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6/10。孩童式的欢快想象力、个人史和书写的转换是最现代化的改编,童年大卫的画笔下船屋涂满瑰丽的色彩,突然继父的一只巨手从天而降将它破坏,镜头一转,夸张的仰拍中继父将画拾起,批评一番再随意丢掉,象征继父的粗暴,而在大卫书写揭发骗取财产的希普一幕中添加了不在场的心上人朵拉,朵拉的突兀出现代表她的阶级身份不适合出现在大卫的世界,于是影片毫无过渡地让大卫迎娶了更适合他的女人。导演注重于狄更斯小说中神经质的人物,例如米考伯糟糕的手风琴演奏,狄克时刻进行着查理一世被砍头的荒唐幻想,大卫鼓励他将查理一世绘制在风筝上,但风筝总没地方放,贝西姨婆暴躁又善良,打个响子就能叫醒走神的狄克;影片节奏如过山车般表达玩笑和残酷现实间转换的狄更斯风格,但无节制的廉价幽默、维多利亚时代下多族裔演员的出戏感,显得并不高明。
跨族裔的选角很有新意但也很让人出戏,夸张的表演虽有戏剧效果但过于刻意爆笑点反而觉得过犹不及。虽然看原著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对其中的一些描写和情节还是记忆深刻且对该书算是爱不释手,电影的改编还是有一些大出入的,科波菲尔离开伦敦徒步去找姑妈虽然是青少年时期,但选角没变,仍由饰演其成人角色的演员去演;科波菲尔由姑妈资助继续上学的学校校长一家在书中也有很大部分的描写,这部分也完全省略了;米考伯一家在书中虽然也是可怜又可恨的举债人角色,但好像也没电影中描绘的那么让人不齿;犹记得小说里科波菲尔和朵拉坠入爱河时那些天真浪漫的描写,后二人结婚组成家庭,科波菲尔逐渐认识到两人的大不同,到最后朵拉病亡,科波菲尔认识到自己对艾格尼斯的爱,二人重新走到一起,这很重要的情节发展在电影中完全被简略了。em,还是书好看
看之前看到了不少差评所以没敢太期待,但事实上虽然偶尔会无聊也并没觉得那么糟糕,叙述手法还是让我眼前一亮的,让没看过原著愧对专业的菜狗子我也了解一下,间歇性冷幽默非常可!老李实在是太可爱了!(有可爱到让我在床上笑得打滚那么可爱嗯)看起来有点糊涂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心里跟个小孩似的,整天抱着宝贝风筝不撒手,得知自己要starve了蹭蹭蹭往口袋里揣小点心然后又郑重其事地拿给姑妈,巷子里找放风筝的地方还不忘顺手捞个橘子又超大方递给皮卡叔分一分(这里秒回四十啊村头搭伙老哥俩既视感怎么肥四),揭露heep的时候冲上前去打架被姑妈瞬间制服(他俩cp感好好)!买手风琴变顺手牵羊大喊criminal是我今晚的快乐源泉!我仿佛又看到他站在舞台表演sketch甚至还有那么点想哭。很喜欢男主介绍人物那段,也为朵拉难过。
#21/LFF, 离开了前作《斯大林之死》的极端疯狂的时代为背景,这次的西区舞台剧(夸张表演,戏剧式转场,colour blind casting)+狄更斯+漫威(豪华卡司,段子式无厘头搞笑)配方显得有些混杂和用力过猛,能有个几次(嗤)笑点,算最好笑的是近片尾“what is she doing here?”台词,其实这句话可以向片中所有演员问,他们很努力地在演莫名其妙的角色。入场时碰到金棕狗奖的创办人,看完电影闲聊,他觉得whimsical but lovable, 最让他兴奋的是片中狗的出境。。。anyway,比戛纳的开幕片是好些,至少有诚意,努力了。为喜剧类型加一星(感觉拍好喜剧很难),查到导演的all time comedy hero是伍迪老头(相差这么大,拍好喜剧真是太难了)
八十万字的体量对于两个小时而言确实过多了,所以突出原著里性格最模糊的主角而平板化那些更丰满的配角是很显见也很聪明的选择。但哪怕和文字的质感那么不同,到最后情绪还是被这些熟悉的形象煽得很饱胀,看到朵拉转身离去那里和看书时一样忍不住掉眼泪……她是和克拉拉一样天真柔软而甜蜜的角色,然而后者与科波菲尔在鸦巢那段恬静时光在几分钟内被带过,至于前者则甚至没有提及那场难产和死亡(删那么多我好意难平??不过角色形象还原得都很贴切,除了Steerforth气质实在勉强外,皮卡的米考伯Tilda的贝特西休老李的迪克小本的希普,真要夸可能夸不过来(尤其尤其是后两位!) 以及迪克的房间和船房的布景也意外地好,暂停下来仔细看时反省起自己先前贫弱的想象力。总而言之,是个特别美好的夜晚(谢谢Cheryl的资源!!
