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高校女生慶敏死去,好友迎熙是最後一個陪在她身旁的人。事件發生後,警探、師長、同學、死者父母,所有人都圍繞在迎熙身旁,希望問出一點蛛絲馬跡。謎團始終無法釐清,累積在當事人周遭的壓力氛圍卻已經逐漸脫離掌控,真相揭曉前,接二連三的悲劇性衝擊將接連爆發!
韓國新銳導演金宜奭首部劇情長片,以灰暗沉重的電影調性,對比女高中生燦爛明亮的校園生活,實則潛藏崩壞危機。官僚粉飾太平、輿論盲目獵巫,作品銳利透視悲劇底下的複雜結構。深層黑暗的盡頭,擴散著密不透光的絕望。新人演員全汝彬演技出色、爆發力十足。
第39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金义石 第55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 最佳新人女演员(提名)全汝彬 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金宜奭
迎熙是无辜的,因为她理解敬敏想自杀的心但没有阻止,因为各种复杂的信息混合到一起,另一个女生的嫉妒和报复,同学的谩骂和针对侮辱,敬敏妈妈的步步紧逼,领导只想尽快处理事情,害怕影响自己的前途,周围人和自己的愧疚带来的沉重负罪感,最终让她选择自杀,但没有成功,后来事情真相的揭开,却挽回不了任何后果,对迎熙的伤害已经造成,她的身体和心灵受到的伤害永远无法弥补吧。任何人面对死亡或愤怒时,不关心原因,只拼命追问造成原因的人是谁,那个人是怎样的人。以至于造成原因的人被公开,遭遇无差别的人肉搜索、百般辱骂,甚至被公开个人信息。人们通过这样的行为发泄自己的压力,甚至感到微妙的喜悦。如果有罪,理应受到谴责并为此付出代价,但是,如果对错误信息不加以确认,只是一味的指责那个被集火的人,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看完了电影才知道为什么评论区褒赞很高的电影,它6.9的评分并不是很高。他用太多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去支撑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同情恋、校园暴力、官僚主义、和每个人内心都藏着的看热闹的心,高举正义感大旗去做非正义的事情。每一项都很真实,甚至真实得可怕。使这个原本就很沉重的电影,更增加了切身体会,但是因为元素过多,显得非常碎片化。庆敏的自杀虽然被定义为自杀,但这一场自杀,却杀了两个人。她对迎熙的表白诀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绑架,加速了迎熙的人生终结。所有在座的每个人,都难辞其咎,并不会因为死亡而脱责。被刺的气球,被切开的喉咙,视觉的冲击,先于了心灵的震撼,过度的真实有时候并不真实。新导演的用力过猛,在这里就能感受到。但无论怎么讲,都比《少年的你》来得深刻。想打7.5。
应该是2020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韩影,听了波米推荐看的。很意外的是,细节的把控(如换卫生巾的场面)和反父权的气质如此到位,居然是男性导演的作品。苦痛青春的质询对象:父亲的缺位、作为父权代理人的母亲的冷漠、学校与社会(其他学生家长)的沆瀣一气,规训之下同龄人的自保、甚至是自相残杀。同样是用鲜血,其他作品也许是杀与被杀,用爱情则是互相救赎互相成全的少年人感情,但这部是自我献祭,是在黑暗的隧洞里无言的亲吻,救赎不被容忍,更不可能实现,孤单的少女只能独自、分别完成过渡仪式。与此相对的成年人的虚伪,连刺向心脏的刀都疲软无力——这个世界不允许死亡,不接纳弱者,于是人群中喧哗无比,总需要下一个猎巫的对象。喝汽油自杀的那段极度震悚、心碎,也许是这十年最有力的一个场景。
确实太致郁了 迎熙喝农药自杀那段我的胃都搅在一起了 太难过太难受太揪心了 明明是三个人的故事 两个计划自杀的人 最后却只留下自己一个人成为了似乎千夫所指万众苛责的罪人 周围只有粉饰太平的教师校长 咄咄逼人的警察 纠缠不休的家长 指鹿为马的同学 更有一群冷眼旁观置身世外的群众 说到底 他们只关心自杀者的自杀该归咎于谁 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没人在乎自杀者生前真正的想法 没人认同理解自杀是他们万般挣扎和艰难之后的无奈选择 这个社会不缺乏自杀倾向者 缺少的是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人 所以怪罪一个恰恰是能理解他们 也同样有自杀想法的人为什么不阻止 让认同一件事情的人阻止做同样的事 不荒谬么?
