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玛德琳的玛德琳电影

 
影片导演: 约瑟芬·戴克
豆瓣评分: 5.8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剧情,悬疑,惊悚
上映年代: 0
影片时长: 93
更新时间: 2019-02-19 13:21
浏览次数: 515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玛德琳的玛德琳电影演员名单
海伦娜·霍华德 , 米兰达·裘丽 , 莫莉·帕克 , Okwui Okpokwasili , 苏妮特·玛尼 , Felipe Bonilla , Lisa Tharps , 寇蒂斯·库克 , Reynaldo Piniella , 迈拉·卢克利希亚·泰勒 , 茱莉·塞尔达 , 达娜·埃斯科尔森 , Suzette Gunn , 迈克·霍奇
玛德琳的玛德琳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自己心心念念的在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部电影 之前本以为会是在广州文化馆看的 后窗 后来看到一半身体不舒服去了急诊 看到在豆瓣显示累记六千个小时的观影时间 感觉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的话 一千部还是挺花时间的 这也是在云山咖啡馆看的第一部影片 讨论环节 自己有两个问题 一是有人说是女主是抑郁症 我觉得不太像 有可能是别的精神疾病 一个是关于即兴表演所引发的 在剧中和在剧拍摄中的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对于我来说是个关于电影的尤其是关于电影制作与拍摄的有趣的问题 当然在后面与更多人的讨论中 令我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方面实在很多 关于电影也懂得不多 这是关于自己标记第一千部电影后的想法 电影实在是丰富 即使一部普通的电影 所需要努力和做的东西也非常多 更别提那些伟大的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不过这也是电影这个形式相对于别的所具备的丰富性导致

玛德琳的玛德琳剧照

重看依然被这群鲜活群体和对准他们的摄影机所感染。失焦的部分更像是外化个体的呈现方式,将注意力集中于核心人物,这使得人物浅层认知和面部表达的情绪得到外化。肢体行为和生活行为则呈现出玛德琳内心认知的表现,这里包裹着另一层玛德琳,都是用一种方式去取代另一种方式来表露玛德琳真正想要的样貌。即便是结尾让(有些)人崩溃的表演,某种程度是传达对于过去的反抗,替代,更替,或是占领统帅等等想法,影像上却依然出色,这种程度跟拍展现新时代不成熟因素所散发的耀眼光辉和自身光彩。戴克大多作品里都有即兴表演和肢体呈现,可能真的是受里维特影响。

玛德琳的玛德琳剧照

戏中戏,形式大于内容,用音效致幻抽离画面,试图制造情感上的沉浸,而非场景事件本身的传达,情绪与情绪之间勾连转化经常性断裂,这种情绪体验最多十分钟,搞成长篇体量试图让观众从日常生活拔出自身投入此片,前期有效的声效特写等技法,后期感到疲惫,尤其昨晚地球的不佳观影体验,剧本故事还是重要的。很想快进,忍住不快进,因为有人说它很好,受不了,果断快进。戏剧的表演一点都不生活,假装猫或乌龟这件事情一点都不日常,将它们假装拍的很日常,很即兴,反倒尴尬,借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宣泄日常压抑情绪,不会很中产吗。要么杀人,要么隐忍。

玛德琳的玛德琳剧照

一种试图统一镜头语言与情绪的尝试,一种将情绪倾泻出银幕的极端……母女间的情感特别特别细腻,并且它是触发式的连环,玛德琳的家庭-E的家庭(E作为母亲与女儿),玛德琳-母亲-E之间的关系构成:前期是玛德琳与E之间的亲密状态,继而在剧场中两者关系逐渐紧张——再到两个人的关系激化后E通过打破她与玛德琳之间的誓约从母亲那里获得了亲密状态。三个女性主角都有对“剧场/表演”的参与,母亲被E邀请参与剧场之后的那一段我也很喜欢,先是其他演员一同模仿母亲,再是玛德琳与母亲身份置换,“表演”母亲…我觉得这是一种愈疗