卡司豪华,还有我喜欢的蒂尔达,可是少数族裔的演员真的让我很跳戏(着实有违原著,这也许就是导演精心设置的黑色幽默)!这部电影是非常有创新意识的改编,但是对原著党非常不友好。在这里,大卫·科波菲尔有了反抗性,自己在自己的自传里承担着主角的角色。所以他也可以跳出来对小时候的自己说,“you will get through it”。场景切换之手段非常鬼才,尤其是继父的大手和大海到草原的切换(我甚至感觉到了迎面而来的风)。非常喜欢热恋Dora那个地方,看谁都像她,天空上也是写着她名字的云彩……很真实,完美呈现了大卫是个“爱朵拉爱到发狂的奴隶”。还是一部很戏剧风的电影吧。电影结束后,我又走回了伦敦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内心竟生出一丝感激来。
70/100。此片带给我的感觉与《艾玛》有点类似,都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式作品,都在布景和造型上下足了功夫,但都在故事上不尽如人意。不同的是,《艾玛》的故事是因为无聊乏味而让人厌烦,而这部是因为过于充盈和爆满而让人受不了。过多的人物和线索层层交织,再加上庞大的台词和七上八下的情绪转折,让整部电影充斥对观众的不友好。另外不知道影片的选角是怎么考虑的,过于考虑各人种的想法虽然让演员的类型更丰富,却让这部世界级名著变得有些莫名其妙的奇怪。不过这些风格迥异的演员倒是撑住了这个一般的故事,尤其是蒂尔达·斯文顿的角色最为出色。
将一本庞大、丰富、意义十足和登场人物众多的原著压缩成两小时左右的电影,有许多仓促或者破碎的地方,感觉迷你剧会是更为适合的形式。但登场的一众配角,从Tilda到房叔再到(顶着奇妙头型的,简直了==)本喵,很有趣地在各自的部分为Dev Patel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种很简单的人性美故事与充满教育意味的成长冒险,连带着各路风格不同的景致,从第一秒起的娱乐效果诚不可欺;但这种安全区的尝试还不足以匹配David Copperfield故事真正拥有的面貌。
算是读后感式的改编吗?觉得有所触动的居然是不符合现代观念的多莉被划掉的时刻。对编导的意图非常困惑,所谓政治正确,刻意忽略肤色,把亚非人饱受英国佬欺凌的血泪时代幻化成各种族平等相处的世界是讽刺还是没有心的傲慢,淡化原著中一切苦难,改写正面角色的死亡,是别有深意还只是现代人的自大,是要抹杀自己的不喜欢,还是要表达这些不喜欢事物的存在,反正我是看不出来。小演员挺可爱,戴夫帕特尔气质太中年了,倒是第一次觉得本卫肖还行。
不明白评分为什么这么低 就凭又把一部让我读不进去的狄更斯拍成抓心的电影我就十分感激了 一众英伦名角给少数族裔当配角这种操作也就只有主角是戴夫的时候能让我服气 也多亏了配角大佬们的出色演绎 把每个小角色都立得多彩 剧本跨越无所谓 狄更斯那些人间喜剧的韵味都出来了不就完了 正对上的笑点几乎再次让我臣服于大英文化熏陶之下 只可惜堂而皇之召来一大批少数裔一统地来演这么一部传统英式价值观电影 本身就够悲惨世界般的讽刺了
我没有看过狄更斯的原著,但是电影里狄更斯的比喻句写得太好了,当然这是英语作家的特点,看了太多我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深受其害,爱用各种离奇的比喻,以前被语文老师说,像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这部电影好可爱,色调明朗,节奏轻快,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总在柳暗花明之处给人希望。全明星的cast和愉快的小品文文本让它成为一部适合不开心的时候打发哀愁的作品,看了你就会收获快乐。Tilda怎么这么可爱,她没有眉毛咋还这么好看嘤
7.2.对狄更斯传统英国文学名著的现代化解构。戴夫帕特尔的大卫科波菲尔绝对立得住,表演塑造上无可挑剔。蒂尔达斯文顿、休劳瑞、彼得卡帕尔迪一众英伦老戏骨各飚演技,人物都鲜明到了极点。本卫肖的腹黑男也很深入人心,角色代表性很强。无厘头搞笑风格跟原著的融合很不错,各种笑点让影片以一种轻松的基调呈现在观众面前。跨族裔选角说实话没必要,尤其是非裔女主角实在是拉分项。剧情上也很温吞水,戏剧冲突不够强烈。
3.5⭐启用很多的少数族裔去挑一部英国代表性小说改编电影的大梁,还挺新奇,融合的肤色让电影色彩特别亮丽。改动了一些人物的结局,大起大落走马灯一样诙谐的舞台剧表演方式,我还挺喜欢,挺快乐的(但我估计原著不是这个内涵)。这部电影让我发现:人都到英国了,一部狄更斯都没看过???有点惭愧(毕竟英国就这么多作家)。男主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太帅了吧!第一次觉得印度裔这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