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又一年电影

 
电影译名: 一年未缘(港) / 来年 / 另一年
影片导演: 迈克·李
豆瓣评分: 8.00
影片地区: 英国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2010
影片时长: 129
更新时间: 2020-09-22 11:44
浏览次数: 366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又一年电影演员名单
吉姆·布劳德本特 , 莱丝利·曼维尔 , 鲁斯·西恩 , 奥利弗·莫尔特曼 , 彼得·怀特 , 大卫·布拉德利 , 马丁·萨维奇 , 卡瑞娜·费尔南德斯 , 米歇尔·奥斯丁 , 菲尔·戴维斯
又一年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译  名 

迈克·李的天人之作,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死生况味,尽在其中。1.呈现平淡质朴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表演浑然天成,剧作滴水不漏,在极尽真实的对话与动作中,处处细节都值得回味咀嚼。2.四季段落分别用了四种摄影与调色风格(春之明净,夏之暖绿,秋之亮黄,冬之灰冷),各段主要情节进展也契合于四季的气格(憧憬新生活,得到与重聚,情感收获与折损,死亡与孤丧)。3.片中“猫和老鼠”理想夫妇的幸福生活,更多是为了反衬、引出与观视几位饱受离丧、失意与孤独之人的心路历程。例如,以幸福感自评为1、无力做出人生改变的奶奶起首,又收尾于餐桌上忧伤寂寥的玛丽(渐隐去周围幸福者的话语声);每段都有新人物,唯有玛丽贯穿始终。4.冬季段落占比高达35%,亦可见出迈克·李对衰老、死亡与痛苦的专注体察,许多人的人生,就是如此酸涩无奈。(9.0/10)

又一年剧照

正值同年侯麦逝世,这出作品起初的结构展开颇似致敬侯麦的味道,不用鲜明的镜头语言去向观众强调场面性,而是让观众自己从人物生活化的交流的点点滴滴中去发觉出意义。不过从中段秋季开始,迈克李自己的风格本色还是逐渐清晰起来。工程师一家用冷幽默的处事态度来看淡人生的故事主体表象逐渐褪去,实则是以他们一家为引子与观察者,聚焦于一个因行为弱点难以被主流理解体谅的可怜人,因始终放不下自己对人生的虚妄期待而越发陷入因卑微而挣扎,因挣扎而越显卑微的恶性循环。而且从迈克李的镜头对她的痛苦反应的抓住不放,而同时照见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生活温情美满,找到了自己怡情自得方式的家庭,对亲人以外的人际圈依然只能报以冷漠的社会现实。这种冰冷社会的无力感似乎已让传统基督教所描绘的对需要帮助的他人应天下一家的无私博爱精神早已无影无踪

又一年剧照

一直挺担忧变老的 除了担心自己物质生活过得窘迫或者大不幸得老年痴呆之外最害怕自己上了年纪应付孤独的能力下降 那种一个人无法快乐的无助凄凉让我宁可早早的死掉也不愿意承受 但另一方面我又对自己的老年很有信心 因为我一直很独立很自娱自乐很喜欢一个人 而现在这个阶段的我如果能顺利度过 那老年生活必将也被我的今天安排妥当 如果这个阶段不顺利 那可能我将不打算拥有老年生活 玛丽躺在沙发上说打算去新地方生活重新开始 虽然这个孤独神经质的女人没能经营好暮年生活 但我还是很佩服她此时还有重新开始的想法 毕竟悲观如我 如果47岁生活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不想要活着了 希望 我47之前就拥有理想生活和满意的自己 也依然有这份执拗和悲观 不要在又一年之后 空洞的活着折磨自己 Ps 迈克李电影也偏话痨

又一年剧照

这部电影中的Mary让我想起远在杭州的姨妈。姨妈是个美女,50岁有余,我高中的时候说她长得像我们年轻男生的“大众情人”波多野结衣“,整得全家狂笑。但是姨妈终身未嫁,却又终身觊觎爱情。每次去杭州,急于给我找对象的也总是她。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她就是生活中的Mary,还好在她的生活中还有一个身体健康的母亲和她聊聊,以及伴之而来的痛并快乐的俄狄浦斯情结,否则“无限的寂寞”绝对会摧毁她的神经。这就是Mary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的折射,当然这样的折射早已飘扬过海,在我这个观众过度敏感的潜意识里从伦敦漂回了家。恐怕这就是迈克李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因为它不再是电影,借用罗杰艾伯特那句俗套的回忆录名称,它是Lifeitself。

又一年剧照

真要较真一下,我(只是我吗?)不无可能成为另一个Mary啊。本质上和她一样,拿一种滑稽的无畏当令牌,敷衍每一个质疑的念头。我对朋友说,我不认为她的可怜是意料之外的事,也体会不出她年轻时充沛的情感会有多么动人,我只有一个怀疑的想法,她是否从成年选择爱情的那一刻起就不了解自己。我不同情她渐老时不忍过目的表现,我同情她不愿意停一停她的聒噪去留给自己一些空间。为了杜绝我的不无可能,我不应该定向的认为成为Mary只是不了解自我导致,我至少必须拿出愤青的样子,因为我最近总是想起Mary。你看,Mary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带给世界各地的Mary就来时们焦虑。

