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昔日曾是蘇聯工業重鎮,如今則成了超大型的戰爭片場。前一秒還在梳妝打扮、談笑排演,下一秒已是怵目驚心、滿目瘡痍的爆炸血案。是政府一手導演的戲碼?還是戰爭的日常?斯拉夫黑暗大陸,黑心貪官在醫院和難民收容所狐假虎威、中傷抹黑,國難財一起發,樣板戲齊套招,邪惡樣樣都來,就是沒有人為子彈流淚。
改編自2014 至2015 年間的真實事件,紀錄片出身的烏克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以手持鏡頭穿梭蠻荒地帶,虛實交錯地呈現2014 年大選後烏克蘭內戰前線的荒謬景況,見證親俄派分離主義者與烏克蘭政府軍「激烈」交鋒實況。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谢尔盖·洛兹尼察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最佳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洛茲尼薩搞了這麼一部有毒(獨)的偽紀錄片(其實也算是對抗假新聞的另類方法)。電影所呈現的戰爭的非線性和群眾的非理性應該是比較到位的。之前看了俄國紀錄片《Chechen》,裡頭呈現的頓巴斯地區的狀態跟這片還是比較吻合。要是Kira Muratova還在世,感覺她也會拍一部這個題材的電影。Kira的御用演員的Natalya Buzko還在片子里出演,實在恍如隔世。另外,電影淡化了主角,匆匆忙忙地將鏡頭轉到另一個現場,很有意思。還有,片子里那個“新俄羅斯聯邦”已經解散了。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又自己玩自己的了。
乌克兰的纪录片导演拍的第二部故事长片,被称为“伪故事片”。虽然都是按故事片组织拍的,但全片没有贯穿的人物和情节线,完全是顿巴斯战争中的一个个的场面集景,竟然也吸引我连续地看了下去,并对2014年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独立投票后的战争灾难有了切肤、丰富的了解,也算是创作样式上的一个突破。血和泪的历史史实告诉我们,要用改革、协商去解决问题,千万要防止战争与革命,不论其口号是多么崇高、伟大,给普通人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伪纪录片,真实展现乌克兰乱局。整个片子充满压抑,绝望,阴郁的气氛,战乱下无法脱离的苦难,脏乱……人命如蝼蚁,生存像煎熬,没有一个强大国力的国家和民族,永远是大国搏弈的棋子。片中那些所谓的武装队伍连个指挥官都找不到,无非是战前的平民,在战争来临时拿上武器,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暴力欲望,不停杀戮,破坏,掠夺……但片子太碎片化,似乎想表达很多,却处处找不到方向,让观众无所适从,整体看下来感觉前后不连贯,完成度很低。
这个叫顿巴斯的城市,被战火,被剥夺的选择,被仇恨,被政权游戏,所扭曲所摧毁,在诊所、在市政厅、在检查站、在街头、在婚礼现场、在避难的地下室……一幕幕群戏,人们茫然若失的麻木表情,贪婪的官员,嬉笑打闹百无聊赖的士兵,无处为家的百姓,任意夺取他人生命的弹药……人们谈论着自家今天会被炸吗,就好像谈论今天吃什么。何等荒谬,何等恶劣。你以为挨过这个寒冬,解放的春天总会来,可在顿巴斯,寒冬却是永恒。
可能是上一部实在不够出彩,还在现场看到快要瞌睡;这部被“降级”的作品意外融合了不少真实问题的观察和有趣的看点:嘟囔着的演员、瞬间失控的婚礼、重复三次的访问、不曾跑掉的幽默和摇摇欲坠的体系,一副生动的社会画像就此展开。(对我来说,这可能是个“KFK-type”的故事;似乎一切都那么的真实,又有那么几秒在怀疑它因为过分怪诞与“这是电影”的提醒,开始不再纠结)
第一人称视角的必要性???好几个场景手持摄影晃的根本没法看,当纪录片拍的话第一不够客观,第二很多东西也没揭示,从来没出镜的对手,战争原因啊什么的都没提,人民的生活也只展现了很小的一部分,可以做的更好。所以这个吊片子的意义是什么,算是没头没尾吧,不了解顿巴斯背景看的意义不明。最后那个拍摄现场挺讽刺的,一帮人以为自己去演戏作假,结果自己成了被演的道具,哎
这么牛逼的电影居然得分这么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顿巴斯》用选取了去中心化的叙事方法,用长镜头、手持摄影等多样的视听语言,带领观众窥视乌克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在形式上颇为大胆的方式,配合导演强硬、鲜明的政治态度,为其赢得关注。用电影表达政治诉求是其创作最核心的初衷,于是无论是在纪录片还是剧情片中,他都毫不忌讳自己“政治先行”的立场。
片子和2016年的《沃伦》同讲了乌克兰地区的战火与冲突,《沃伦》更像一部艺术片,画面考究、演员专业、剧本凝练……这些《顿巴斯》都没有,但《顿巴斯》更像是你在电影院看的3D电影,而《沃伦》则是在家观看的电视高清,说不上为什么,就是觉得《顿巴斯》更近,甚至能感觉到导演讽刺又无奈的低笑,面对疯狂且荒谬的情况之后的低笑。
不是想像中的故事,但拍攝手法及場面調度出色,虛假哄騙借助電視報章欺騙市民是俄國慣常做法,在親俄邊境的烏克蘭實不奇怪,此片看似荒誕誇張惹笑,實質是一幕幕無恥橫蠻的勾當,生於此國度蠢人是蠻合適的,整片在腦中只出現了愚民樂三字,當中很多角色對話場面安排也令人細思,特別是首尾呼應的安排,相當有力的殘忍共業啟示,值一看
看过的洛兹尼察的第三部电影。以仿纪录片的跟拍方式,全方位展现乌克兰东部地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官僚的腐败,民众的苦难,叛军的强盗本性,乌合之众的疯狂暴力,首尾衔接,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然而,所谓的真相又像是编导出来的。”人民共和国”、”祖国母亲”、”法西斯分子”、”征用”等一套说辞充满着巨大的讽刺。
8.5分。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形式很不一样,想象这样一个宏观全景的黑色幽默会如何呈现。长镜头、冷峻、赤裸裸的、疯癫的、纪录似的、荒诞剧的。无意识的棋子。奇异的反差令人发笑。戛纳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导演出现现场,有一双很神奇的眼睛(略微奇异的眼白和瞳孔),本身就有荒诞感。观影于TIFF。2018/09/20
平淡的伪纪录片但是有点小惊艳,有德国记者被东乌克兰粉蛆匪帮纠缠即使你不是纳粹你爷爷也是纳粹,其实粉蛆才是纳粹,什么抢夺企业主车辆勒索美金,炫富婚礼,对平民射击火箭弹,有一个采访过isis的德国记者都说了觉得粉蛆比isis更厉害因为粉蛆没有规则,电影就在没有规则的混乱中一镜一镜把乌东的奇怪乱象连接起来。
毕竟拍的是顿巴斯、顿涅兹克,而且假装以墙上苍蝇的长镜头视角,也就没了太多乌克兰那边的立场。不站队不代表没态度,军政府没收私车、街头批斗“顿奸”、办公室官僚程序和又红又专的婚礼,都能看出一定反俄立场。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如果把战时顿涅兹克若干年的全城监控调出来剪辑,会不会也呈现同样一番荒诞戏剧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