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里昂市長保羅感到很不安。在從政三十年後他發覺自己已沒有甚麼新思維,感到非常空虛。他的團隊決定聘請愛麗絲,一位才華橫溢的哲學家來為他解決這問題。愛麗絲與市長因而展開一連串的對話,這讓他們經常接觸,並且動搖了他們的信念。問題也逐漸出現:政治和反思是否能夠兼容?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尼古拉斯·帕里泽 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阿娜伊斯·德穆斯蒂埃
200614 【B+】略显话唠的法式小调,怎么想却都觉得巧妙。在严密的官僚体系内部以内视角/人物为立足点观测政府机构的运转机制,而人物的设置或与立场的错位相互关联,政治与哲学的摩擦提出了机构内外诸多的问题与疑点所形成一个最为核心的事件之成因,官僚体系的机械性转而因此在人物的言语中被重塑为精准闭合而颇具魅力的情境,反之亦让官僚体系作为支撑整体的架构而持续运转。“问题”高效的频频出现影响情境松散或贴合的时刻(人物台词交互的密度及状态的转变),人物的内在肌理在机构之外的生活化私人面中被呈现,同样受到事件的波及,却在另一方面做到自主的能动(情境生命力的侧写):思绪轻盈的流动且并不受制于官僚体系/架构的局限。///最后还是不得不说一下,摄影机对面部的抓取实在太过可爱,总会有一种天然呆的感觉浮现而出。
以为是小清新的喜剧,插科打诨,开一些无关痛痒的玩笑,没想到却击中了政治的核心。政治是什么,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丽丝喜欢那个开旧印刷厂的男人,他抗议政府对书籍的轻视,不该用经济的发展来衡量一切的;市长对环保主义的朋友的冲撞并没有恼怒,他也明白,也许是疯狂使她看透真相,也许是真相使她发疯;所有的思考都在那个未公开的演讲稿中,最优秀的学校不该是培养银行家的,泡沫经济总会破灭,最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工程师、科学家、学者,应该要拥有对文学的热爱。每次见市长爱丽丝都会给他带一本书,卢梭、略萨、梅尔维尔,持有什么样的思想不需要废话太多,无数的真理都在书本中记录过了。旧世界是肥料,我们仅仅是依附于其上的苔藓吗,当然不,所以我们一定不可以遗落旧世界的人们苦苦探寻过的真理。我们需要民主公正,而不是争名夺利。
单纯来欣赏新晋凯撒影后演技的 只能说烧女图即使有双女主分票 也输得不冤 什么叫好的演技?能让观众带入情境把人物立住的就是好演技 在这部侯麦式政治小品中 人物的存在为政治理念输出服务 Alice没有什么个人性格 也不需要多少情感的爆发 Anais能驾驭体量大、专业术语多的台词 做到不出戏就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 专业表演奖评选不一定要观众肉眼可见地“演得好” 保证人物契合度更重要 这是Adele在14年凭借「初恋战士」击败比诺什等一众前辈斩获凯撒影后的原因 也是「每分钟120击」「昨日之花」等角色合理的依据 然而这些优点在「烧女图」中变成了劣势 现代感的肢体和虎虎的小动作反而出卖了她 更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位穿着古典服装的现代女性 和充沛的情感表达功过相抵 胜算的确不大——呆呆的小粉丝平心而论
又是一部法式话痨辩论,以政治为中心的生活思考,感谢听障字幕,不然这程飙语速的纯对话绝对睡死,有原声配法字非常舒适了。基本没有剧情可言,因为市长的“佛系”官场斗争也没起来,纯粹是哲学解释政治的角度比较新颖。两个人仍旧“年轻”的人互为导师,工作就是后退一步来找寻继续的动力,既然茫然,就享受它带来的无限可能吧。我没有朋友,我不爱他们,但我可以爱人人,谦逊就是最大的野心,左和右的分隔法国人的生活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好像并不能阻止他们相亲相爱或者说乱搞。右派知识分子对左翼政客总是莫名的高高在上,右派无限悲观,没有环保人类马上玩完,左派则抨击金融业盲目追逐名利,背弃国家,并且民主与环保不能共存?还谈到了教育、历史,纸质书的现状,依赖笔记的惰性与自身记忆,抵抗纳粹时各方的团结...
