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威诺古尔表示该片就是聚焦宇航员在去往太空执行任务之前的准备工作,“活动正式进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宇航员来说是最难熬的一部分,因为你一旦到了太空中就万事俱备,而在此之前你要与亲属们道别,还要为身体做充足准备来适应环境,是关于你如何将恐惧与疼痛安置于生命之上的概念。我们意图是将其造成一个超级女英雄兼普通母亲的角色,母亲这一角色在其他影片里通常都很弱,是时候证明女性不仅可以是一位母亲,还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宇航员。”该故事基于威诺古尔本人同自己女儿的分离经历,伊娃·格林将会接受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的培训。
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伊娃·格林 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站台奖(提名)艾丽斯·威诺古尔 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提名)艾丽斯·威诺古尔
竟然到了片尾才晓得作者的目的与初衷,为了服务于那个母题而牺牲它更多的可能性,单单与同期的“星际探索”对比,便能够明白可能性对于科幻题材的重要。在科幻题材中讲亲情一点不新鲜,但亲情困境成立的前提永远都是硬核的科技困境,先得把颜料选好才能开始绘画,在这里,我既没有看到新太空时代对于母亲的影响,也看不到母女关系将如何改变受制于科技的现状。分母女双视角叙事不是不行,诺兰不就这样做过?可母女大部分的沟通几乎都难以置信地无阻力地共处一个时空,那只能通过生活维度制造人物困境,可前者在任何一个宇航员的训练中都属于不现实情况,更别说队友已经察觉异样。浪费太多成本在宏大的废镜头,却没精力再细心雕琢低成本桥段,天体物理学家的丈夫除了开头一场戏完全丧失职业性,更别说看着胸部就态度好转的同事,女性主义大打折扣。
2.5,观影过程算不上如坐针毡,但起码也是坐立难安,因为确实有点无聊。选题和切入角度是最大的亮点,宇航员的特殊身份丝毫没有掩盖女性在职场、家庭上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在宏大叙事—个人梦想—家庭羁绊的环境中的挣扎反而更突出职场女性的无奈;但另一方面,类似“宇航员”这样的职业设定又会导致影片逻辑上的崩塌,如训练有素的宇航员在起飞前一天偷跑出基地见女儿,这种为了戏剧张力而产生的bug在《星际探索》中同样出现(皮特爬上宇宙飞船)。对这种太空伦理片来说,“踩一捧一”是必然的结果,概念和具体表达上的相近总会让观众产生比较的欲望,这部的对标影片应该是《星际探索》和《登月第一人》,很明显这部相形见绌了。
近期看的女性主义电影最佳,作者坦荡不回避,直视性别的种种问题和角色不做作的解决方式。这样的客观陈述,凸显了女性特有的光辉魅力,并为其赢得了该有的尊重。整部电影没有一个太空镜头,却拍得比大多数太空片更有质感。通过展示宇航员的枯燥训练与疏离的情感生活,造出了大地之上的太空孤独。通篇营造的氛围在最后段的玻璃房子得以实体化,并通过主角为爱逃出的行动给出了消弭这种疏离的解决方法(其实两兄弟发现被女孩拿望远镜偷看于是主动上门邀玩的行为已经表明了作者的这个态度)。可以看出导演的文本功底扎实,不过在视听上确实弱了些。还是很好看的。
威诺古尔表示该片就是聚焦宇航员在去往太空执行任务之前的准备工作,“活动正式进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宇航员来说是最难熬的一部分,因为你一旦到了太空中就万事俱备,而在此之前你要与亲属们道别,还要为身体做充足准备来适应环境,是关于你如何将恐惧与疼痛安置于生命之上的概念。我们意图是将其造成一个超级女英雄兼普通母亲的角色,母亲这一角色在其他影片里通常都很弱,是时候证明女性不仅可以是一位母亲,还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宇航员。”该故事基于威诺古尔本人同自己女儿的分离经历,伊娃·格林将会接受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的培训。
