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气候干燥的玻利维亚高地,一对年迈的、以放牧羊驼为生的克丘亚族夫妇一直在这里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旱灾让他们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这不仅威胁到他们自己,还威胁到整个村庄的存亡。夫妻俩的孙子闻讯从城市返回,想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进城生活,但这对早已习惯乡村生活的夫妻俩来说,又是一个严酷的挑战。两代、三人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社会与自然的变化,以及生命的意义。
第37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伊比利亚美洲电影(提名)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世界)(提名)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
既然自然已经足够充满言语的渴望,那干涸的河道荒野和古老的遗志尊严又何需情景人声的伴颂?视听表达完全可以更上一层,那些摄影精彩美丽的隽永瞬间被仅有的叙事性 (对话) 打破,观看过程中数次去幻想一个以纪录片方式切入呈现的精进版本,可惜只看到了努力创造困境的执拗,未能看到年迈之人的坚持,况且后者还是创作者想要达成的。就像代表永恒存在沉默不言的西萨,说是关键,何时说出更是关键,他设定了一个足够虚无的目标彼岸,却以无限实际不加思索的动作去践行它,或许与流落外界相比这更能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回归吧……可在这样一个带有现实色彩的家族叙事中,我们也没有任何批评那位映后观众在作者面前对情节产生提问质疑的理由,因为它的的确确呈现了太多徒增必要的说服,不怀疑其根本原因是捕摄视点和对精神观察的匮乏。——12'BJIFF
有网友评论:“气候变暖”议题老套实在是不值得再拍;不过是另一部低配版的《隐入尘烟》。这种评论中的狂妄令人出离愤怒。这种愤怒远远不是评论是否中肯:是否拥有第三世界国家出色导演如阿巴斯那样拍出异域的猎奇景观,毕竟坐在银幕前的主要观众群体被充足的和平所簇拥,我们需要现实主义的阿巴斯告诉我们真正的动荡与贫瘠之地是怎样的真实;是否如另一类美洲电影如秘鲁《伤心的奶水》那样让我们看到人物角色激烈的内心冲突,毕竟短视频时代对“数字原住民”的官能刺激的频率已是以秒为单位,观众无法再接受过度迂回、内敛、回味悠长的东西。而是因为这种说辞触及了道德底线,是一类没有资格发表评论的观众。如若发表评论同样有一种“政治正确”,我们恰恰到了不可扼止对“气候变暖”“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分化严重”等开展探讨的观念水位较高的年代。
12th北影节No.16。三星半。因为对遥远的大陆好奇买票来看,唯一一场还有映后活动,厅也没坐满。老父亲暴躁执拗地拒绝进城拒绝看病,除了对“土地”的依恋,更多是内心的焦虑,对丧失生存能力要向儿子“乞讨”的恐惧、失去了自我独立尊严的恐惧,对“我因何而成为我”的价值迷茫。留在这里,至少他还能每日放羊驼,纺线,种土豆,捡一块好看的石头送给老伴,依躺在她的腿上憨笑,和秃鹫对视,想象自己死后会在湖边穿越灵魂之线。认同映后导演说最终是老奶奶自己做了决定,因为进城她会一无所有。并不简单是现代文明城市化进程中“人地矛盾”,也呈现了“人与环境”的根本存在性问题,像纪录片更像寓言。最终老人将自己献祭给了天地,于是大雨降临。梳小花辫的羊驼太可爱了!!
《第十二届北影节》对于老一辈的农民来说,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也无法让他们放弃离开土地。不过,这类的片子看多了,一般男主都是比较执拗又不能与别人良好相处与沟通的形象,并最终都会在与现实,社会,环境的斗争中败下阵来。片中男主有严重的哮喘和肺病,从开头到接近结尾,一直贯穿着他艰难喘息和心肺的啰音。直到最后去世,镜头拍他安静的躺在床上,异常安静。老人由于自己的固执从而引发了儿子很早的出走。孙子再次归来,针对村里日亦艰难的生存环境水源的匮乏劝解搬到镇上的最终失败。结尾以老人去世,孙子回到镇上等待自己的儿子出生为结尾。头一次看玻利维亚的片子,拍的不错。
#9thSRIFF No.9 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去年所看的两部大陆影片——《隐入尘烟》和《尘默呼吸》,但除了表现第三世界景观化的农村和呼吸上的病症外,本片还着重强调一种权威性的拥有的权力,不管是拥有默认的爱、土地的认同,还是拥有拒绝儿子的傲慢、作为一家之大的威严,这一切都看似不容置喙。当孙子和更强烈的症候到来之际,其所坚持的其实远超父权制所要求的,反而是一种独属于第三世界人民的对“此在”的归属,这种“此在”正如海德格尔所定义的一样——不是指向其作为xx的存在,而是一种“期望”和“理解”生命、“把握”和“通达”人生所构成的存在本身。
北影节。还参加了最后访谈连线问了主创问题。早预料结局,依然感动哭。干涸高原、无人村庄、质朴老夫妻劳作一生,老头儿面对死亡的到来而不愿抗争求生。我哭的地方可能是亲情、爱情,可能是人如草芥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求得自己小小生存空间而不愿融入现代化的世界那种顽固的旧世界世代生存哲学不论如何评判,起码有许多人依然在践行。这部片让我想到这些,已经要感谢了。至于有些短评提到老头为了一家之主的虚荣拒绝去城市,我还是觉得描述成他自食其力不愿成为别人负担的自尊心比较好。而且他走了确实没有拖累老伴和家人。你又有什么好指责他的呢?
