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
总觉得本片是岩井俊二对《情书》的告别——最后一封信。和情书有太多的元素相呼应,1)手写信,2)通过写信回忆已经去世的主人公,3)多年后拜访高中并拍照,4)回忆青春萌动初恋,5)高中毕业册里的老家地址,6)导演御用女主角中山美穗和松隆子,后者剧中的发型和工作的图书馆不由不让人想起F树,而女主人公的前夫则有点神似F树的男朋友丰川悦司;7)和情书里酒井美纪相似的妹妹的泪眼特写,8)图书馆。除了一样,日剧里的少男少女再也无法复制25年前扮演高中时期F&M树的酒井美纪和柏元崇的美颜!而一想到酒井美纪中山美惠的F树,有可能活成主人公前夫的现任妻子,或者是成年的妹妹,不得不让人唏嘘岁月、命运和个人选择。本片不如情书的地方是,那封让人觉得一切都充满可能性的最后一封信,除了回忆就只剩了回忆,所以呢?
难得遇到这种原速看完不够还忍不住往回拖进度条的电影了。也许是逃脱讲座和纪录片的救赎,也许男神女神的气质加成,也许是这种浅尝但不止的叙事方式,也许是首尾呼应的结构两代人的并行不平行满足了强迫症最卑微的愿望。又也许只是背景音乐好听,深夜胃袋空虚。福山雅治真是一个神奇的人啊,分明演唱会上能high到不行的讲黄段子摆emoji,今年看到的两个深情到缄默的角色都让我心痛胃痛。也许艺术家在灵魂深处是相通的吧。松隆子也是真的绝妙。忍不住想要去眼神里找她的光,生气利落又温柔到不行,总是能追忆起过去的影子,但倒也不至于耽于回忆而忽略了面前流动的画面。以上说人话就是:为什么一个不完全三角形爱情片能整得比凶杀案还波折果然人心是最纠结的玩意儿。
其实原本只打算看一眼,了解一下跟《你好,之华》的关系,结果居然看完了... 我只能说,这个故事放在日本成立多了,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杰作,但是非常流畅,适合暑期休闲观看。不过惊人的是,中文版居然跟这部如此相似,小到一个酒吧的灯光都一模一样,可见当时陈可辛是完全按照岩井俊二的审美来拍的,虽然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勇气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重拍两次的故事,这可能就是成名的好处吧,拍一个《摆渡人》都能找到梁朝伟。松隆子和福山雅治演这两个角色就是适合,简直不用演,尤其是中年发福的福山叔。渣男前夫在中文版是胡歌演的,应该说是有印象点的一幕,日版是丰川悦司演的,自然也不在话下。
现在想起来,所有关于写信这件事的浪漫与深情,被日式影像填满了记忆,从最早的《情书》到近两年的京紫,中间还有来自坂元裕二时不时的剧作敲打,等待的焦灼,收信时的喜悦以及回信时的字斟句酌,是如今这个一切过于快捷便利的时代不可再现的情感体验。在《你好,之华》里感觉到的一切违和都消失了,毕竟这是一个比起中国,更适合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就像新海诚的主角永远是少年少女,最真实的岩井俊二大概也停留在了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几年,他们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青春时代的一幕幕风景,我们流连留恋于年轻这件事,因为那时还以为“未来有无限的梦想和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而不凡地活出自我。”
《你好,之华》日本版。岩井俊二真是有兴致,同样的故事几乎未做大的改编,居然又拍了一个日本版。创作力旺盛的导演可能不会干这种事情。先总结一下,如果你看过《你好,之华》,而且并不太喜欢,那么完全不用看这部。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真的更适合日本。当然了,冲着松隆子、福山雅治或者广濑铃看一下也可以。广濑铃和森七菜玩烟花那一幕完完全全就是《海街日记》。有个疑问,《你好,之华》先于《最后一封信》上映,两部电影剧情几乎一样,演员表现也没有差很多。按理说先上映的评分应该高于后者,但这两部电影恰恰相反,是因为剧情的水土不服吗?
