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冈崎京子原作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
7/10 越放纵越快活,却被成年人引诱和毁灭,可以跟《台风俱乐部》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做为三个世代的样板,从中可以窥见日本青春片的变奏和演化,骨子里对政治的厌恶道出本世代对成年人世界的恐惧和疏离,浅野忠信那句:“他们这么说,是因为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变老”击中了吉娃娃所代表的本世代软肋,才是这片主题——不想长大。片子核心无限感伤,外在形式却无比放荡,村上龙很多小说里“迷幻与放荡中持续燃烧,成为玻璃透明质感般接近爱和永恒的渴望,却坠入无比落寞的虚无”被这部电影做成了影像,非常炫目且无力感弥漫。可惜MV手法用到毫无节制,大量的高速运动镜头碎剪+升格镜头强调节奏,技巧没问题,但我就想问:“难道这就是意义么?” 二宫健还停留在对影像本质最表面的认识,吉娃娃闭眼拍摄象征本世代对现实世界的无知和抗拒,是神来之笔。
罪案片的框架,借友人的口述拼出女主吉娃娃的往事:张扬的犯罪之旅,夭折的娱乐事业,浪荡的公交人生,成迷的死亡结局。巧的很,最近在关注艾比这四年的生活,我觉得和这个故事有叠合之处:观察者们说三道四,各有不同性格与利益决定的角度,然而事主吉娃娃拒绝阐释,是个绽放的哀伤生命体,跟随原初的欲望使动。于是讲述完毕,活着的人们想着吉娃娃潸然泪下,那是你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但是这片子形式的问题太大了,基本是个日本版的《春假》和超长MV(那些电音曲儿我还挺喜欢的),表现放纵就是反复的拍男女穿着泳衣互相舔,还有段《发条橙》的床事快放——这些不露点的手段本质上就是小清新,这种精神孱弱也许符合主题,但如何折服观众?在传达上是低效的。摄影师浅野忠信的压迫式拍照术令人印象深刻,他喜欢逼女人哭,pua学应用于快消时尚了
我的日影前五佳!二宫健的MV风格,无处不在的镜头和直指虚妄的电子乐。人物关系上与桐岛不同的地方在于:吉娃娃作为和每个成员发生亲密联系的中心,集爆裂的生死之美于一体强烈存在。桐岛里是幻影弥留给群像们个人成长带来的影响。在吉娃娃里,因为祭奠消失的人而改变自身的可能性就像海岸边爆炸的高楼一样夷为平地。其次是门胁麦探索视点不仅是为了拼凑线索和刻画群像,在她四处打听中至少有两次被问道“你为什么执着于吉娃娃的事”。要忙着就职、放纵、遗忘,过去等于没有。为什么执着,更像对于后现代青春本质的探寻。杂志印着滑稽且认真的never forget,又回到冈崎京子“在平坦的战场上努力存活”的九十年代。冷静下来想这场梦境可能只是烟火表演而已,但在几次望向吉娃娃眼里的深渊时,又确确实实被炸得粉身碎骨了。
1.在一个闭塞的青春群体当中,通过某一个人的突然缺席,事后在其他人的回忆或者证言之下,对这个人进行祭奠或重构,其实和《听说桐岛要退部》在结构上并无差异。2.集体合谋抢劫的逃亡开场、之后南国冲绳的挥霍堕落、在粗粒子的手持摄影介入之下,充斥着放纵与颓废的青春感,可以说神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3.这三部作品的共性在于,都是以人名命名的电影(大学生《吉娃娃》高中生《桐岛》初中生《莉莉周》),而这一个人存在与否,其实谁也无法真正确定。但不能确定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缺席,波及到周围所有人的情感,最后铺陈出整个日本当下年轻人青春的样态。在手法上来说并不独特,但好几处的感同身受(浅野忠信的中途出场是神来之笔)年度旬报日影十佳应该没问题,但还是有所保留★★★☆
结尾多数参与叙述吉娃娃故事的人上镜自拍,大家的年纪不过20出头。通过多视角的逐层铺垫递进和适当时候激烈的剪辑匹配来展现青春的形式、结果与影响。吉娃娃的死亡,放置在开头与结尾的效果是不一样,这自然跟整个过程中不断推演的人设有关。吉娃娃象征的青春本身并没有被定义成罪恶和过度消耗身体,表象中的放浪和行乐本身就是一种需求的极致体现。而作为个体来看,其实提及到的应该更多。无论是对不同朋友采取的不同策略以换取信任、不恰当的自来熟,甚至到最后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她。而她早早离世无疑是对这群参与者的精神打击,大家或许不会去追究真相结果,但是对一个人的缅怀和喜爱是真实存在过的。仍旧看到男权对女性的压制,结尾部分吉田对美树的强暴不就是最直接的控诉吗。
