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哇。震撼。最后二十分钟拍得太像惊悚片反而哭不出来了,前半部分倒是细水长流,和钢琴家等电影一样,表现出“残害犹太人对纳粹来说是家常便饭”,让观众体会到真实的残忍,像一个纳粹在我心上划了一刀,冷冷地看着我流血而死的感觉。刚看完集中营角度的《奥斯维辛》,在看社会角度的《当权的第三帝国》,可以说本电影的还原不错,而且有表现德国人其实也有思想上的不忠者,还会互相举报,这是以前电影没见过的,所以打了五星;除了有一个女儿祈祷、父母赞许的情节,这个是不太符合的,因为纳粹当时想用纳粹思想取代所有的宗教,对宗教是打压的。看完《奥斯维辛》再看集中营电影,书里的各种犹太人的心理描写、纳粹对行暴的心理描写都向我的神经袭来,以至于我一看到犹太人角色就开始哭,甚至开始想象他们来集中营的路上是怎么样的,等等。惨啊!
国外关于战争的电影,大多不会正面描写,相反从人性出发,找到人们心中那根柔软的弦。两个不同种族的孩子,机缘巧合相识,相知,相遇。虽身处对立的局面,两个人的关系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他说,如果我能够出去,我想去找我爸爸。他说,我帮你一起找。孩子本意都是善良,但在战争面前,显得太微不足道。德军进行毒气室杀害犹太人,两个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子死在其中。或许德军父亲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最终会报复在孩子身上。战争的另一面像是种族的对抗,但人生而平等,何来高低贵贱之分。孩子终究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无力去抗争自己的命运。或许一切早已在冥冥中注定,我们会想,最开始小男孩挖坑是为了替换他,而不是和他一起进去到集中营,为什么他不和他一起出去找他的父亲等。但电影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警醒着我们,这也就够了。
静默良久静默良久良知成为罪恶,罪恶成为正义,做着自以为正义的事情,最终受到了“正义”的惩罚。很想问问那些德国人,你们满意了吗?不光骗了犹太人,还骗了世界,骗了你们自己。只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报应到那些善良的人身上。奶奶死了,小男孩也死了。那扇门背后,被你们烧掉的,是生命,是良知。那扇门关了,我也听不到所有人痛苦的嚎叫。好心疼小孩,但更心疼犹太小孩。他的遭遇是他不该遭遇的,那么那个犹太小孩呢?他就该承受这一切。到最后小孩还抱有着善意,握紧朋友的手,他的善意,来自他父亲、那部营地影片和不知真相的犹太小孩。报应,为何偏偏选中他一个。劳伦斯说的对,战争,都错了,我们都错了。想起了无间道那句话,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就是想问问军官父亲,这个结果你满意吗?
优点:1.开篇镜子中怀疑纳粹的奶奶,随后镜头上移找到了同样是不解为什么搬家的布鲁诺,这个镜头语言的设计非常巧妙。2.奶奶的死和部落诺的死其实可以看成一种呼应,一个是知道纳粹在干什么最终死去,还有一个是对纳粹毫不了解。3.开篇在舒缓的音乐中,以孩子们的玩耍和即将被带走的犹太人做对比,非常简洁但是交代了时代背景。缺点:1.没有德语确实拉夸,英语不仅仅是怪异而且还带了西方那套自以为是的对二战的反省或者看法。当年一二战中的武器贩子,今天摇身一变成为灯塔,可笑可笑。2.纳粹司令官的奶奶反对纳粹,老婆反对纳粹、儿子还想拯救纳粹,有点洗白之嫌,这种极少数的德国非犹太家庭拿出来表现就有点问题,会不会让观众认为这样的德国家庭有很多呢?带着这样的观点去看这部片子,不能给出高分。
(含剧透)作为战争题材电影,视角很独特,人物描写很细腻,很短的电影剧情推动张弛有度,主演尤其是小演员演技炸裂。电影到了最后,相信很多包括我在内,很多观众都希望布鲁诺会被救出来。随着毒气室大门渐渐灰暗下来,演员表出现,哦,电影结束了,沉默许久。在观众视角里,这样的小天使就应该被救出来呀。可是仔细想想,布鲁诺被救出来了,时穆尔、其他毒气室的人就该死么?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高明的就在此,也不告诉你布鲁诺的死活,给你一个画面自己去思考,反省历史思考当下。不神化“好人”,不丑化敌人,不夸大事实,只是将战争的残酷,很真实地展现给人们,并且能让观众细细品味,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成功的战争片了。ps.看着德军高级军官卢平教授,和一群德国人全程讲英语,总感觉怪怪的。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最好的以儿童的视角看二战的影片。情节设计的精妙让人已经完全不去在乎它的合理性。最开始明白穿条纹睡衣的含义时不禁不寒而栗,最后小男孩奔跑着赴约时就已然感到最后的命运,当然也丝毫不会影响最后一刻到来时的震撼。影片在不缓不慢的节奏中,娓娓道来了各种复杂的道理:孩子间单纯的友谊;学会换位思考,也许人们可以停止互相伤害;再英俊的面容下没有一刻善意的心,终究还是面目可憎。愿我们永远能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一切不过是一场探险~
