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我本来就是要死的”,“你根本没有资格求死”。理想主义在统治阶级面前败了北并不意外,借嬴政之口道出,天道的本相就是胜利者的脸。《秦颂》不屑于《英雄》里宏大历史叙事下的天下观,于是将荆轲刺秦王拍出了一种闹剧感。天下一统于秦和嬴政死而地分,都不过是历史某种可能走向,其背后都是淋漓的鲜血,也是历史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正邪对立可以暂放一边,当解剖的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一个走向权力巅峰后心中只剩悲怆的人时,当某个崇高信仰成为他杀戮的理由时,复杂与纠结,是非与对错,都留在了嬴政独自走上祭天台的痛哭流涕中。高渐离:“史书上会记载,始皇帝登基的时候,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袭击了他。”嬴政:“你错了,史书由我来写。”司马迁:“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当年被禁不是没有理由的吧,在有心人看来真的是影射了很多东西。葛优的长相不太适合高渐离这个角色,老是出戏。再者,角色行为的转变差点火候,有点牵强。姜文演的秦王流氓中又带点霸气,是个很聪明的角色,很棒很棒。最后的哭泣和背影给了观众另一个视角的嬴政,赢了天下最后只剩自己一人。许晴太好看了吧,可又不单单只是花瓶,倒像是让秦王角色更饱满一点的工具人。有几段辩论好棒啊,都是能人。赵高演得也很棒,打雷闪电时的那一哆嗦,心虚。李斯很正气,敢于和秦王争,从侧面反映秦王绝不是昏君,反倒极为聪明大度。几个蒙太奇运用的太厉害了,佩服。7.6低了。
高渐离是嬴政最后没有征服的人心。他要民心成为他的影子,在文字和度量衡之外统一天下人的思想。故事和历史中始皇帝的愿望都没有达成。公主的角色,是在两位主角之间增加了一座桥梁。高渐离因为公主有了生的欲望,并且为了更多人的生,牺牲自己的欲;嬴政则相反,他爱他的女儿,却要用她去掣肘武将。这个角色直接构成了两位主角的对照。而秦王对高渐离的种种礼遇,是他念儿时旧情,是他对自己人性的最后挽留。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无数史学家和文艺创作者的研究对象。这部电影的成功或许就是是对始皇帝的复杂和矛盾予以解读。
片头片尾的场面背景,皆是奔腾不息的壮丽黄河,可谓最大的神来之笔。纵看这么多部虽然年代已经渐远,但都气势恢宏,导演各怀鬼胎的仿古秦皇大戏,这一台戏恐怕是最强调政治隐喻的了,哪怕牺牲了一些写实的气质,姜文和葛大爷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台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勾起眼光各异的观众的想象力,对于一场小儿皆知的历史定式进行重构,试图觅得这改天换地背后,一个共同体之中不变的宿命。之于本片的野心,相信大多观者都心知肚明,正所谓,“山必有缺”,也就无须影射了。
不论从高渐离还是秦王都经历了理想的破灭。高渐离从在燕的天下大统的认可到了抵达秦国后烙印上额头的毁灭打击。而秦王从对一统的期许到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成功。栎阳公主的养尊处优到后来的为爱殉情。所有人在时代的裹挟下反抗到毁灭。所有人都是一部悲剧,所有人都不是非黑即白,谁都可以把故事拿出来单独做主角,而又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的主角,只是一个鲜明的背景。总体而言隐喻和尺度都大,不由思考我国电影行业这些年都经历了些什么。
“我们不但要把囚字刻在失败者的额上,更要把字刻在天下人的心上。”只此一句,让人遍体生寒,始皇帝做到了,后世被重用为皇家为权利俯首称臣歌功颂德的儒家也继承了这血腥的衣钵,从此千百年来我们的统治者一脉相承,为堵众生之口、为囚天下之人无所不用其极,直到如今。我们的统治者和他治下的社会,需要的根本不是人才,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奴才。历史,终究要胜利者来写,因为失败者,根本看不到后世的太阳。天下,政治,不过如此。
有多少只蚂蚁就有多少声大王,你愿意叫我声大哥吗?大王。这部电影的历史是导演的壳。秦王想念幼时挚友从而导致给予刺客机会,让友人好友全死,送给一个囚字。秦王非常精明,想利用女儿维系自己和军队的统治,利用徐福来迷惑人心,利用音乐荼毒人心,想利用匈奴除掉将军。可实际上却送给了女儿与好友的自尽,女儿被分尸,继承人一直用作弊回答。最后用大哥的身份结束了兄弟的痛苦,可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两片连看。相比之下,感觉秦颂有点......出戏,主要是葛优和姜文这俩人在一起,好像没法很严肃。。。两个始皇帝,我也更信服李雪健老师的,选姜文应该是看中了其自身存在的霸气。然后架构的这个故事本身也有点跳脱,高渐离被硬生生拔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就算历史有无数可能性,这个也有点过于荒诞了。最后秦始皇的登基祭天好像奥林匹克运动会点火仪式????????
再次看过有一段时间了,虽然里面那种声嘶力竭的台词有点不喜欢,这部片还是扭转了以往记忆里烂片的印象了。当年上映的时候,就记得是葛优把瘫痪的许晴干正常会走了。这次看片算是体会到一点点秦嬴政的孤独高冷,大概张导也就想讲讲嬴政的心里寂寞吧。里面的荆轲刺秦完美演绎了当初历史的扯淡感。还有啥徐福徐贵兄弟方士的骗子嘴脸。总之,算不上好片大作,多少有点意思就是。
或许本片想把悲天悯人公知范的高渐离塑造为正面(从该片的英文名:皇帝的影子 可以看出真实主角是高渐离),但是我却从中看出嬴政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对人性和天道的理解也远不是高渐离之辈所能理解。建议豆瓣把每部影片的投资方列出,会从中看出点什么。影片拍摄的确实很精良,资金来自境外,周晓文和投资方于98年曾受邀到哈佛演讲,该片也备受境外大牌影评人的追捧。
当年禁片,芦苇的剧本一贯的扎实,完成度高,第五代比较没名的周晓文导的也不错,场面恢宏,内容私人,调度沉稳,但姜文和葛优的演出着实一般,尤其葛大爷在这部里面的演技堪称灾难级,反倒是许晴相对而言比较自然,完全和历史无关却处处书写历史的奇片,第五代里的另类,不端着不藏着,又戏谑又腐,如今看来颇为先锋。蓝光修复版无敌了,画质比妖猫传还要清晰。
颇具野心的故事,秦始皇与高渐离,他与他的影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就被绑在一起,可以看到嬴政残暴漠视人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背后的脆弱,没有可信之人。姜文与葛优,将两个角色之间的复杂情感拿捏的恰到好处。历史由胜利者抒写,权力可以使人失去自由,也可以遮蔽真相,会想到这部片在戏外所遭受的不公命运,这种不公一直都没有收敛反而更加让人窒息~
嬴政与高渐离一母奶大,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在这种冲突中人性之光人性之恶混杂交融。其实《蝙超》也有这种隐喻,但也存在第五代导演作品中某些问题,对象征隐喻的注重忽略了叙事的合理,但总而言之当时的电影确实是有味道,再看看题材相近的《英雄》,在细节特效上似乎是比以前更精致,但却缺少了曾经艺术的核心,也就是嬴政要求的“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