关于一本两拍,其实有很多话要讲。当时就在电影院和朋友一起看了《你好,之华》,知道是岩井俊二的作品,我以为是中国版的《情书》,没想到是一本两拍。当时在电影院看《你好,之华》的时候就觉得不太好,故事其实是带有浓烈的日本爱情故事色彩的,在中国想要表现出这种日本文艺的爱情片其实比较难。今天看了日本版的《最后一封信》,无论是拍摄风格还是音乐的搭配,抑或是对于初恋情感小心翼翼的描述,都表现得当,比中国版的《你好,之华》好了不少。最后,在互联网即时通讯如此发达的年代,仍然使用书信交流、沟通,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浪漫。
「人生从校园离开后便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或好或坏,亦或生或死」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剧本,谁的青春没有遗憾呢?特别是丝丝说的那句“你要是能早一点出现就好了”。对于青春时所爱的人,最容易产生的遗憾便是毕业后失去了联系,让自己曾经最爱的女人嫁给了一个不配拥有她的人,而自己却只是一直不知情的回忆与在远方对于一切都无从知晓。丝丝的演技绝了,太适合这个角色了。虽然国版我本身就挺喜欢的,但是这个这个本身就极其日式的故事果然还是发生在日本最合适,特别是场景和演员,中国的演员们即便再优秀也演不出日本演员那种淡淡的味道。
回忆了一下,第一次无意识触碰到岩井俊二是光良《童话》MV里女主看《情书》中女藤井树的经典段落“你好吗”第一次知道岩井俊二则好像是郭敬明的哪本小说提到的《燕尾蝶》后来都看了,一黑一白,就那样镶嵌在青春期懵懂向前的履带上……包括《烟花》《捆绑》《花与爱丽丝》《梦旅人》《四月》《莉莉周》……每一部都有一个画面牢固地钉在那里,不期地反刍。如果非要辨别情书和信的区别,我想大概是:信像一只奔向余晖的小狗,夕阳有多久,它就跑多远。情书像一只海鸟飞向灯塔,无论波浪滔天还是静谧如镜,只要有光,就能前往。
看过了葬礼到去参加同学会,心里想这不是和《你好,知华》同个剧情吗?连毕业时的发言都一模一样!翻了下豆瓣,果然是自翻拍,两部电影距离如此近,又是同一导演拍的估摸着导演是想试验不同环境对同一个故事的承载会发生什么,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观感。对我来说,日版相比中版显得更真实。一是原作剧本就是日本的,中版里同学会后递名片的设置就差举着扩张器说我们这是拍戏了。二是松隆子和周迅对妹妹的表现差异还是挺明显的,松隆子呆萌的表现更符合原作的设定,周迅给人的感觉是灵动,聪慧,让她饰演中二的妹妹感觉违和。
一个人妻时隔多年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偶遇初恋情人的故事,要是换成其他导演来拍说不定会有怎样的狗血和现实剧情,也就岩井俊二能拍得这样清新自然,一点都不让人讨厌反感。剧情的串联有点像导演之前的《情书》,都是靠书信连接起来的。无论男女,年轻时的白月光都不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魅力不再,只是可惜姐姐这么优秀的一个女生怎么找了这么个人,这也太不科学了。两个小女孩就像夏天的瀑布,清新美好,让人看了心生愉快。电影其实值3.5星的,稍微有点长,精简一下应该更好。庵野秀明本色出演在里面演了一个漫画家。
原来岩井的本意是一遍遍擦拭属于旧日的血污,这显然是中版的温厚纯良无法述及的。电影取景于导演的出生地宫城县仙台市,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由阳光、雨水、蝉鸣、绿荫、庭院共同组成的故乡的哀愁。葬礼后的航拍如同对人世最后的回望,进家门前须撒盐将脏东西隔绝在外,抹去泪痕继续嬉闹。如果说中版是以演员的浸入为核心的缅怀,日版反而是以环境的抽离作为血骨,情绪的停驻与震荡永远伴随着生活的前行,将过去的埋在过去,忘却是最好的纪念。看过松隆子的憨傻,才明白迅哥的表演中差得那么一点究竟是什么。
同一个故事要拍了两个版本,《你好,之华》也很好,只不过手写信件这种事件在中国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所以还是日版故事应该更自然一些。福山雅治回头举起相机给两姐妹拍照那个镜头感动哭了,特有的日式滤镜,两个青春少女打着伞站在漫出绿树小路的尽头,画面可真是太美好了…岩井俊二可真是执着于那个手写信件的年代啊,从99年的《情书》到今天的《最后一封信》,本都是一些普通故事,可却喜欢从那些普通的信件慢慢给你讲述出那些素朴爱情小事。
把冬日阴郁的大连乡下换成青翠明丽的仙台夏日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与《你好,之华》一比就显得本片糖水感倍增,齁得人看不下去。没有想到回归日本之后竟然还变差了。这个剧本中最重要的,对于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的叹息悲伤惆怅被摆拍感强烈的摄影和表演冲刷得一干二净,让人以为在看无脑偶像剧。之华在同学会流泪的一幕是周迅的表演最动人的瞬间之一,竟然松隆子没有演出来!全程就是,啊,你们这点无病呻吟有什么必要拍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