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列夫·朗道:娜塔莎电影

 
电影译名: Дау. Наташа
影片导演: 叶卡特琳娜·奥特尔 /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豆瓣评分: 6.30
影片地区: 德国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0
影片时长: 145
更新时间: 2020-08-12 11:52
浏览次数: 136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列夫·朗道:娜塔莎电影演员名单
纳塔利娅·别列日纳娅 , Olga Shkabarnya , Vladimir Azhippo , Alexei Blinov , Anatoliy Sidko , 吕克·比热 , Alexandr Bozhik , Valery Andreev , Raisa Voloshchuk
列夫·朗道:娜塔莎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1950年代,娜塔莎在苏联一家秘密的研究所内经营食堂,这里汇集了研究所的员工、科学家和外国访客。 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干活,晚上和年轻同事奥利亚一起喝酒,倾诉对浪漫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幻想。 在一次聚会之夜,娜塔莎与来访的法国科学家卢克·比格变得亲密起来。 第二天,当克格勃的弗拉基米尔·阿奇波将军对她进行讯问时,她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杰出艺术成就奖于尔根·俞格斯

60/100。此片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维塔利娜·瓦雷拉》,感觉这两部电影都有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空虚感。但是这两部的无聊之处却正好在对立面上:《维》是在于文本太贫瘠了而只能用画面去凑的闷感,而这部的无聊之处则恰恰是一种歇斯底里与痛苦不堪而带给观众的厌倦感。有这么一个好的模板意图去重建那个时代的恐怖压抑与人们内心的空虚苦楚固然是好的,但是呈现出来的感觉却是一种隔着纱拼命抓挠都快有无法忍受的痛感了,可那最需要被照顾到的地方却是空空荡荡的失败感。这样的内容实在是食之无味,只有演员们近乎于完全不要形象的表演以及花了心思的艺术指导可以带来一丝生机。这个系列,我绝对不会看第二部了,太折磨人了。

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3.5可能和官方删减版有关,或者是因为它的位置在系列尾声,每场戏给人感觉都假得莫名其妙,充满窥探欲的手提摄影下,素人演员的表演集体失控(第一次看到素人个个脱落出“刘天池感”的...)。至于内容方面,简单的镜像对应、虚实嵌套,所有设计都直白摆在眼前,也没什么好解读的。当时前线记者们狂夸、亦或争论“伦理颇有问题”的后段审讯,竟然快得如同走过场般,一溜烟的套路就结束了?倒是审讯前足量的纵声酒色戏让人能瞥见出各种概念之外,DAU并非是还原、而是“再造”出另一个从不存在过的苏联时空的野心。单独看这部只能说挺无感的,但还是对这个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毕竟编年史作品还是要摆在整体中才能最终评价高低。

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第一,一部好电影应该以讲好主题故事为首要任务,拍摄方法的fancy无法掩盖故事单薄的“震撼力”。就好比学术研究要从好的研究问题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而不是为了方法去突出某个主题。第二,所有的演员据说都是志愿者且招募实验时让他们在模拟的前苏联场景下顺势扮演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伦理上看,酒瓶场景充满了性别结构下的暴力色彩,很难定义这些志愿者在实验场景中某些被压迫的行为是否是自愿,难道因为娜塔莎的扮演者本身就是性工作者,所以这些侮辱场景就可以合理地在志愿者之间发生吗?《巴黎最后的探戈》因为未通知女主的强暴戏份受尽批评和争议,那这部片子怎么就成了电影史的巨著?双标不要这么明显好么

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这次有进步,注意到了全片无自然光,也明白了双重人格的无自然光压抑感是苏联味。运镜也蛮有意思,安装的微型摄像机也会振动吗?倒序也算是亮点之一。最后还在讽刺政治算是意外之喜吧。边缘人在政治中更加边缘,边缘感、对老去的恐惧、感情的不顺都是娜塔莎的痛苦来源,从男人们的评头论足到被sex abuse,娜塔莎从来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以至于她希望在女二身上获得的尊重也没有得到回应。娜塔莎被逼供是不是也有类似于女二“她叫你喝酒,你也喝了”呢?娜塔莎对于审讯官产生的感情是否也类似于sub对于自恋的寻求呢?原来列夫朗道的拍摄手法是真的,8分左右,很震撼。

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马斯克打造飞船把人送到太空,和DAU打造一座旧城把人送回前苏联,一个兴致勃勃指向未来,一个野心勃勃坠入历史,似乎是同质的。光芒四射的当下的人进入未知的宇宙,同样是面对一种强大的集权力量(暂且称之为造物主)的潜在碾压,人的智慧与热情随时准备灰飞烟灭;同样,当人进入一种残酷的历史语境,面对意识形态集权的折磨和羞辱,肉体(甚至精神上)同样低落到尘埃里。在这样两种同质的行为上,我们应该审视或欣赏的是哪一部分呢?总之,光光谈论科技或是电影的语法本身,似乎仍然是原地打转的思考。

