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Pirkko Saisio
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
语言:俄语 / 阿拉伯语 / 车臣语
地区: 芬兰 / 丹麦 / 德国 / 瑞典
编剧:皮尔乔·汗卡萨罗
类型:纪录片 / 战争
上映时间:2004-10-08
别名:精神抑郁症 / Les 3 chambres de la mélancolie /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用户标签:纪录片,芬兰,战争,三个忧郁的房间,芬兰电影,2004,欧洲,Pirjo_Honkasalo
片长:106 分钟 / Argentina: 106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imdb编号:tt0424272
岁月无声,天地不仁,战地小孩见的只是一张苦脸。芬兰电影悍将韩嘉莎露深入连记者也禁足的车俄战场,瞄准了俄罗斯孤岛军校、车臣首府破房子、战地临时孤儿院,三地小孩背负战争的仇与恨,灵魂体都受伤了。军校十岁小诗人的理想其实不是杀敌,而是做普希金;曾遭俄兵在车臣强暴、十二岁的阿斯朗不认自己是俄罗斯人。时而凌厉的黑白影像,时而挽歌般的长镜头,在一片薄雾宠罩下,仿似人类探索看不见的未来,以为美丽却只找著丑恶。塔可夫斯基与安斯罗普洛斯的灵光乍现,威尼斯影展连夺三奖,全年最佳纪录片之一。
这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安静得出奇。全片以历史追溯的形式讲述。电视里反复播着2002年那场著名的绑架案,身捆几十斤炸药的黑寡妇半张着嘴,如一缕幽魂穿梭在三个房间里,是恐怖分子、是同族、是母亲?房间1,俄罗斯兵营里的孩子,他们有诗人的梦想,拥有天真。房间2,早被夷为平地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黑白胶片的画面,带人穿越回1995年的恐怖战役中,它比切尔诺贝利更黑暗。这里的女性没有丈夫,孩子将失去母亲。房间3,车臣西面的小国,朦胧的雾气,不知名的祭祀与仪式,似乎第二日这些眼中藏有恨意的孤儿便会充当人弹献身。幸而最后,温柔的女声不厌地唤醒两个孩子起床,“你在做梦”这是导演的呓语。远景镜头里,羊群在高加索山脚下的晨暮中迁徙,红日半挂在远空,这个被世界排斥的穆斯林民族,他们还在红海里跋涉,还未找到他们的应许之地
#SIFF2018#6.19和平????惭愧于历史知识的不足,没能更快进入影片的世界。到场才知道有见面会,导演所说,不可作假见证害人。第三段穆斯林仪式的不清不楚,不知是否与导演基督教的出发点有关。被用仇恨喂养的孩子,被夺走美梦的孩子,看似走向敌对其实殊途同归的孩子。严寒,荒芜,绵延。
战争与儿童,散文式的纪录片。对白很少,旁白也只是注释,大段压抑的背景音乐。大量长时间的面部特写和空镜头,近乎凝视的拍摄方式,颇有安折罗普洛斯的感觉——这些刻意的留白一点也不多余,这是留给观众们沉思的时间和空间。映后有个简短的见面会,导演谈到了十诫中的“不可做假证来反对你的邻居”。
【YVR-que】摄影和配乐极佳,风格氛围非常适合主题。跳过战争的起因和缘由,通过两方孩子的视角遭遇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但第三部分的宗教救赎和记忆的不消逝有些画蛇添足,力度泄了下来。虽然题材限制,但是第二部分的手法会不会遭遇是否人性的抨击呀… 而这种风格的纪录片,难免也做不到客观…
#SIFF2018#6.19和平??惭愧于历史知识的不足,没能更快进入影片的世界。到场才知道有见面会,导演所说,不可作假见证害人。第三段穆斯林仪式的不清不楚,不知是否与导演基督教的出发点有关。被用仇恨喂养的孩子,被夺走美梦的孩子,看似走向敌对其实殊途同归的孩子。严寒,荒芜,绵延。
@和平 致郁系纪录片。1号房间:在这些战地小孩清澈的眼神中,看到了无望、呆滞,非常心痛。其中一个小孩想做诗人,我流泪。他们接受军事化训练,沦为“齿轮”。2号房间:到处是断壁残垣,硝烟弥漫生灵涂炭。3号房间:孩子过早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流着泪祷告,真的有点看不下去很沉重!(猛吸咖啡
【YVR-que】摄影和配乐极佳,风格氛围非常适合主题。跳过战争的起因和缘由,通过两方孩子的视角遭遇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但第三部分的宗教救赎和记忆的不消逝有些画蛇添足,力度泄了下来。虽然题材限制,但是第二部分的手法会不会遭遇是否人性的抨击呀…而这种风格的纪录片,难免也做不到客观…
#SIFF2018#今年唯一一部盲狙的影片。三段故事,侧面反映车臣战争带来的创伤;以前只看过血淋淋的巷战,没看过之后的断壁残垣,每一个弹孔都在控诉;镜头语言使人很难放下纪录片这个类型去看待,不想接受他们这么残酷的童年;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空洞而又天真的眼睛,猜不透他们的心思。
@和平致郁系纪录片。1号房间:在这些战地小孩清澈的眼神中,看到了无望、呆滞,非常心痛。其中一个小孩想做诗人,我流泪。他们接受军事化训练,沦为“齿轮”。2号房间:到处是断壁残垣,硝烟弥漫生灵涂炭。3号房间:孩子过早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流着泪祷告,真的有点看不下去很沉重!(猛吸咖啡
拍得好不如题材选得好,这种散文式的拍摄方式实在难以接受(即使导演热爱伯格曼也好)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上不合气氛的bgm实在很难让人融入电影当中,威尼斯三连奖作品大概也能知道这个电影节是什么风格为主了,不希望今年的金爵奖是这部影片…我们的金爵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siff和平影都】
#抱着想重新听芬兰语的心态看的 还是很惊喜的 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和定格镜头很朦胧 很喜欢那些对眼神刻画的镜头 即使是稚嫩的眼神也仿佛看到很远很远之外…… 一分的不足是给自己打的 对很多历史和地域的细节认识不清以致于看不懂 有点可惜 但是摄影师和导演可能也不需要我们来懂叭
抱着想重新听芬兰语的心态看的 还是很惊喜的 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和定格镜头很朦胧 很喜欢那些对眼神刻画的镜头 即使是稚嫩的眼神也仿佛看到很远很远之外…… 一分的不足是给自己打的 对很多历史和地域的细节认识不清以致于看不懂 有点可惜 但是摄影师和导演可能也不需要我们来懂叭
典型的西方主旋律题材,没人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的,如果可以避免的话谁也不希望打仗,本身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可能是因为镜头拍摄不易本身比较珍贵吧,但是实在看得让人昏昏欲睡,最后一段讲到绿绿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了了,让你爱当圣母,十几年后轮到自己的时候还站着说话不腰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