后的其他电影而言,还是能相对容易地看进去,有很强的自我解嘲感,而且也短。只不过此时的费里尼过于结构化,重群戏而轻个人,过程中个人的内心挣扎并不是他想表达的方向。现在的封闭空间戏已经驶离他太远。
对旧时代老制度逝去的挽歌。费里尼的幽默挺高级,像宁浩姜文,要有点门槛才能心领神会。费里尼糟糕的配音方式给人对影片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扰,但这也形成了他的独有风格。小提琴和大提琴是构成所有交响乐的基础,其他乐器都围着他们转。比较沉闷的时候用抓老鼠闹剧来过渡调剂一下。正是这种怪癖让一个艺术家更有魅力,更能领导大家。最后的疯狂场景让我想起《芝加哥》的木偶人和ipad的正反两面。有阳面就要有阴面,有平和就要有疯狂,这才是进展到极致。指挥的独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确立主角地位--非常重要。笔记:后半段的大叛乱:毁坏先贤画像、四壁涂鸦等意在暗示,这个满载着音乐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的密室实际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它其间的所有因素及其发展都与人的普遍行为及未来出路有关。
7.5/10 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各种乐手的刻板印象不免有些夸大:最绿茶的长笛手 自视甚高的双簧管 百无聊赖得打击乐手 为博眼球不息多次打断采访的低音巴松 永远自我为中心的第一小提琴和随时能抢过乐队掌控权的首席(在欧洲大多如此 尤其德奥地区)一心想和第一小提琴一较高下的大提琴 和无人问津的低音提琴 抱团取暖的键盘部(钢琴 风琴 竖琴)存在感低的铜管乐器部。。一个没有存在感/魄力的指挥(领导/牧师)河失去信仰的乐队(社会/人民/教众)奏不出美妙的音乐 然而反抗过强权 推翻过信仰(巨大节拍器比指挥有用是在嘲讽台上无能不如仪器 然而也不是所有乐团成员甘心俯首于此)最后并没有happy ending 依然还是无休止的Da Capo
摄影机客观与主观的视角转换非常值得写拉片分析,虽然等我有耐心拉片的时候早已不知何年何月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ta所掌控的集体之间的权利拉扯造就的疯子数不胜数,而摄影机后的人又属于哪种角色。每个人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仿佛存在主义的幽灵上身,深入想想都觉得浑身颤栗。“在音乐里,所有人听到的声音都是他们想要的,声音是主观的。”密闭空间里随时间流动的管弦乐队众生相可以成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群的比喻对象,Libertà!
算费里尼中后期电影里非常好懂的一部。主题明确,管弦乐排练演奏。开头围绕着乐器的简介展开,彩排开始后,人群之间产生了各种讨论和争执。不管过程中多么吵闹沸扬,群体对立多么激烈,发生了多么荒诞群体癔症,目标倒是一致的:大家需要完成这次彩排,听从指挥,否则一切白搭重来。乐手身上赋予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显而易见,到处穿插着不和谐的音符和抗争,宛如一个小小的社会。黑暗之后不一定是光明的黎明,有可能只是愤怒的重启。
费里尼的小品之作,短短70分钟的室内排练仿佛人类社会的缩影。起初人们不满自己得到的,各顾各的抒发自己的意见,在“秩序”的“压迫”下,在短暂的享乐后,人们开始了一场叛乱,有些人宣泄着自己的兽性,有些人暴力相向,有些人选择冷眼旁观,有些人懦弱逃避,有些人沉沦于欲望,丝毫没有注意到“外界”的危险逼近,直到身处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人们恢复了理智,在“秩序”的指挥下,重回循环。
1.70分钟,单场景的低成本作品,讽喻不断2.一支管弦乐队就像一个行业的缩影,不同乐器乐手虽然同属一个乐团,也逃不开互相撕逼,各行业总有自己的鄙视链,吹笛的看不起吹号的,谈竖琴的看不起弹钢琴的,打击乐看不起弦乐,拉提琴的看不起其他一切,等等,尤其以指挥与整个乐团之间的冲突最为激烈3.最后癫狂般的闹剧中,破墙而入的大摆锤和吊灯组成的场景,构图简直是绝了
信仰解纽,道德式微,一种强烈的崩坏、混沌和病态溶解于巨大的空洞中,穿插在互相抛掷里——魅惑的婊子,无意义的垃圾,柔弱呆滞的大提琴,内在的眼睛,戏谑的阴茎或是充满活力的阳具,——可是却不能勃起。后暴力的社会,反抗起独裁或是宗教信仰,颠覆之下重新推举起的新秩序却像一顶沉重的黑棺,废墟之下的重建是否是一种重复的、封闭的轮回?
前半像是各类乐器介绍,每位乐手都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间隔后的动乱造反、大锤撞破墙壁、在废墟中团结的情节明显是在象征人类社会。配合下年代,打击乐与弦乐之仇,竖笛空气入脑成妖怪,孤独大号选择了孤独胖子,双簧管能带人逃避现实,尼禄和天使让她迷上竖琴,第一小提琴甚至节拍器都能取
“……就像在独裁政权之下一样。所以一切就像在兜圈子。”想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论是日常讨论还是起义造反 一小撮人的行为就足以让观众窥探到社会运转的原理//艺术家因为怪癖而更吸引人 这就是费里尼总用些糟糕声音做电影的原因吗//但他的风格实在是有趣得不行
112/365days。倘若不把其看成一个简单的政治寓言,会发现具有本质的现实意义,以小见大,微观社会的缩影,前半段一直在强调个体的意识,乃至暴动反对独裁,但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又是自私和盲目的。铁球锤下的规训,系统性的混乱和无序,靠系统本身显然无法解决。
哪里是管弦乐队的彩排,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指挥是统治阶级,乐手是被统治阶级。他们创造秩序,制定规则;而他们冲破,反抗,企图重新制定秩序。一场混乱之战就此开始。而和谐的演奏是结局吗,和谐之后,统治阶级又开始造作,预示着下一场混乱的导火索。
集体与个体,领导与叛乱,约束与自由,这样的关系确实如费里尼所说很容易发散到各种群体,小至其他行业大至社会与政体,被政府那么理解也难以避免,但总体还是具备强烈的揭示与讽刺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