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镜头大多都在全、中、近这三个景别中切换,但又仿佛都是特写般地一次次强迫观众进行凝视。而这种强迫的凝视却是源自于强烈的摄影机在场感(跑焦,振动,犹豫的摇晃),但这种在场感反映出的却是作者的纠结。我们究竟应该是通过一部影片来了解那个时代是怎么样的以及个体如何抉择的?(如432)还是先阅读时代背景来辅助我们进行对片子的阅读以及理解?当观众与人物一同被摁在三个主要室内空间,强迫凝视角色且无法逃脱,同人物一起被蹂躏从而产生不适感,这可能是本片的弊与利。

如果表现残酷,电影通过表演可以更真实。电影可以重现现实里的拷问,这种片可以吗?审讯到这个程度观众已经受不了了,施虐方也无法更进一步,如果真的有酷刑,拍电影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就是加强版过家家,烧钱的成人版过家家。演员一直能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处处都是没有剧本的尴尬和演员暴露在镜头下的片场生活的无聊。跟什么制度无关,一切都是拍摄现场的肤浅和无序。据说是大寡头投资,这就是骗傻子钱挥霍玩呢。

你很难用文字或者语言去精确地形容"DAU",纪录片?剧情片?你甚至很难将它称之为电影。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的野心昭显无疑,这个有四百名核心人员,一万名临时演员,各种科学家,艺术家,甚至萨满参与其中,自从2009年启动的项目是一个绝佳的概念,它令你着迷,令你恐惧,它就像一个你不敢想象但却有从未逃出的噩梦,它更像是一场巨大的,进行中的行为艺术。但作为影响,它失去了成为电影的意义。

从电影本身来看,给予过高的期待导致很是失望。主题配不上这么宏大的规模和制作时间。最大的噱头是生活即是表演,我本以为可以挖掘出什么不可思议的生活真相,最后发现,啥也不是,平庸到我本不会写这条短评。最想说的是,在造物主(导演)规定好的秩序下生活,借此开启上帝视角,这是很矛盾的事情,你创造的世界和你只能有一个是造物主。如果你觉得我想象力匮乏,那随便好了,这种电影,很多导演都能拍出来。

像是被冯提尔和哈内克都附了体,上一部后劲如此强的电影已经记不清是哪部了。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废篇戏似乎并非毫无意义而成为了人物原始疯狂本性的展示台,而一个又一个病态的人则成为了这个疯狂社会的冰山一角,审判一场的长镜头是心理阴影级别的。以及,如此怪异扭曲近乎邪典,同时却又极具现实感的观影体验,私影史里还是首部。无比同意《环球银幕》中的评论: 殒没的国度仿佛借尸还魂。★★★★

(不讨论人权的部分,不讨论这个作品的成型还能不能被归类与电影艺术。)从电影作品的角度,唯一能批评的是“只有描写,没有主题”。这个实验性太惊人了,即使到了后段审讯段,手段残忍,情绪惊颤,但故事讲述角度还是毫无立场。那场高潮大戏,竟然真的完全是用内容来震撼人心的。可是没有主题,以及仅是DAU宇宙中的一个片段的问题,仍然让这个刻画真实的故事,显得没有内核和表达欲。

休:什么是真实?这种模拟有意义吗?无配乐,这种真实的模拟有种鲜明的误导,冗余的信息也太多了,介乎于表演的“纪录”。特别像喝多了的或者有意识的去夸张与放纵,摄像镜头的存在还是不容抹去的。至于表达的主题,只能说老调重弹,屡见不鲜。也没见形式上多么耳目一新。剧情太单薄,更多的是人物状态的体现,太枯燥了。从审讯开始,整个话术或者语言体系,更贴切时代,这部分拍的不错。

近期最牛逼的社会实验,集权苏联的大型修罗场,接近于道格玛95的观影体验,借助于酒精和精神压力,演员都给出了真实的表演。全片故事脉络简单但清晰,前三分之二就是展现体制内研究所食堂员工和科研人员的生活和科研片段,冗长但不枯燥,人物的状态都交代完善,DAU宇宙的世界观也揭开一角,后三分之一是黑白脸交替的审讯折磨,这不仅是苏联时期的回忆警示,也是对1984的恐惧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听见寂静 窈窕马戏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红男爵 裸露在狼群 斯大林格勒 云图 原罪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