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作为新加坡的申奥片 能看得出导演对意识流电影的钻研与模仿 影片同时兼具洛迦诺偏好的艺术片风格 又学来了诺兰中早期电影对梦境、悬疑的类型片结合 但两方面都没有做到很好 在色彩上 导演尤其学习了王家卫的对比色调 网吧里的数场戏 就是男主落入的梦境 导演以红蓝绿三种色调营造了梦幻的效果 可谓全片最佳的优点 但将已经落伍时代太多的CS音效搬上荧幕 虽然在语音提示人物心理上有一定作用 却一下落入不俗不雅的尴尬处境 警察追凶是另一条剧情主线 也是“诺兰线” 由于中间大段的割裂 线索和人物连接不上 也落入了无法令人入戏的处境 两条线之间似有还无的关系并没有触动到“梦幻”的预期 人物也无法立住 台词也明显是“西式中文” 导演更多的还是落入抒发个人情绪的自我表达中 虽然部分镜头的拍摄很棒 但整体还是不大行 郭月的惊鸿一瞥是最大记忆点
直观而言叙事节奏不十分均勻 意象标记又较为拼贴。虽说是移民身份认同的旧题翻新,但不影响表达路向的品味。幻土也是换土。不同国家的土是不同的族群色块儿,护照的统一规制是匿名的象征,淡化原生族群的身份记忆,生成新的社群。王的寂寞和警官是相通的,两个人的连接更多是出自这种出入于人群內外的无所适从 无以认同的直觉。王在华人群体的薪资声讨中格格不入 又徘徊于孟加拉人短暂的狂欢中,是社会维度的敘事;警官则在体制与自然人之间游离,直觉于问题又匿于表达,渴望璀燦又向往自由。而网吧的姑娘则有着叛离与规训 自由又虔诚的性格气质,她看遍了人的形色,而他和他熟识每一个地块儿的国別、驯服于规制又逸乎其外,这种无依的相依让几人吻合。同一性的死亡是吞沒是新生,是人群的边际也是问题的中心。幻在于梦 在于这种无果情绪始终的溢出
還是能比較理解片中所傳達的情緒的。楊修華拍了一個「莊周夢蝶」。嘗試以影像這個方式去描述「虛幻」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正如片中Officer與王必成之間的關係。無可否認東南亞地區要拍出質感粗造、極為草根階級的影像氛圍還是很有先天優勢(......) 影片中所潛在的性慾流動、堆土填海以及思辯新加坡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這個點相當有趣。(但影片亦沒有一個明確答案)CSGO那段殘餘影像創造了一種極為實驗類型風格的東西。以犯罪類型作為背景,描述常見的異鄉人題材再上升到探索人物的精神狀態與哲學層面。剪接節奏極好。儘管故事的bug也有不少,氛圍還停留於十多年前,但還是瑕不掩瑜。
45/100。可能想借此反应出新加坡的那种缥缈虚无和不定之感,可是呈现方式实在让人不明觉厉,这种朦朦胧胧讲一个故事的感觉向来也不是我的菜。对标《撞死了一只羊》,这部电影想拉直现实和梦境之间那根若隐若现的线条,这个想法很好,可是剧情的描述上实在让人头大,处处透露出一种低劣的模仿气息,结尾的处理更是失败至极,好像还没说清楚就结束了,看起来韵味无穷,实际上让观众更晕。一开始以为影片想要借此吐槽新加坡劳工的不公等待遇,后来还是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填海只能填平现实中的海,却不能填平人心中的波澜,影片透露出的那种虚脱无力感很有意思,可是表达能力实在是太过自以为是,不建议观看。
《幻土》:第56届金马奖 最佳原著剧本-杨修华、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张伟勇,并提名最佳剪辑-许瑞峰、最佳音效-Damien GUILLAUME、Gilles BENARDEAU。& 第7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特别提及奖。本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由电影界和文化界的五位人士组成,除了主席为贾樟柯,评审团成员还包括法国导演艾曼纽·卡瑞(《胡须》《重返铁窗》)、美国导演西恩·贝克(《弗罗里达乐园》《橘色》)、意大利导演蒂扎·考维(《神秘宇宙》《闪耀的一天》)和意大利女演员伊莎贝拉·拉贡内瑟(《海紫》《我们的生活》)。
1、最近看霓虹看腻味了,貌似洛迦诺就喜欢此类风格。似乎只要制造出梦境和迷幻感,整个影片就相当于套上了安全套,风险锐减,可以不用考虑叙事逻辑和人物自洽的问题,再加上宽宏的母题,使得此片背景议题,高度骤升,相当于上了双保险;2、片中警察男主在家中突然脱下裤子,全裸在跑步机上跑步,“小鸟”自由自在地摇摆,对于我这种喜欢关注细节的强迫症患者来说,不亚于视觉强奸;3、孟加拉劳工阿吉对劳工男主那一段手指按摩,那暧昧基情真的要溢出荧幕了,你们不觉得么?「12.22 UCCA 南特三大洲回顾展」
