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讲述了一个导演拍电影的故事。
本片通过主角晨风电影找投资,讲述了中国电影行业5年来所谓的畸形的“电影盛世”,也即是晨风的电影之路。
该片为蝉鸣知了第一部电影长片作品。
不经意在某个影评人的动态看到推荐,看完了部分2星以下的短评,电影当然没有那么好,但视觉语言是美的,故事是完整的。虽然你看他一直在叨逼叨,为鸡毛蒜皮而奔波,不善于和投资人打交道,我自己就是金融从业者,拍的很真实,对标/下沉,这些讲法的确是某些投资人喜欢拽的文。影片呈现了导演和投资人之间的无法沟通无法理解,他好像困兽那样焦虑。短评里有很多人说导演装逼,还有人说这是另一个版本的《逐梦演艺圈》。我相信讲这些话的人应该没有去独立的完成过一个项目,去碰撞出一个成果。其实近年的华语电影我已经不看了,没什么好看的,几部大热不是炒作就是抄袭,为《我不是药神》叫好的估计都没看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导演拍了自己的故事,节奏有了,故事也是真的,能打动人。讲一句融资的题外话,Demo火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众筹,轻松些。
资本介入创作,或许是电影作者与影迷、学者等其他电影相关职业,在电影上唯一可以共情的时代矛盾。《擦》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在华语电影里是非常缺失的一部分。但信念归信念,艺术是艺术。它也像资本一样不能混淆。拿个体困境去标榜艺术困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对电影的消费。导演用言语,在电影史中纵横捭阖,拥有极高的电影认知。但所谓看过无数大师,却依旧拍不好电影,这就是作者和学者的区别。通片导演大谈电影理解,作者构思,可最终落实到影像上,却是观感极其乏味,缺乏基本视听知识的作品。成本是问题,但绝不会是其主要原因所在,就像导演在影片中所说,结果只该是比较粗糙。于是这样一种如同沉浸于梦中的偏执,就让现实中问题的压迫感被削弱。电影梦该坚持么,答案是肯定的。而作为作者,对自我个体的认知也同样重要。
电影观艺术观都很正,文字才能也有。影像视觉的能力也有,所以更希望把钱花在《十二里霞飞路》,太贵太难不可以就拍那些面馆那些活生生的路人那些生动的上海不同路上的声音那些声音组成的上海声音地图。片子其中一些细节,对这个行业稍有了解的话你自然就懂。男孩的困局其实是今天所有青年的困局。总之,我喜欢。后续:黑那个《道貌岸然》的导演的分几类,最多的一类是也做过电影梦,失败了或者无才能只能对其他人的坚持酸不溜丢乃至阴阳怪气的。会觉得别人自称电影之子可笑?但谁哪一个不是这么开始的?没有意气没有天真做什么艺术?无论命运让他是梵高还是Tommy Wiseau,你,你在意的是他在做你不敢做的,或者你没做成的。你恐惧的是那个“万一”。/青年人自动站在顺从规则那边教大家“技巧”和“钻营”,这是我没想到的。
晨风嘲讽商业工作者,观众嘲讽晨风,导演借片名嘲讽观众,然而晨风与导演本身带有某种自反性。作为电影之子,无数名导的堆砌看不到一点敬意(比如存在感最强的巴赞与筋疲力尽),为电影而活且能容忍美学本身的粗劣,段落式的配乐找到一点洪尚秀的感觉,梦境对老塔的模仿也难以让人融入。即使最后澄清因预算没有做到完全的自我表达,但你是电影之子啊,这他妈算什么借口,洪尚秀和蔡明亮拍片什么时候需要高成本了。 另外最致命的一点,这个片面向的受众群太狭窄了,首先过滤掉非迷影影迷(不然无数的艺术导演真就是鸡同鸭讲),然后再过滤到追求影像视听的影迷,只留下对内容和荒诞形式饶有兴趣的狂热影迷。这种封闭本身是反电影的,蔡明亮的受众也比你这广啊,最后说一句,还是有可能性的导演,好好拍别很抖机灵了。
我怀疑是导演故作矫情来拍这部片,一方面是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其实也揭露了当代电影文青沉迷自我的现状,但当以第三者角度去看的时候,就觉得只是导演个人的自恋表达。整部片的节奏把控很适度,加上那唯一的轻快的背景乐,用黑色幽默的态度和方式表现导演自己所谓的“惨状”,是非常有意思的。重点是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文本,一直在说,一直在卖弄自己阅片量和阅读量,以至于名人名言倍出(就当重温旧知识了)。全片的镜头语言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像混剪的风格,也缺乏一些场面调度,在各固定镜头里的固定位置和景别展现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还有所谓的上海网红店。结尾感觉好像借用《大话西游》里处理方式,就差一句“那人好像一条狗”了,但导演应该不是想传达这种意思。
“把电影还给电影”,这就是导演口中自认为的好电影?到底是满腹经纶还是满腹牢骚?整部片要讲的道理,大家都懂,根本不需要有人花两个小时唠唠叨叨的吐槽再来告诉我们一次。口口声声说自己得不到尊重,却认为别人个个都是傻逼。又何曾尊重过别人,甚至对自己的金主也出言侮辱。这导演错在把观众看得太低,把自己看得太高。作为导演,首先也是个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沟通,导演也需要用电影的语言去和人沟通,那不是简单的卖笑,而是让彼此舒服的沟通技巧。“我的电影不能火,没赞助,不是我的错,大环境就是这样,是观众太low,是这个低俗世界的错”,他就是这种人,与其在此感慨遇人不淑,生不逢时,连世界都欠他一个金棕榈奖,不如开始从自身找找原因吧。