另辟蹊径的政治题材电影,带有浓厚的法国知识分子气息,在格调与气质上有所致敬侯麦的《大树、市长和文化馆》。老市长和年轻的女智囊助手,在城市治理和市政厅组织等政治生活间隙,密集地探讨政治哲学,交换着代表左派政客实务主义和右派知识分子批判主义的视角与想法,互相给予对方立场上的认知和启迪,这份跨越年龄和代际的惺惺相惜又延伸到各自的生活中,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情动,最后,市长提前结束了政治生涯,女知识分子也做了母亲,他们都在拥有新的可能性。影片集中展现了法国城市政府的运作,提出了大量政治、哲学等智识辩题,不过最终指向的还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人生况味的思考。台词密度大,政经哲术语繁多,情节琐碎松散,一部典型的侯麦式电影,严肃而认真,因此观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松愉悦,比较考验观众。
+.借用困惑之境作为故事起因,走的路线完全是批判法国民主的路线,到底是民主让这个社会进步还是陷入更加失调的境地?有太多金句式的台词,他们的存在是如此轻盈且自然,却又有些设计与玩味。即便摆放在那里,其展示作用就足以产生思维辩证。但以这样方式,以大众都认知的娱乐方式,这样直白说教般的表述,颇有扇各位巴掌的啪啪爽感。爱丽丝和市长,两个人物塑造为两个核心,通过与他们发生关系作为剧作推动,又有自白袒露人物的事件相随,摄影机在捕捉同时无形变成进入人物的通道,在段与段落话语中渐渐让人物变得丰满起来。就如影片里多处桥让人兴奋,在冷却和后续故事推进后才发现其他的阻碍我们并没有融入进来,这点倒是让影片完成非常好的闭环结构,让我称奇。
#72nd Cannes# 双周大奖。7分片。影片主题属于政治题材中相当少见的探讨政治运行机制和政府组织方式的影片,在对市长办公室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停地探讨哲学,并且也触及到如何在左派和右派中求同存异。导演自己坦承受到了法国古典文学,以及侯麦,尤其是《大树,市长和文化馆》的影响。虽说看上去是个典型中国宫斗戏的设定,但是重点完全不在这里!重点全放在“思考与行动”“政治事务”“如何与知识分子相处”等等议题上,也是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实在台词太多,又有着极强的背景知识要求,短时间也不太容易看懂。
在Harvey Weinstein判23年刑(以及Trump仍然执政)的这一天,看Alice and the mayor前半段的时候,我觉得整个影院都弥漫一种敏感性。似乎都在等待着权利不对等的性侵剧情发生。后半段看明白了这就是个法国中产左翼社会知识分子的父权架构下的满足政治理想意义的非两性玛丽苏小爽片。这下花木兰为了政治正确把男主分裂成两个倒是显得可以理解了。倒是一个笑话可能会记得很久,大概意思说不知道她疯了所以能够看见“truth”,还是说看见“truth”让她疯了。
60/100。切入点其实选取的不错,以一个独特的角度逐渐描摹出法国市政厅内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进而延续到对于人生的些许思考。但是影片内容实在过于空洞无味,大段大段的政治和哲学内容让人昏昏欲睡,这些陌生的概念也没有很好地支撑起影片后半段关于人性思索的深层内容。至于表演上也只能说是麻麻的,这个凯撒影后真的可以算半个水后了,再加上导演双周单元最大奖,让人深刻感觉到这样的电影或许正中了法兰西人的下怀,而对于我们这些既不了解法国政治内幕也不想借此探讨人生的人来说实在是毫无意思。
不想法国人可以把这样的题材拍成电影。市长与幕僚,没完没了的对谈,关于哲学,关于人生,关于我们以为都已经厌弃的政治。很难去总结这个故事试图表达某一个单独的命题,更多地是窥视政治运行结构里人物的生存状态,最后的礼物「抄写员巴特比」不知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异化的反抗及对人性的回归,和此前的礼物(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思)也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后半段的几次反转,从放弃到野心勃勃,又从宏图大略到突然落空,处理得颇为反戏剧性,或可说是清淡又轻灵。论生活哲学,法国人是真的厉害。
节奏不错的情节剧。虽然有着这样那样设计痕迹极重的“理想主义”情怀,但本身基于这种情怀的表达也是令人动容的。算是对欧洲社会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一次浅尝辄止的阐述,虽然一切都被描绘的过于简单和情绪化(甚至在关键时刻需要用德彪西来硬凑),但难能可贵的是在没有大动干戈的前提下有效的抛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即欧洲左派势力的不断萎缩。视频会议和艺术家对生物联合共存(例如病毒)这两个设定实在是太应景。。。另外女主听瓦格纳时的口红可真美啊!
一个职业政治家因内心枯竭而求助于准哲学家的故事。这么个设定,可谓非常有趣、也非常法国了。但与其说这是个现代版的“哲人王”投影,不如说是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里的民主制度的深切失望,以至于觉得有必要在现实政治的框架之外去回溯政治真正的热情、理想和精神资源。因为“以前,选民总是要求更多的权利、更多的民主。而现在,我觉得他们怀疑的是民主本身。”
谦逊,引发了我对“乐观主义”的反思,人类的乐观主义和“进步”“实干”,一直被当成褒义词在用,但其实与“人定胜天”一样,暗含人类的野心、狂妄、傲慢和不知反思。。。谦逊,意味着人类必须要在“进步”的现代语境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与自然面前,谨慎而克制。多一点迷惘、思考、谦虚,少一点自以为是、直线思维,或许是每个迷信“进步”的现代人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