环境变化之下家庭及个人的处境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相信现实中也一定不在少数 虽身处城市 但在这样烈日炎炎的季节来看 完全能够感同身受 / 影片所带来感官上最震撼的大概是贯穿全片的老人缓而沉的呼吸声 虽有被压迫的不适感但非常写实 / 想起曾在讲座中听来的 国与国间所讨论拉扯的对于未来目标设定不同场景下的温度差 也许对身在城市的人来说变化甚微 但对某些人群以及他们的家园来说 却会是波及生命和一切的打击/ ”去城里然后呢 去乞讨去卖土豆么“ /三星半 // 2022北影 万达活动场
玻利维亚以“天空之镜”盐沼闻名,这也意味着在旱季这里是残酷的盐碱大地。玻利维亚也是美洲原住民最大的聚集地。清澈的天空,苍茫的高原,踱步的羊驼,艰苦的生存条件,坚守的原住民,让我想起西藏。虽然地处地球两端,原住民对土地的执念是共通的。片中穿插着的粗重呼吸声,混着艰苦和倔犟。这呼吸是爷爷的,也是全体原住民的,也是这片大地的。这部电影讲的内容就这么简单,但我在最后竟能理解了爷爷坚决不去医院要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固执,也就够了。
我猜很多人很吃这口,日益干涸的荒滩,不愿意离开的老人,坦然于死神的降临,包含了对家庭跟故土的爱,这样一种既贫困又丰富的孤寂人生。观者从电影能够赋予的印象中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是让人着迷与真实系风格的原因。但我觉得抛开这些附魅,人就是这样的固执守旧,不愿意离开,因为荒滩是他们所有的记忆跟生活构成。在城里的老人,没有任何自我的价值,彻彻底底沦为子女的附属品,丧失了所谓的活着的尊严。当然,过于解构也就失去了许多美感。
坚守土地的老头子们要守的可不是什么文化传统祖先遗产,而是父权制赋予他们的权力优势,因为他们已经被旧传统惯得又自私又虚荣,没意愿也没本事在任何其他生活方式中给自己挣得一分尊严。老头越早死,老太太越早解脱,可以和儿孙团圆过几天好日子,这是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早已被证实了的真相,老太太其实应该早就烦死这个暴戾的老头子了,哪来那些温情,玻利维亚小导演的这个矫情犯得有点儿过时了……也就为羊驼多给一颗星吧。
玻利维亚版《隐X尘X》。原来这个国家不止有锂矿还有羊驼,不只有天空之境还有荒芜贫瘠。高原风情搭配镜像游移简洁而壮美,令人动容的克制与含蓄造就不凡的情感沉积。看得出导演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无论豪迈放纵还是细节勾画均精准到位,相映生辉。爷爷的固执与坚守深沉而饱满,而结尾处奶奶与羊驼的远景亦更加令人动容。圣丹斯电影节果然宝藏不少,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情片,实至名归。
气候干燥的玻利维亚高地,一对年迈的、以放牧羊驼为生的克丘亚族夫妇一直在这里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旱灾让他们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这不仅威胁到他们自己,还威胁到整个村庄的存亡。夫妻俩的孙子闻讯从城市返回,想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进城生活,但这对早已习惯乡村生活的夫妻俩来说,又是一个严酷的挑战。两代、三人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社会与自然的变化,以及生命的意义。
整部影片就像高原上的风,自然地流动,裹挟着沙石迷了你的眼睛,让人不自觉落泪。爷爷走了,奶奶留下接替他放大羊驼的工作,雨季似乎就要到来了。虽然爷爷再也看不到了,但埋在这片土地下的他的遗体一定会知道的。摄影和镜头很喜欢,对于人物常给正脸特写,岁月沧桑尽显;家园的环境摄影也很不错,干裂的大地、荒凉的山脊,和破败的村庄、房子,构成了绝美的衰颓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