又一年剧照

#MUBI,好久没看到如此精彩的台词和表演,犹如上了一场人生课,让人省察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老去或死亡,减少痛苦和孤单,好像这是唯一成问题的问题。想起两顿饭局,其中一位女士,牛津毕业,金融行业高管,爱好是赛车,到处飞看赛车比赛,自己也拥有包括法拉利的几辆车,两次吃饭时都提到她的前男友,说的内容不少,有些细节,有些重复,有些怀念,我以为是近期才分,后来了解到其实分手有近二十年了。如果这是我的朋友,我想我会选择介入,尝试沟通,让她走出回忆;但西方人的朋友关系中认为,介入这种私密情感是很无礼的,只能在餐桌对面隐藏惋惜之情。。。

又一年剧照

单纯老年电影版《奥丽芙基特里奇》。故事走向说实话没想到。原先以为是群戏或者至少是以Tom和Jerry夫妇为中心,没想到最后落脚点是Mary。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从没进入过Mary在Tom和Jerry家以外的生活。所以在我们同情Mary的同时却又感觉我们可以离这个角色更近。语言和人物塑造都很好。题外话,不用说等到老年了,就我现在快30的年龄都觉得单身和非单身人群已经是完全两个世界了。作为单身人士,确实很不好意思打扰非单身人士的生活。非单身人士又从根本上不需要单身人士的陪伴,所以大家只好慢慢疏远……

四星半。与其他讲述孤独的片子很不一样,这个片子是以一个温馨的一家四口来反衬周围几个人的孤独。这一家越温馨,越能体现出那几个人的孤独感。秋天和冬天的三场聚餐戏拍得不错,玛丽尤其演得好,大概可以提炼出主题:真正的幸福是平静如水而无需张扬的。最后餐桌吃饭那个移镜头很不错。另外想说一点,跟《一一》及《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是枝监督等亚洲同类片子比,欧洲这一类片确实差点,他们发力点往往靠密集的对话说出来,而不是日常化的戏剧动作展现出来,这是唯一的遗憾(也可能是欧亚思维差异所致),剩下的都挺好的。

剧本牛逼,两笔就写出一个人,还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和幽默!不容女权来抨击,不容青春做借口。人的弱点在于交谈焦虑的迫切,夫妻结合的关键意义可能在于某项活动结束以后马上分享意见的优势。当其他人对交谈和孤独充满焦虑的时候,夫妻的焦点则简单得多。他们并非不会孤独,但只要面对彼此和孩子就好。而飘荡的个体会靠近稳定的群体,最终意识到他们并非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单身的人恋爱了是会咨询已经在一起很久的couple还是同样单身的浪子呢?至于工作,人总是会跟不上时代,一起变老则简单得多。

旁观者的挽歌。Mary逐渐从家庭中脱离先是对话上的,Mary春季讲话,家人还在肯定,到了夏季开始敷衍,秋季否定,而冬季已经完全插不上话了。在影像上则更直接,冬季,Mary先是被阻挡在家门外;继而跟Gerri一家在客厅会面,Mary因坐在沙发上,其他人都站着,肩部以上全被切掉,Gerri一家都在她之外;到了末尾的晚餐则更加残酷,即使摄影机绕着餐桌转了整整一圈,也都无时无刻小心翼翼不让她入画,摇开在家人之外,随后家人出画,对话也消失了,开始了Mary漫长的自处时刻,也是电影的终结。

當你不能夠、不再願意記起生命中有任何值得讓自己快樂的回憶,頑固認為只有a different life才可以改變現況,再看不透那些令自己失眠的困擾。我們都渴望過著Tom和Gerri的人生,事實上大部份都是Mary、Ken、Ronnie,甚至乎Carl。戒不掉的瘀癮,喝下一杯又一杯悶酒,偶爾在密友前崩潰大哭,滿心歡喜買來的車卻只演變成另一個負擔,對酒吧陌生人的幻想,向錯誤的對象表白,就連母親的喪禮也錯過。一年又一年過去,一年又一年對自己產生怨恨,一年又一年的無所作為。

出乎意料的二刷,看了几十分钟才发现之前看过,怀疑我八年前马的想看其实是看过点错了?不过这种致郁系片真的是常看常新。这部平淡的影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跟观众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动,片中所有人都既是旁观者又是被观察者,同时又在被观众观察着,观众可能在里面又看到自己或看到身边其他人。说着孤独和死亡这样如此痛苦的主题却表现得极其克制,一切都只是日常平淡的对白,但谈话间观众就可以瞥见他们的一生,这剧本真是牛了大逼了。看前提示:片是好片,但极度致郁,谨慎选择。

四季的色调变化非常漂亮,在周围从亲人到朋友到病人一片不幸的中老年人生的衬映下,汤姆和杰瑞的幸福家庭生活简直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不近人情的可憎感。我太能共情Mary这个角色了,她就是我所恐惧的未来,工作二十年依然单身不成熟没房没存款,卑微地想从朋友稳定完整的家庭里沾一点光,最后却还是那个没有提起过的局外人。完满的家庭结构作为普世价值所推崇的社会单元形态俯瞰这些流离破碎的loser,一年又一年掌控他们又排斥他们。莱斯利曼维尔演技太棒。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从高空看越南 真实的丹斯 野兽 卢丹的恶魔 BurningSun:揭露韩流明星聊天室里的秘密 上海之味 私家庄园揭秘 斯堪的纳维亚艺术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