玛德琳的玛德琳剧照

一种主观的“精神病”体验,镜头不断贴近人物,却并未试图让观众了解人物经历;观众有着与角色相似的感官体验,电影却并没有要求他们在精神上对角色产生共情(这一处理与情节中Evangeline对待Madeline的态度相近)。结合“即兴戏剧疗法”的形式后很想让导演也去治疗一下(以上均为褒义)。但它的开头结尾都呈现出一种“解释欲过强”的糟糕(以海龟和群舞段为甚,如果视听实验的目的是“沉浸”,那为什么还对观众如此没有信心?),尤其结尾让我想@一部日本片,名字叫“《让老师流产委员会》”……

玛德琳的玛德琳剧照

试图把里维特的舞台空间向外扩展,也吸收了一些卡萨维茨的方法。某些时候确实创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共振的感觉。但结尾把这场表演“施加”到老师的身上,就如同Suspiria一般令人崩溃。本来主体和客体就是暧昧的,这个段落直接祛魅了。(另,数码失焦镜头从来没有获得过令人满意的效果,数码是没有真正的失焦的,焦点总在那里,要么极远,要么极近。只有胶片没装好才是真正失焦。娄烨用Lens Baby来做模糊视觉,这个是比较贴近生理的。)

玛德琳的玛德琳剧照

#A-#与《你的温和与可爱》相承的是来自动物的视角-前作在牧场,这部则在城市的狭小空间里开拓自由的野性;激烈的冲突都来自封闭空间,日常行为的放大与异化使得承载冲突的心理空间有无限延伸的可能-突然觉得很像戏剧或者电影本身,在限定的框架内无限延展开来。觉得导演相当擅长通过视角-环境来细致描摹人物,而声音在塑造环境中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总之戴克的电影总是令我惊叹,前半段实在喜欢。

分咋这么低 还挺喜欢的 视听上的处理很绝 而且通过把表演外延到生活来表现人际关系 从故事上来说很成熟也很有趣 不断重复戏剧本身是metaphor 然后在前半段点明了把别人的脸割下来戴在自己脸上的核心比喻 很妙的是并没有成为“要做自己”的说教片 反而是对过于介入他人生活的讽刺 所谓“做自己”不是follow your heart 是get away from others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虽然说是跟踪拍摄了主观视角下的人物行为和内心状况,但西方观众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理解。能感觉到这是一部“活的不舒服”和“谁把你弄得不舒服”的故事,16岁的女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剧场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呼吸成为一种表演方式,剧场情绪被吸纳又被再次释放,舞台中央的自我有时候很重要,有时候又那么微不足道。

的确拍得比较厉害,但其实无论是否合题,某些前卫的拍摄手法就是不友好的,所以很难讨大家喜欢。本片用即兴表演以及天花乱坠的拍摄来创设一出戏剧——the one playing itself out.在这出戏剧里,有强有力的情感跌宕,也有忽然的情节突变,一切都十分切合主题。但是这么多“表演”掺合在一起,成就的到底是什么呢?杂烩? 3.6

失败,不对……应该是失灵的自我批评。Decker的误区可能是她认为可以脱离符号语言,而仅凭对视听的操控来构造一个介于魔幻与现实之间的Mental Space,然而电影与观众交流的特定方式并不支持这种预设。因而这部作品里满溢着刻意设计却完全无效的元素,再说Ashley Conner靠堆砌滤镜和液体创造的这个Look也太丑了…

3.3/5 形式上玩得玄虚,但如果为了刻意追求这种沉浸感而故意将故事处理得这么破碎的话,那的确是够造作的。不过估计导演也没有什么太详细的剧本,靠着基本的人物关系和几个大场景硬是拼成了一部长片。第一视角,特写镜头和转场空镜都还挺有想法,不过用多了反而就廉价了,而且本身故事讲得就很吃力了,满屏的大脸看着看着就困了好吧。

4.6 由虚焦镜头将观众视角缓慢代入到角色内心世界中去体验周遭的一切,青少年极为繁复的内心情绪被视听和声音尽数承载至观众感官层面上得以与角色进行最稳固的联结。而后便是在封闭空间内利用贴脸特写和层次声不断对内心视角进行延展与填充,到最后达到丰盈时我整个人仿佛已潜入进角色头脑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观感经历。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