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摘下显得轻浮,戴上又觉沉重,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的《八两金》可以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心底那些粗粗细细尤为繁茂的根。歌德曾经说过,不懂外语的人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语言。中国传统文化里亦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所以磁带在三部曲里成了最重要的道具——它不仅是《非法移民》的梦想、还是漂泊之人临时的居所,也是还乡之人最终的归宿。尽管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烟火无法告知观众那份依恋与不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但家庭伦理的在场无疑是提醒了男女主人公:故土从未缺席,以及《那山那人那狗》从未改变。因为在作者看来,传统与现代原本就是《相爱相亲》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必是存在着一个难解难分的同心结。中西文化的碰撞最终化为一江水和一支歌,大概只有夫妻共同书写的剧本才会流露出那种「欲语还休」的默契。
除了男女主角的感情戏,里面可以看到八十年代广东的风土人情。从港台的拍摄角度来拍,现在看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和我们自己拍的完全不一样,我们的片子里尽管落后但不会什么都拍。那时的中国是落后喧嚣脏乱又生机勃勃的,电影里可以看到经济开始腾飞,回国探亲的台湾老兵,淘金归来的华侨,无处不在的小商小贩,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特色标语,不生二胎,中国特色等等。混乱的交通,不讲卫生随地吐痰,还有广东潮汕农村风貌,沿海一带的。很多场景小时候都经历过,但身在其中是感觉不到那些粗糙和不堪的。更多的是童年美好记忆。透过这个片子可以知道那时的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天壤之别。不过也能看到那时的海外及港台人士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光宗耀祖,落叶归根是他们最终的理想。也就三十来年,中国明明比以前发达许多,为什么认同感却日趋下降。
一个人敢一分钱不带,只身一人踏上开往美国的船,把一切证件抛进海里,这该如何去描述?这般勇气也许是上代人独有的吧 。不愿在落后中苟延残喘 ,敢于追寻心中的那片自由与阳光。相遇与对上眼这东西很具有两面性,有时是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幸运,因为它能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最美一幕,即荷尔蒙激素的分泌牵动人体产生出至极的满足感与快感。但更多时候它也意味了一场悲剧的开始,有对上眼的那一天便终会有分开的那一天,对上眼会让产生短暂的幸福感,而分开便会给人留下一生的伤痛,尤其是分开的那一瞬间,更尤其明明两人是爱着的,有情人因身后的大背景而分道扬镳,更有甚者是两人将踏往相隔数万公里的土地,更更有甚者身处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分开便是永别是常事,他只在她的记忆中来过或她只在他的回忆里再见过。
从前是山,现在是海走时文革浩荡,回来改革开放祖坟没法扒,就地起学校人穷志短,地大物博“不管走到哪,都是在唐人街走不出来。比起美国,我更想去香港”“全世界最大的唐人街在哪?就是香港”“我们好像不太对哎”“是不是该闭上眼睛”八两足金,不过是一份乡愁归来无处安放,几句爱意换做娇柔做作婚嫁船头飘白页,祭奠故乡撒纸钱水陆变迁换留下残破的龙头船,翻山倒海也无法说不出口的爱恋华人在哪里生活,都走不出自己的唐人街挺好的故事,80年代的中国南方乡下有独特的美感,前半段表述时代后半段叙事爱情,可惜有太多杂质,无法过滤干净,加之港台气息太重,故事还是格格不入。张婉婷才气不足,还能再打磨就好了,可惜后来没有。但对张艾嘉是真的喜欢不起来,还有些厌恶