其实带有后设性视野的电影有很多,关于制片过程「日以作夜」作者身份「八部半」创作焦虑「巴顿芬克」,传播介质「开罗紫玫瑰」但此片的视角却是对电影前制过程的二次建构与创作进程的自我解构,这二者于现实于文本都构成了巧妙的互文,但也正是因此反而造成了主体性的缺失,即使影片充斥着心理写实与互文性言说,但都只能算作对周遭现实的指涉集。创作者本身心绪暗示的复杂性,与叙事过程中主体的情绪演绎都被遮蔽了。所以我还是把它看作真实电影,即带有作者介入性的现实主义电影,只不过是他介入了自己。不能拿费里尼的标准要求一个青年导演,所以我依然给了五星,因为它确实击中我了,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是老装逼犯了。
西北某22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半年,从打算考这个专业、学这个专业、到大学拍短片,最终在毕业前通过毕业设计体验了一把电影工业化。去年毕业时不知道多少倒手后接了大学网课的项目,到现在也只拿到10分之一的钱。虽然现在电影行业距离我甚远,但《擦》里面好多台词还是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借贷拍片的经历都如此相似,疫情期间在家窝了两三个月,网贷公司催我还款,我却催不来网课尾款。朋友劝我说剪了长头发去面试销售吧,几经犹豫还是剪了。投简历跑面试大半个月了,现在还找不到工作,偶然在一个电影群里看到导演的微博截图,下载下来先后看了demo和长片,没想到最近郁愤的心情今晚因《擦》全消散了……
独白+空镜+对话=本片。视听语言上导演基本功并不好:对话戏的剪辑节奏感差、收音效果不好且影响影片连续性、电影感差,美术摄影等没到位、台词尴尬且恶心、演员演技差且耗无感觉…本片甚至都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作品。唯一让我看爽了的还是骂广电骂投资商的话,骂的更多点就好了,没听够。本片的空镜在导演自认为的联系中与导演结合,有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大多数完全就是走过场且打破本来就不好的节奏。导演在本片里以提出问题开始却没给解决方案,反而像是自己的闹骚。不过最后的字幕还是挺触动我的,哪个电影人没有这样一个自我意淫的电影梦呢。3星给片里的电影梦
坚持看完才来评价的,首先这片视与听层面实在是不及格,完全不是院线级别,前一阵的尘肺病甚至都比这个要好。片中几乎没有特写,真是做到了尽量和观众拉开距离,一些不知所云的空镜头也不太清楚是什么表意。毕赣用5D3,20多万的成本拍出了路边野餐,我至少希望低成本电影可以是那个样子的。其次的很多迷影梗都懂,所有人都知道昆汀迷影,但昆汀电影中的梗为影迷津津乐道,昆汀从来只是拍而不是说。我也不太相信影片里自洽的逻辑,这是取巧的一种办法。本来看到最后为了导演的坚持想给3星,但就像导演说的,把电影还给电影,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
观《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写一段文字来表达我微不足道的共鸣:擦眼皮底的昏天暗地擦默剧下的悄无声息擦道貌岸然人的皮衣擦灯红酒绿的美好故里擦盛世乱象的欢娱天地擦金钱至上的投资真理擦大众文化的强制调剂擦不明不白的暗地交易擦我一毛钱也不值的艺术垃圾擦我无奈伸张正义的孑然跫音这部艺术片绝不是廉价的美术无疑是高尚的美学真实易电影,电影也真实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商业片5分钟都难以下咽这部电影反复5遍都不够我想问用不堪的粗口来讲出心中的真话难道比这社会真正存在的肮脏还肮脏吗等你的《十二里霞飞路》等你的戛纳金棕榈奖
⒈号称电影之子的导演,筹备处女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着国内电影市场乱象,其中既有市场的问题,更有导演的自命不凡,想要用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还不愿意低三下四,这才是傻叉;⒉把电影归还电影,这是导演经常说的一句话,可电影本身就是商业行为,无论是商业还是文艺电影,都是如此,都需要观众买票花钱观看,既然是商业行为,就需要谈利润,这无可厚非,但导演非要谈艺术,谈伟大这就有些装逼了;⒊电影有点像是纪录片,还有大量的旁白,台词都是文艺愤青的话,虽有几处闪光,但整体都十分无聊枯燥,只是记住了不断的吃面!
5年时间荒废,痛骂怒怼各种傻逼投资方,说着电影和理想,说着别人的辞藻和电影以为那组成了自己,用这部电影的文风来说,这就是一部贴上各式标签的理想主义又矫揉造作的自卖自夸,若理解为反讽,还能接受。但5年时间,30万,普通人都能挣到的钱,无需跪资方无需让母亲落泪就能攒到的钱。如果有电影的梦想,就用自己的手去完成,如果暂时不能,那就忍耐住,因为你还没有实现它的能力。如果是纪录片,就糟糕了。就整体叙事来说,通篇是情绪释放,价值点可能在于将这些年市场风向变迁的简单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