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看完第一遍以后没看任何影评,觉得活着回来的是若蓝,是从结尾的手表那里看出来的,我觉得调慢五分钟的秘密只有若蓝和阿良知道。然后去看了十几篇影评,简直看的烧脑头疼也补充了很多自己漏的细节,我感觉整部电影看下来基本都是若蓝出场,主观代入若蓝,但小时候那一段很多人说若蓝才是那个热情的,而如枚是安静的。开头游泳的其实是如枚,但这个如枚是若蓝扮演的,所以约阿良的是如枚扮演的若蓝,也就是说活着的是如枚,扮演若蓝的如枚。但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比如送衣服的细节,试探游泳的,自己调慢五分钟的情节,都有可能是故意而为之,有意还是故意就模棱两可,除非导演解释清楚了,否则就有混淆视听开放式结局的嫌疑。所以的细节不能全部合理的指向那个人是谁,所以没有答案。
四年前我在影院看这部电影中途一度睡着,节奏缓慢、沉闷,没有高潮,即便有悬疑成分在剧情也不够引人入胜。隔了四年这次我再认真地看了一遍。先感叹一句镜头拍得真美,浓重的日系风扑面而来。剧情上最大的悬念在于,劫后余生的到底是姐姐还是妹妹,我在豆瓣上扒了好一会儿的影评看分析。但其实,最有趣的内核是关于自我认同和存在的,你想成为谁,想要过自己的人生或是取代他人。还有人分析灵与肉的关系,虽然我觉得有些附会拔高的嫌疑在,但总归是很有意思的。阅读理解千人千面,理解不一、切入点不同,思想碰撞或许会出现意外惊喜的火花呢。不是一部烂片,但文艺片的特质本身就很难满足快节奏观看的习惯,何况这部剧情的确不太硬。诗诗和哈鲁马同框实在赏心悦目,本质颜狗如是说。
编剧和导演是真的很自我啊。这部电影对观众本身、观影心态和观影环境要求很高。如果不在一个相对安静、闲适的环境,相对平和的心态条件下,真的很难看下去。节奏缓慢,剧情“烧脑”(个人认为其实不是烧脑)。导演一开始就把观众踹进了纠结谁是谁的陷阱里,这就是他想看到的。因为这电影讲的就是女主的自我认知障碍。个人觉得,最后活下来那个她是融合了若蓝和如玫两个人的。她俩从小就经常互换,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更别说旁人。最后活下来的是谁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作为一个全新的自己继续生活。画面一如日本电影一样唯美,观感还是可以的,就是真的容易打瞌睡。
从我来看,刘诗诗这次可以表现的这么好,跟导演,剧本都是分不开的,总是感觉她内心有种强大的力量等着爆发。行定勋导演信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尤其在文化不太相同的情况下还能达到默契还是挺难得的。剧本有内涵,人物中间有多重感情线和矛盾都是让电影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若蓝如玫在片子一开头让人觉得性格迥异,中间导演有意想让观众分不清她俩布置了很多看似有意的细节,比如在四人聚会的时候,如玫微醺时邀请阿良跳舞看着若蓝意味深长的眼神。看似单纯直接的如玫这样一来有感觉又有若蓝的暗潮汹涌。
还不错,挺烧脑的,最后回来的到底是不是如枚真的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但是按照前面的设定,若兰是乖孩子,不会说谎,她说头上有伤疤那应该就是,虽然没有验证,最后如枚头上有伤疤,那么是否她就是前面的若兰。还有佐证,若兰会游泳,生还的几率大一些,她先认识如枚男友,可能也喜欢他,所以装成如枚和那男的在一起,后面回到钟表店一些动作的重合也可以说明。反转,如枚后面主动亮出伤疤,是不是真的不是前面说过一次的若兰。很可惜前两天看到男主自杀的新闻,看完查百科时有点瘆得慌。
真的很差来着 我其实都觉得算不上一部电影 所以很久以前就取消了标记 行定勋可能无法指导中国人吧 也可能根本不重视这部电影的质量 只当作一个项目 我的观感是这样的 刘诗诗作为关键角色的确非常拖后腿 最近因为春马很多人于心不忍打高分 也可以理解 可春马为了这部电影付出的努力与收获不仅不成正比 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 在无心的这样一部作品里 他的用心只是落在湖底的一颗石子 起不了任何作用 就事论事 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但是也不忍心打一星了
我太爱这部电影了,日系和悬疑结合得好好。三浦春马在里面简直颜巅,刘诗诗好适合文艺日系电影啊,我以前一直觉得她既可以演那种温婉端庄的,也可以演那种活泼外向的,结果她真的演了若蓝和如枚。这电影上映的时候我看过一遍,初中也看过一遍,前几天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又翻出来看了一遍,虽然在如枚那幅巨型海报出现时我还是闭了眼。最后阿良修表的时候,那种蓝色的蝴蝶离开他飞向窗外的天空,背景里响起梁祝的音乐,真是景乐交融得相得益彰。我太爱这部电影了!