波米推荐的都还不错啊,本以为只是比《少年的你》多了一层现实感,看完一对比,少年只是提出一个现象的存在(甚至还用爱情去包装它),这部不仅更写实,反思也是极其隐晦和暧昧的,没有正邪二元论,片头疑似的施暴者才是整部影片的受害主角。学校自始至终的“习以为常”姿态,女生间情感的反复变化,死者母亲的偏执失常。好像这部片里,自杀成为一种底牌,它不再是对自己造成伤害,而是为了对他人造成伤害。展现的东西根本不只对现象的反思,这电影太深刻了,真的对韩影刮目相看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失声的隧道,在夜深人静的耳机里,感受到了窒息。
全汝彬演得很好。电影很压抑。每个人都将自己置身世外,把庆敏自杀的因故怪罪到明明知道却没有出口阻止的迎熙身上。假惺惺的同学们扮演着“热心且正义感满满”的亲故,自私的母亲在女儿死后扮演着对女儿百般疼爱和思念的父母,一心不想摊上麻烦事的校长教师,咄咄逼人只想快点结案的警察等“旁观者们”,其实根本就不理解和全然不在意庆敏为什么要自杀。几年后又或者更短的时间后,这些“旁观者们”再提起这事必定也觉得不以为然,顶多觉得“啊,真可惜。”。因为他们作为“旁观者”,自认不需要对此事有任何负罪感,可事实上他们每一位都是罪人。
很沉重的一部片子,在没有男生的世界里,女生更容易把自己的弱点展露出来,比如欺凌、猜忌、同性恋等等,结果在连续有学生自杀自残后,整个班级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没有看到一个女孩脸上有阳光。如果把同样的事件搬到中国来,首先学校的麻烦就大了,死者家属纠缠的绝对不会是同学而会是学校。而校领导和班主任那样对待认为是导致静敏死亡的迎熙,同样也会有大麻烦。迎熙的扮演者演技确实在线,每一个细微处把握得恰到好处。只是评分这么低,有点意外。
导演用一种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极度写实、客观的凝重氛围,观感极丧。女生们和学校社会的关注脱节,女生们心理情绪甚至包括同性恋、多角恋问题未得缓释,自杀、校暴、嫁祸等越界行为屡禁不止,各种丑闻到来后只有官方的和稀泥回复……片子对病态的生态关系展示的比较深刻,只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故事脉络不清晰,很多前因后果交代不清,影响了理解,也就削弱了同理心;另一个问题是脸盲症严重,一小时后才能分辨出谁是谁。
死活一次才知道,第二天人们会问我为什么会死。可对于已经死掉的人,人们只会追究他人,而真正的原因却被高高挂起。母亲疯狂的怪罪的心,警察急切破案的心,同学冷漠看戏的心,老师虚伪做派的心,原来死亡在他们心里一文不值。厌烦了,看穿了这些虚情假意,于是用死亡作为报复,用死亡来了结这完全没有必要留恋的世界。电影把每一个人物的属性都刻画的非常鲜明,全汝彬让阴沉愤怒疑惑失望各种情绪从眼睛里蹦出来,演的太厉害了。
145/200别他妈在这提少年的你了 抄袭融梗的片子连提鞋都不配影片围绕少女死因勾连出各方对事件的态度 氛围造得不错 但叙事太过混乱拖沓了 想到哪出是哪出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群戏通过对话推动剧情发展 可当镜头转到主角一个人的时候她却是沉默的 是失声的我觉得影片的重点并不在于原因 在观看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的我们就像在试图去了解一个人一样 可即便我们竭尽全力想要了解那个人 我们依旧什么也不知道
说实话,没看出所以然。从断断续续的回忆来看,应该是死去的静敏主动招惹了英熙。静敏是霸陵小组成员之一,喜欢上了英熙,霸陵成员就不敢欺负她。另外一个喜欢英熙的女生敢怒不敢言,在那一晚指责了静敏。英熙一直说她想先死,是因为受不了霸陵。而静敏死后,所有的矛头就指向了活着的英熙。英熙选择喝汽油自杀,失败。静敏的父母、同学、徐老师却因此放过了她。究竟谁才是负罪少女,也许有双重含义。
挺丧的片子。人们大多时候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怎么可能叫醒装睡的人呢。“有一天这一切都能结束了,难道不觉得庆幸吗”。上学期因为一些事特压抑,叫上铺陪我出去吃饭逛街。吃饭的时候问她,你想过死吗?她说我觉得死太难了,我说和活着比死太简单了,活着才是最难的。当所有都结束了,那真的该值得庆幸。“因为特别理解她,所以无法劝说她不要自杀”。(md我说了堆什么呀)
三星半,韩国人拍的校园凌霸,更冰冷尖锐,更黑丧更残酷,更不留一丝温情。金宜奭导演的处女作,不管是出殡的肝肠欲断,少女们群嘲虐待的写实,还是喉咙上的血窟窿,母亲自戳心窝的愤恨,镜头相当生猛用力。情感如同海啸席卷汹涌,全然不见新手的青涩。命案发生,一群大人们唯求自保的官僚腔调,引发了骨牌效应。结局的阴暗,又犹如一把钝刀深深的插入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