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2020.5.21。五分,胶片拍的电影确实生活感和电影感都更充足,片中潮湿拥挤的上海小巷和拆迁大潮都是我自小的亲身经历,所以可能更有感触,极少的几个镜头能看出来导演的表达欲望,除此以外就没有更多了。周冬雨被拍的非常漂亮,让人心动,但是周冬雨这种一脸聪明相的演员演个弱智其实没有很多说服力。整体观感非常平庸,各方面都说了一点但都说的很浅显。尤其是江上游轮的所有片段和半夜摩托上的二人呐喊,都拍的很出戏,因为故事根本支撑不了煽情的表达,也支撑不了所谓青年二人的不得志和迷茫。
摄影很好,剧本太糟了。前后节奏失衡,东北同事的支线和偷窥的主线在情感上也完全是矛盾的。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他自己也没想明白。既想拍出一种猎奇的情感(偷窥欲和隐晦的恋童,说实话后面有点生理不适),又想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代青年的缩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演员表演还很青涩。到头来,男主身上有诸多标签,叠加起来也是互相冲突的,最后的人物弧光完全无法成立。
电影整体感觉都比较压抑。开头就勾勒出张英雄生活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了。父亲的情感控制导致内心敏感,自卑,无自我,这种压抑一定会在另一方面发泄出来。跟踪红窗户偷窥谋杀梦。心理扭曲又善良,矛盾体。一次次回废区想要找到答案。卖工具的老板挺有意思的,英雄买什么他都知道要干什么。实际这电影里面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最后扔了刀我觉得他是要放弃所谓的复仇了。
本来对张导充满期待的,现在很失望。电影文本语言有很大的缺陷,剧作内容空洞乏味,国产编剧的通病吧!男主人公无所事事的都市颓废青年的状态没把握好,本想来个上海味的王家卫,可惜了拆迁这个题材!本片主要是想抨击中国特色下的户籍制度吧,可惜没深究不敢说太多,在当下审查的环境下,可以理解。比起长片,真的适合短片!!!
本以为是张英雄压抑的复仇故事而心绪不安 其实片子里 是他另一种自我怀疑式的试探和成长 。关于复仇 其实内心善良的人学坏也不易 关于性意识的觉醒 是他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些许念想。不是所有事情 都非黑即白 大概率也可能是弱者对弱者的现实常态。最终触到心之所向 也许一切答案都在那场雨里 超然物外了。
我很喜欢。每一帧都想截图下来学习一下构图色调,整部留白很多,往往会从缝隙或者角落里去窥探人物。感觉导演想放很多东西进来,爱情(尽管是一方的yy)、底层人物的挣扎、拆迁、家庭问题等等,但没组到一起,整个片很散抓不住的感觉,而且节奏稍微有点拖沓。但整个剧的情绪很到位,好几个镜头印象都很深。
两星都勉强,周冬雨有几个长焦吊的镜头还行吧。本来拆迁补偿、丧父、复仇、萌动青春、海飘族、寄居家庭等等等等,这些任意元素都可以发展成完整的故事线或者相辅相成的叙事结构,可惜无聊的细节和散碎的画面太多,既无主次,有无节奏,人物立不起,情绪无起伏,无高潮的爆发也无宣叙的基础,看起来很疲劳……
视听语言特别棒,尤其摄影,前几场戏很巧妙的把弄堂的逼仄感展现了出来。张英雄偷窥那场戏的色彩很欲,胶片感看的真舒服,饭店小窗口的设计神来之笔。后半段的剧情有些割裂感,其实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来处理,成为梦般的意淫结束也挺好,感觉用猥亵少女来达到目的有点口区。
昨天网上点开的 为了赶快看完睡觉 开了二倍速说是关于复仇的过程 我倒是觉得是男主自我救赎的过程 父亲的犯病是因为想要多一点的赔偿款买房子 买房子也是为了男主以后的生活男主应该是恨他自己的 但是他总不能自己捅死自己 也只能把 这种情形嫁接给陆志强
电影人物冲突 剧情线索都不是很明显。替父报仇 却发现意外爱上智障女儿。所以想告诉 那种边缘人群还是什么。电影的凝聚力不强。很多方面太散了。感觉导演想要传达什么又不能很好的去展现。 但电影的镜头语言还有胶片式拍摄风格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强行或大势所趋而拆建的城市恰似我们被迫上路的青春年少,日复一日的粗粝生活里,总归是有些许温情来慰藉心底的暴戾。电影拍的比较平淡,更喜欢米粉店里的日常状态及员工间的类似取暖却又相互疏离的关系。小人物的幽默总归是可爱的,有如这社会的墙基。
很多具象化的镜头直白的指明角色生命中的某些变化,整体的故事结构很单薄,应该是想要拍出更多心理上的动机和转变,周冬雨的表演张力够了,男主也够了,感觉导演的功力可能还是差了点,很多该留白的地方却展示的很清楚,该清楚的转变又太模糊。
主演的选择上问题很大,男主角的创伤,表演上像时刻催眠“我是没有感情的机械”,上海话也太糟了,让周冬雨演弱智少女更摸不着头脑。盘踞的父权阴影,追求复仇中自我确认,有两条看似可发展的故事线,但不达意,道德上也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