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 佩妮娜·奥威 / 贝蒂尔·古韦
类型: 剧情 / 悬疑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瑞典 / 西德
语言: 瑞典语 / 德语 / 英语 / 意第绪语
上映日期: 1982-12-17
片长: 188分钟 / 312分钟(导演剪辑版)
又名: 芬妮与亚力山大 / Fanny and Alexander
IMDb链接: tt0083922
1907年圣诞,艾柯达家族两代人共享圣诞晚宴,其乐融融。可好景不长,小主人公亚历山大(伯特·格福Bertil Guve饰)和芬妮(妮拉·艾尔温Pernilla Allwin饰)的父亲奥斯卡(艾伦·艾德沃 Allan Edwall饰)在排练
“Everything can happen, everything is possible and probable. Time and place do not exist, on an insignificant basis of reality, the imagination spins, weaving new patterns: a mixture of memories, experience, free fancies, incongruities and improvisations.”(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在微不足道的现实中,想象力织就着新的世界和图案,这个世界是:记忆,经历,自由幻想,以及各种矛盾的混合体。)
艾柯达家,主教家和木偶魔术店分别代表了人无完人的世俗烟火,精神极端严苛的宗教法场,还有不可解释的神秘境域。对于所谓纯粹高尚的极致追求最终只会导致冷漠与虚伪,而看似频繁犯禁道德伦理的普通人却拥有真心的爱与温暖,尽管上帝的面目依然是迷。上帝无论是唯一正确,千人千面还是不可琢磨,最终伯格曼还是让亚历山大回到艾柯达一家和剧院,带着无穷的艺术想象拥抱并热爱这个并不完美的小世界。最喜欢奶奶这个人物,童稚与智慧并存的一个可爱老太太,古斯塔夫叔叔到后面真的太可爱了,看他痛骂主教好解气。主教和他一家可以列入我观影前三憎恶的人物了——自认为纯洁高尚到变态而不自知,每个人都有一种瘦骨嶙峋的病态感,和艾柯达家对比鲜明。太爱那个古董人偶魔术店的布景了,恐怖神秘又梦幻。
忧郁的亚历山大,被那些疯子似的人缠上,老爸体弱演技差还非要当演员,不懂经营还要管剧院,妈妈是个执拗地想追求爱的人,非得陷进去才知道真相,那个趾高气扬的主教,每次摸亚历山大的头自以为在表示宠爱的时候,就担心他会使劲一扭,而且依然是以上帝之名,主教家里那些恐怖的家人还有幸灾乐祸的仆人,他还迷失在那个玩偶天堂中,被鬼魂追着不放,这些如梦如幻的场景,怎么都醒不来的感觉。ps.那段亚历山大直面主教的戏好好看,气死那个高高在上的主教了,最后亚历山大安睡,伴着老太太念剧本的声音“万事皆可能,皆能发生,时间空间不存在,在现实脆弱的框架下,想象如纺线,交织着新的图案”
故事本身挺有意思,就是長了點,所以看得有點痛感。前半段很有托爾斯泰描寫的宴會感覺,各種声色犬马,每个人都很高兴致,一团和气;可是宴会后,纵欲、冷暴力、互相指责、斤斤计较、娇柔做作,一下子就暴露无遗。但爸爸跟孩子玩和说故事,是名利与虚伪中的一点亮光。但生活充满未知,爸爸死了,母亲改嫁给神父(为什么做这个错误的选择?),仿佛是大卫科波菲尔一样,后父不喜欢他们,后父一家都很讨厌,生活变得压抑,但孩子们互相取暖和相爱。生活又给他们意外,最后回到祖母家。好像兜了一圈,回到原来的生活?但其实一切都不同了,孩子成长了,孩子双眼目睹了太多,已经熟悉何为现实了。
看的312分钟(电视版,不去掉每一集的片尾的话其实是321分钟)版本,说实话有点后悔没去看188分钟版本,因为这部电影最好的样子一定是188分钟这一版本,5小时版本在叙事方面实在是拖沓的有点太严重了,毕竟谁能想到豆瓣简介上的第一句话竟然拍了一个半小时呢,纵然影片后半段水准极佳,加上艺术造诣非常高,整体基调非常美,但很多让人看着想打瞌睡的桥段实在是让我打不出五星,果然电影不是越长越好的,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剪辑的重要性。不过影片的后半段真的非常精彩,虽然还是有一些冗长无聊的桥段,但相比前半段真是好了不少。有时间可以看看三个小时的版本