文艺片中目前为止我欣赏的来的电影。很喜欢诗诗的演技,细腻不夸张,也很佩服日本导演抠细节的强迫症,每一处的光线场景推动都能感受到认真的态度,内容也是到达了很深的境界,爱情、亲情,我们为什么要爱一个人,是爱对方的全部,还是爱对方身上的自己。如玫和若兰可以想象成心有灵犀的双胞胎,很病态的在意对方身上自己没有的特质,努力模仿而丢失了原本自己,只有共生体消失了其中一个,没了对比、依赖、折磨,才能活回自己。
看到刘诗诗出演就觉得电影肯定不好看……但为了听听三浦春马讲汉语,我还是点进来了……有些人美则美矣,当当花瓶挺好的,就不要分饰两角硬拗演技了吧……故事本身也立不太住,姐妹俩明显穿衣风格都不一样,竟然还是会被搞混,还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喜欢一样的东西,明显是为了后面抢男人撕逼做铺垫……最美的一段是三浦春马和刘诗诗的亲密戏,亲着鼻子嘴巴和耳朵,用着日语和汉语,轻轻地笑,很美。
18号看到新闻后,断断续续看了两天,喜欢这种昏黄傍晚下慢慢悠悠的感觉,令人一时间不敢相信故事背景在上海,一姐的表现比绣春刀里好些。如果回来的是如玫,在毛里求斯医院里握着天伦手的就是若蓝,那阿良前半段演了个寂寞。如果回来的是若蓝,却说自己是如玫,那阿良整部电影都演了个寂寞。默默听完片尾,最寂寞的,是忍不住掉下两滴眼泪的我自己,以后都没有“马必怀”了,这操蛋的人生。
很日式很日式的影片 14年的时候就看了开头 但一直没看完整部电影 直到今年 已经6年了啊 因为喜欢刘诗诗 从电影开拍就一直期待着 然后在了解的过程中喜欢了三浦春马 他的眼睛可真美 纯真的 亮亮的 于是成为我第一个了解的日本演员 没想到这么突然 再听到三浦春马的消息居然是他去世 震惊 希望这么美好的人能在另一个世界开心的生活
看了四遍了,我还是觉得姐妹俩是在可以塑造两个人格,活泼惹人爱的是如枚,沉静忧郁的是若兰。一个人不可能终日郁郁寡欢,也不能整天快快乐乐。所以我觉得客观上死掉了的是若兰,因为如枚不知道送衣服的事情。但灵魂上合二为一,至少不再分裂了。她们两个都认可了幸福活泼的如枚,也接受了总是不太开心的若蓝。回来的那个人的灵魂是完整的
春马啊,认识你是因为这部电影,看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你,海报上的你真的一下就击中了我的心,好帅好帅!虽然对你的认识仅仅止于此,但没想过在那之后再一次了解你竟是看到你自杀的消息。他们说救你时你还有微弱的心跳,多心痛啊,如果救回来了该多好!事已至此,希望你在天堂重新变得快乐,我这个陌生人也为你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