200509 【C+】以吉娃娃之死为线索,将其作为社会现象而去挖掘年轻一代糜烂生活的背后,如若放弃外部语境的剖析单纯以追忆的姿态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中,或许便能有种类似[处女之死]般更具私密化和暖味化的既视感,却也正因为具mv质感的影像风格,方能营造出迷乱的青春状态,生命力绽放的影像,别样涌动的轻盈,或是来自幕后迟缓的钝击,在迷恋中逐渐失去生机的他们,又需要多少次的三天花完六百万后,方才明白那些年所憧憬的不过是场美丽的误会呢。///电影的问题在于内容的处理:影像段落的拼贴感过强,节奏为强调感官“共振”的体验奔放凌乱无节制,定然会留有浓厚的余味,但也不会想再看第二遍。
完美抓住了“我”的腐朽内核,吉娃娃是消费主义的产物,也是消费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被肢解而自主参与的人为反抗。无止境的蹦迪,性爱,挥霍和空虚却恰恰是年轻人要去占领他们的的时代,反抗并非无意义,只是曾经如火如荼过的左派地下运动,青年诗人和政治斗争离这一代年轻人似乎又太远了。可是年轻人总是关于政治的,越是私人领域的情爱越是容易被权力摔个稀巴烂,浅野忠信的角色虽是吉娃娃转变的一个诱因,可又隐约讲出了她的死亡真相。手机上有吉娃娃,街边海报贴了吉娃娃,回到家里又有吉娃娃,我和她的关系就像一场gold rush。
与常规获取的自我沉溺化的青春缩影不同的是似乎用着更加闭塞且自反的“段落”,传达着更为紧致的重构回溯。由缺席牵引出的视点换置与回忆言述里描摹的梦幻形象像是影像结构中的一处无法目睹的“着色”,交织着霓虹色彩与迷幻电子乐的视听共鸣始终寻求着一种抽象的青春态势,铺设着颓废与狂欢的放纵共性。MV美学之下融汇着是游离于各种媒介形式的“介入”,是轰炸着溃烂虚化表面的画外声音。是爆发的风格影像的外化还是哗众的青春命题的赞叹,而失去认知的我早已沉醉在虚假的“韵律”之中,已然无感见证真知的本质...
延续《睡美人之终》的风格,二宫健的“MV电影”越拍越疯。虽说借小群体不同人的回忆和声音“重组碎尸”辅以自剖不算新鲜叙事,但将冈崎京子的故事搬到高度媒介化的今日,用外表光鲜浮夸内核孤寂空虚的后现代年轻人们的青春故事做题眼,把重心放在影像上,反而填补了简单的故事(但不要以为他只会玩“花巧”,門脇麦与成田凌那段“对手戏”张力十足)。况且二宫健对后资本时代的娱乐环境和生活交友并非没有自省,几个恰到好处的政治化处理既联结了成长叙事又点出了新一代主体与社会间的隔阂与无力。
!非常惊喜!这可是汇聚了日本影坛从20代到50代最有实力的演员啊。我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优秀的日本青春电影了!光怪陆离的灯红酒绿世界里,融合汇杂着躁动,孤独,欲望和纯真。在不失镜头艺术水准的前提下,导演显示出他扎实的叙事掌控能力。镜头衔接和人物设定等细节的处理也很令人惊喜。更难得的是,这是极少数我看过的众主演全员演技在线,颜值在线的日本电影。结局的安排是完美的句号。另外我花痴一下,浅野忠信一出场,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得排我今年Best列表。
站在高樓,很勵志的跳下去,只要粉身碎骨,就是解脫了。二宮健的作品有死後重生的特質。二宮健前作《睡美人之终》,由個體垂直挖掘,層層夢境拆解。續作《吉娃娃》則橫向發展,藉由群像來拼貼吉娃娃這個人,類似《小美》《桐島退社》《羅生門》…等片。《吉娃娃》沒有前作靈氣,但成熟完整許多,節奏敘事較流暢。劇情中,意外之財、意外爆紅,舞池中糜爛狂歡,放縱瘋狂,年華如煙花般綻放稍縱即逝,青春多麼絢爛易碎,每位年輕的臉孔傳唱著一首青春輓歌。
始于夏天的一场抢劫,吉娃娃开始在每个人心里都去描画着她可爱又很耀眼的样子,直到死掉也是,几乎每个人的回忆里她都是一直笑着的,一直都在随意且自由的生活,仿佛贯彻着越放纵越快活的观念,仅有在摄影棚里遇到坂本,在那一连串的问题中才有看到被隐藏起来了的情绪。看完了寻思着……好像不是啥很有意义的电影,但是镜头中的永井拍摄的视觉观感觉得挺好,然后配乐都很好听!!!有让人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样的悲剧,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第一部二宫健 很喜欢① MV 迷幻影像风格 鱼眼串联叙事 可以看到达伦《梦之安魂曲》雷弗恩《霓虹恶魔》的影子 小插曲sex work hours用了库布里克《发条橙》的“加速影像” ②互动性的“派对模式” 大量运用 EDM 与蹦迪元素 配合快速的剪辑 形成极强的感官冲击 ③追查真相的线索逐渐发展向后现代新型社交的内核 揭示对政治及他人漠不关心的垮掉的一代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