在今年4月北京电影节上看的3小时导演剪辑版,最近在找时间看5小时的完整版,一些被减去的情节比主线更触动我。电影里的圣诞节就像小时候参加的父亲那边春节家族聚会一样热烈喜庆又喧闹讨厌。可能我的母亲更坚强更顾及孩子,所以看到很长一段时间内小主人公的母亲那种无力只觉得可惜和气愤,好歹最后的火灾大快人心,真是反社会啊。总的来说还是更喜欢《擦鞋童》或《禁忌游戏》那样的电影。这部电影适合远离家乡的成年人在没有事情等着去操心、刚睡饱觉醒来的凉爽的午后,窝在懒人沙发里看。题外话:豆瓣什么时候能改成十分制?想打7or7.5星,不想打8星。
伯格曼的片子就像我说的那样,写成小说会太枯燥但是剧情真的很丰满,拍成电影有的片子则是让人们失去观影趣味,有的片子却可以让人们若有所思。他对于哲学、神学和各种社会道德价值和个人价值有很复杂和深度的思考,如果一个老人告诉你这样的生活是可能发生的,那你就要相信现实生活是会发生的。它会让你坚定某些观念,也会让你质疑你之前绝对的否定,因为不管怎么说,伯格曼都是一个与绝对理性对抗的导演,可是他也不愿意抛弃那个自己曾经相信过的真理,所以在反反复复中不断纠结,这才是一部电影应该带给我们的感受。
看影评前我觉得自己并没看明白什么。只觉得看完没有失落感,我指的是那些很棒的制作和故事讲完后,我觉得有些难过,可能是因为那些故事给出了一个线性的时间,闭合的故事吧……。第一次看这部没太看明白,但三个小时的片子能够不紧不慢得把我带着,最后的半个个小时,他的场景和叙事会耗费一些精力,穆赫兰道里剧院的那种感觉,但绝没有那么恐怖,只是那一段有些抓眼球了。 我觉得芬尼与亚历山大 我会在之后的某个下午 半夜再打开,静静得听伯格曼讲他的故事。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伯格曼,第一部是第七封印,没看懂,就没标记。这部片构图好美,颜色浓郁,开头虽然欢快美好,可是隐隐透露不安,转场不是冰河化开,就是湍急的流水,不然就是大雨,特别喜欢人偶之家那个片段,导演借小男主之口说出自己的迟疑,上帝真的存在吗?最后虽然有个状似美好的结局,可对我来说还是恐怖的,继父的灵魂恶狠狠滴说,你永远也别想摆脱我。这也是贯串他作品的母题吧。小男主演得太好了,查了查他的资料,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无比可惜。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用来形容伯格曼再合适不过了。据说这部电影是伯格曼的封影之作,也算是自传体电影。亚历山大就是小伯格曼,片中的牧师继父其实就是影射伯格曼的亲生父亲(他也是一名牧师),导演在电影中把亲生父亲改编成了继父,用想象力把父亲烧死,却在片尾仍然被父亲的灵魂推到,恐惧地躲在祖母的怀中。直到70岁了,导演还活在童年压抑的父权阴影中,可见原生家庭的阴影是真的很难消除和解的…
最喜欢的伯格曼的电影。布景道具太美了,喜欢伯格曼家庭系列电影的色彩了,暖调炙热到燃烧浓烈到窒息温馨到冰冷。生活遭遇转折,室内冷调清爽寡欲冰冷到刺骨绝望,一个大家族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盖住了真心与实意。少年的亚历山大如哈姆雷特一般贵气英姿。影射手握摩灯的伯格曼的童年家庭生活。三五小时道尽家族悲欢离合。其实伯格曼一直都有从孩童子女的视角切入的习惯。万物皆有生命好坏事物皆有神迹。如果伯格曼将其拍摄成舞台版本也一定精彩
想要完全看懂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还是有难度的。导演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一个逃难故事,很多隐喻我还想不明白。不过,工整的画面,油画般的明媚色调,标志性的钟声,和宗教意味的场景,让人感触颇深。在他的电影中,多次出现贵族葬礼的场面,这次尤其让人动容;突然想起来,在呼喊与细语中,也描写了肉体死亡后的灵魂复现的情节,似乎在传达不同人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因果轮回的道理。导演是一个非常疯狂的人,我能从他的电影里感受到这一点。
主教其实就是“我们想象中知识的样子”,威严(施虐?)和晦涩,卡尔补充了一些疯癫。主导的动因里有一种蛮横的性欲,所以伊萨克算局外的一位,因为他在语言(家庭与世界的琐屑)下摆出了昏睡的状态,对于德语又有适度的忠顺,只有阅读母语作品时才流露出思念原本身份的意味,跟卡尔妻子有一个对比(她的复杂由于被过度塑造多少失去了一点意思)。其实很重要的还有幻觉,有鬼魂,不那么明显的有演技卑劣的排演。导演剪辑版太长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