“男人身上冇八两金,还点算男人呐?”—和严浩的《似水流年》有几分相似,都是衣锦还乡的故事。男导演选了女性视角,女导演却选了男性视角。前者是灰暗的调子一直沉下去,后者却是喜剧的手法,很多荒诞的笑料,但尾声却是悲凉的。远离故乡多年的人,带着愧疚与疲惫回家,以为分完礼物红包就走了,但慢慢发现有舍不下的人和依恋。从没走出去过的人满怀憧憬,再多的情感与冲动也不会让她放弃追金山梦。红棉花谢了,冬去春来,时间并不会为谁停留,她也是。她毅然离去,并且和他当年一样把所有证件撕碎扔进河水里。那首船歌幽幽响起,长长的告别,终究是他在山顶,她在船头,挥挥衣袖各自珍重。短暂的交集不代表什么,他日若有缘再见,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8.5分。罗启锐和张婉婷很厉害,居然能把这样的题材驾驭得很好。选角特别棒,没有漂亮的演员,每个人却都因为符合自己的角色而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只准生一胎的宣传语在那个年代确实随处可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当年小学生必背的口号。闪着红绿色灯光的舞厅,满街放着的《黄土高坡》,穿着短袜和凉鞋,扎着歪着的马尾辫,这就是蒙昧未开又蠢蠢欲动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马上就要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来的猴子,要出去的乌嘴婆,就这样错过了,这样的处理更真实、也更有开放性。一直都喜欢齐豫的《船歌》,没想到是这里的插曲,好好听。
张艾嘉真真是个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般的女子/从把“未来的husband”避口叫“那个他”时就已经开始介意对方的感受了 再到“我也讨厌春天” 因为春天一到我就要离开那会儿 就知道 突然好像哪儿都不想去了 看到你为我把掉落的木棉花一朵一朵的绑上树枝 也以为你会kiss我 把我留下 却也只能闭上眼睛听到你走远的声音 最后他在岸边追着婚桥知道永远失去了你 但我总觉得缘分没那么容易错过 只要有耐心一定会再相遇/知道船歌是罗大佑作词作曲之后对他的爱又多了一分
前九七的逆流之作,虽属“移民三部曲”,讲的却是衣锦还乡。“台山以前是海,如今是山”,天地变迁,沧海桑田,落叶归根不过转眼间,世间情爱与半生功名都似随水流远去的木船,最后变成故事里的传说,唱进罗大佑的歌词里——“童年的纯真 世故的苍凉 好一个命的轮回”。依稀看到60年代大陆老片的影子,王家乙的《五朵金花》(音乐/喜剧),谢铁骊的《早春二月》(散文结构)……能在这部片中见证88/89年的台山风貌,像做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又想丹尼仔了)。
中国地大 物博 人穷 多么无奈的形容。村口的古老的龙头船就像是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曾经辉煌绽放过,而现在却搁浅在村口,腐朽而又无用。曾经强盛的民族在近代百年沦落至此,要让自己的子民流落他乡讨生活,这是多么的讽刺与悲哀。而现在离电影拍摄过去了三十年,中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古老的民族又崛起了。不知当年拍摄电影的那帮人会有如何的感受
时代背景特色,演员演技精湛。偷渡美国达1 6年之久的出租车司机“八两金”为了衣锦还乡,向亲友借了八两金饰,不料回到家乡汕头后,发现家人已搬去台山,于是让童年时的死对头“乌嘴婆”及其弟一起赴台山。途中乌嘴婆不负“盛名”,一路不停地唠叨,其弟也调皮捣蛋,极尽搞笑。在连遭意外事故之后,两个死对头终于倾吐了心中早已隐藏的爱恋之情。
生活是需要一些道具的,当你们看透道具坦诚相对,正视海那边的苦和海这边的幸时,短短几天就会激发出这种“骑自行车去追船”的诗意和果敢。可能现在真的不会再有这种电影了,那个年代的东西可能已经没有了,也没有人信了,就好像那山上的船。这段婚礼和船歌,恢弘恢弘,结婚还是得回老家去摆一轮酒才有仪式感,就好像男人和新娘都得有那么八两金。
改革逼走了不甘寂寞敢于用双手创造未来的人,留下割舍不掉家人与国土的人,对国家的充满希望的人三十年后改革开放使的中国沧海桑田,而去美国香港发展的人一开始80年代的资本红利变的有钱,过了十几年财富又转移到国内,美国香港留下了艰辛的华人,中国却发生巨变时代改变了很多人,敢闯敢拼才是人生境界!
洪金宝和张艾嘉组合的文艺片,真没想到,海龟和旋转餐厅服务员表妹结伴回农村乡下。暗生情愫,洪在红木棉花开后的凋落再重拾花瓣挂枝头,最后给八两金做嫁妆,远嫁后岸边的久久凝望,好细腻的表达。那个年代的广州,乡下风光,人们的生活状态记录很真实,讲话是用吼的,包红包送土特产,妹妹二胎偷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