牵牛在新加坡的工地受了工伤 干不了活。老板给了他开车的任务。运送工人,牵牛闲来无事在网吧结识了小网管小花。两人去海边发生了小故事,你要是游的过我我就让你痛快。结果也没痛快。倒是牵牛没事就跟印度小哥快活。又是跳舞又是喝酒。 阿吉突然就失踪了。去找去调查, 结果自己也失踪了。后面就是警察来找他的故事。导演有点故弄玄虚的意思,形式大于内容。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想由观者自己去体会吧。其实就是把这些元素都列出来,没有答案,你看到的你认为的就可能是真相,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层面的东西了。
这个导演似乎也有很强烈的迎合成分,太多戏尬味十足,台词也太差,能看的就是单人表演的时候,虽然警官到处游走不知道在干嘛。王这个人物身上确实有外劳的痛,但表演上居然分分钟逼人看到这份痛,始终一张我很痛哭的脸,一下让我回想起那些不知所云的学生作品里演员也是怎么痛怎么来演,太脱离现实了。郭月也很尬,估计还是导演的问题。整体上来说是个奇怪的侦探片,能看出后期改动了很多东西,砂石工地的空镜我回想起我那些做宣传片的项目。似乎一直在生死边缘游走,现实的问题向指向更高的哲学方面,却不知所云。
#林象词语放映2019南方影展# 运沙填海造陆,既是漂泊劳工内心无依的写照,又是带着不同身份的彼此寻找内心统一归属的影射。带有一些私人化投射又表现了社会议题,非常颁奖季的电影,寻人与失踪者的双重视角结合成同一梦境,似乎有几处二人几近重叠。但郭月戏份被剪掉不少,如她在映后所说本是三人戏份比重相当,剪掉后她便成为一种牵引者的存在。但个人不太喜欢她这个角色和表演方式。结尾孟加拉劳工和主角共舞的迷幻画面有种遥远的不真实感,却也直指内心,收尾得恰到好处。比预想中要好看一些。
孤独的人在梦境中像沙子一样相连,很快接触很快散落。这片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太精巧的电影节向华语片,像《白日焰火》以film noir为外壳,像《路边野餐》和《布米叔叔》一样将梦和现实混淆,又有蔡明亮式的镜头语言,甚至还有《巫山云雨》中暧昧的男女关系和三段式叙事(btw,真是很多年没见过了)。一方面这部片关注了外来劳工,可层层象征的用法和片中使用的镜头语言却又那么取悦文艺片乃至艺术电影观众,我们是否在消费和把玩这个阶层和题材呢?
觉得蛮好的,同样用了一些有迷幻色彩的东西,具体运用和 只有芸知道 比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整个关于文化融入的讨论很有趣,整体的氛围也很干净利落没有什么感觉有问题的地方,尤其喜欢最后王必成和警察的互文,他俩都作为唯一的华裔面孔和其他印度裔肤色的人跳舞,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资本家这种桥段真是...而且对我而言仅是这个background就值回票价了,感觉之前很少看到在这样环境里的故事,当然也许是我看片少。总之还蛮喜欢的。
毕赣的结构,阿彼察邦的时空,对一切的参照效果都是次级的,犹如他国运来填海的沙土,触手可得,却也遥远缥缈。黑色电影的消极欲求是建立在对萧条凋敝现实的信仰丧失与无力追赶之上,也是另一种“幻土”。流行视听元素的执行并未有生疏之感,想必也是目前的贾所力不从心却心向往之所在,本片对他的意义同理。从网吧到工地再到国界,是不同程度的身份窒息,打通一切的只有微弱的愿望和短暂的梦境,片尾没有转身的失踪者,只存在于警探的凝视。
能把悬疑探案故事嵌套在迷幻的梦境之中,而且还将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展现给大家,视听语言足够精致,文本内涵足够充实。而且这片子真的比毕赣那个对观众友好多了,投入感更强,理解切口也比较清晰。电影将警察和失踪的工人并置在同一个时空之下,但又以非时序的梦境段落将其交互对折,所谓填海造陆,象征的正是新加坡整个社会虚幻的一面。很喜欢电影里的配乐和剪辑,最后结尾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这都是很亮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