一个“more about earth than space”的故事。冲着去听坂本龙一看的,但是配乐有点刻意interstellar了,个人觉得不是特别出彩。大情节的推动略生硬,且这个导演好像喜欢用各种生理/心理/精神疾病,在我看来是过度包装人物了。还有一个想诟病的是为什么有eva green 的地方拐弯抹角也要裸露一下她的身体。但满目望去关于母女分离焦虑用接连暗暗涌动的细节去刻画,其实挺真实且动人,在电影院默默流泪,想妈妈了。
故事很好,讲一个女航天员面对重压的训练和难以割舍的女儿之间的关系,对她和女儿的亲情描写很多。航天员是精英,是英雄,但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母亲或父亲,想起《登月第一人》中高斯林站在月球陨石坑边只有对他女儿无尽的思念,他们并不想做英雄,只怕不会再有明天,再也见不到家人孩子。这个片子镜头和结构不太好,所以评分不高吧,有几处还是让人感动的,伊娃演的不错,很有母爱,小女生也很好,和伊娃配戏有些抢镜啊,但在演员表里竟没有她。
换做中美俄任何一个,同题材的电影都会和爱国主义或者英雄主义挂钩,只有欧洲电影才会搭配上这种冷色调去讲述一个独立个体探索和修复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历程。导演的镜头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故事本身实在是让人很难不吐槽,母女两个人的行为都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不知道是导演要求还是因为什么别的,伊娃的发挥这么差,除了傻笑就是故作生气的样子,仿佛她对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那双绿色的眸子和一对出现过三次的美胸。
“high life without you”。适当脑补的确能体会高明之处: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距太阳4光年。电影设定含糊,只有“人类已经探索完火星”,按正常逻辑太空飞行器能达到光速十分之一都没太大可能,这意味着往返来去加上研究的时间,宇航员回来可能成了老年人,这可不是麦康纳嘿星际穿越永葆青春。这么理解,电影漫长的告别就很有说服力,以及结尾的巧思也妙极!
科幻题材难免期待过高,若低成本即《月球》、《人猿星球》《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一洁净一粗粝一人情味,本作选题毫不讨巧或不该分类到科幻。离开地球之前的健康准备、技巧准备、情感准备,尤其着重于母女间的告别,因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冲突起伏,说平淡真实也好,说平庸无趣也好。倒是有更好的角度,即太空冷漠与人情温暖的势不两立,渺小而脆弱的人性…
短评里所谓的女导演女性视角也用滥了吧,这么平庸的片子随便换个男导演就拍不出来了吗?失望之处在于你随它陷入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内心辩论,但直到结尾它都没有明确论点的意愿,更不用说给出结果了。挺可惜的,如果本片不是真实故事的明星演绎,那么以即将登上火星的女宇航员作为切入点,反类型,探讨亲情梦想生命的排序,该多激动人心啊。另外拉斯艾丁格在这里的表现可以说是心不在焉
我喜欢导演在《比邻星》这被认为较为冷硬的太空题材中,以温柔的叙事口吻讲述女太空人莎拉内心深处的矛盾纠结,透过她跟女儿两人之间从最初亲密,到久未碰面之后变得疏离,但内心却依旧深深爱着彼此,随时都心系着对方的关系,让莎拉在思考自己是否要继续坚持,还是该回归家庭扮演好一位母亲角色的两难处境变得更加有层次,并且使所有人都能对此感同身受。
女主的人设前后有些矛盾,前面如此努力训练不亚于男性宇航员的表现,说明她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后面私自离开隔离区带女儿看火箭的行为又说明她对自己的职业又不是那么看重。我可以非常理解那种工作家庭无法平衡的状态,但我依然对女主这种冒着失去千载难逢上太空的机会而去改善与女儿关系的行为表示不可思议,毕竟日常情感的维护才是避免关系疏远的保证。
喜欢台湾译名《星星知我心》,古早但很贴切。被装进鞋盒的,是我的地球人生,而与你有关的一切,是我最想珍藏的美好记忆。描述女性太空人出发前的心路历程视角并不常见,刨去一些为了制造煽情而暴露的不合理情节,本质上还是一个温柔的亲情故事。母亲与孩子,彼此深爱彼此牵挂。绿娃的表演很自然细腻,永远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