我梗在心里很难受,电影很厉害,尽管猜到了走向,依然情绪出不来。节奏感强,要不我就在一个小时前停下了。加入想看的时候应该是看了主题的,但是今天找出来却没看简介,导致我在睡前看了这么压抑的一部片。战争是人类最愚蠢的发明,再怎么以各种方式赋予意义也不能稀释它本身的残忍,因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电影选取这样独特的一家人,因为职业只能不停地自我巩固信仰的父亲,在容易被影响的年纪被洗脑的姐姐,痛苦无处释放几乎丧失神智的母亲,以及在父母试图构筑的象牙塔和残忍的现实之间“探险”的小男孩。有人争论该为Bruno还是Shmuel伤感,我为所有生命哀伤,那些因为同类相残而无辜逝去的生命。写完这句话,我才终于能哭出来了
八岁男孩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本片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结局处理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当代,我们有幸被不同角度演绎着的二战轰炸视觉感官,看到了过多的战争,关于战争的残酷反而开始产生了迟钝的感应。不敏锐,不触动,不抵制。当大洋彼岸及远处的某些政党人士为了自己的选票而叫嚣种族保护主体与国家安全,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令人惋惜。艺术、人文与战争、政治是天生的敌人,永远无法调和。小孩子们也是天生的窃贼,他们拥有着大人蜕化的敏锐洞察力,并且也是天生的欺诈大师。用温柔的视觉用色,讲述如此残忍的故事,反差着实让人有点无法接受,冲击过大。绵绵柔情中的一根针,直刺人心。
以纳粹军官的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视角,揭示了纳粹压榨屠杀犹太人的残酷罪行。极度冷血的纳粹军官实施的政策最终毒杀了自己的孩子,也是大快人心,不过可惜了这个无知善良的孩子。因为看过《奥斯维辛》这本书,更加了解影片的一些片段,比如地下室的洋娃娃隐喻着什么,比如空气中的浓烟和臭味意味着什么,又为什么纳粹军官要誓死守护浓烟的秘密,比如那个犹太孩子的祖父母为什么刚来不久就死了,又比如所谓的“洗澡”意味着什么。影片中纳粹制作的洗脑视频还有家庭教师的洗脑授课真是可怕至极。片名和海报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美好的片子。
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炫彩的特效,没有跌宕的起伏…两位八岁男孩,天真无邪,没有种族的歧视,没有信仰的偏见…每当看到他俩隔着铁丝网盘地而坐相谈甚欢之时,总会有种心灵上的触动,他们用最温柔的方式对待着这个残酷的现实,殊不知,保持善良竟如此弥足珍贵…很多电影把战争的痛处由成年人来影射表现,而这部电影却是用两个小孩的稚嫩勾勒出充满罪恶的残忍独裁。孩子们的心灵越是纯粹美好,战争和独裁者显得越是丑陋不堪。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才会把眼前的美好当做理所应当,这是最好的年代,愿珍惜当下。
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杀戮和令人难以直视的鲜血,在孩子的眼中被折射的是如此光陆怪离和有趣,但越是现实的残酷就越是让人心血尤滴。一道铁丝网,构成了两个世界,两颗童心,却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差异,穿上条纹睡衣的德国小孩和犹太小孩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最终也为这该死的战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bruno纯真的眼睛中,集中营是“农场”,囚服是“睡衣”,犹太人仅是辛苦劳作的“农民”。他永远不会知道医生为什么改行削土豆,修表匠为什么现在只能修鞋。他永远不会知道,穿上条纹睡衣,人便失去了一切的社会属性,无论你曾今是医生,修表师傅,哪怕你只是一个期待探险的纯真孩子,在穿上条纹睡衣后你的名字就仅仅是一串冰冷数字,你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bruno和schmuel紧握的小手的镜头,简直重创灵魂,这段丑陋的历史,人性中最极端的恶,无法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