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故事聚焦被古典音乐笼罩着的小咖啡馆里的客人们。金敏喜扮演经常坐在窗边位置的常客,她不断地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及对话中获得灵感、寻找线索,有时她甚至主动地进行对话。
配乐是亮点,庄重的古典乐伴以日常情境,童真的卡农伴着谈论死者的笑语,反差感附带出喜剧效果与荒谬感:活着是件严肃得可笑的事情,反倒让人觉得死去是种解脱——对死亡的祛魅却并不妨碍人们继续上演“生活的戏剧”:自导自演(对谈者),外加一个场记(金敏喜),别致而又意味深长的人物出场设置。本片运用了景深,焦点的设置意味着权重的微调——聚焦的阴谋与虚焦的压抑、无助,恐惧感、敬畏感油然而生:却并非对生命的敬畏,而是对感情的无能——反生命的死态。笑闹被染成灰色的,平静的对话却被渲染成末日狂欢,女子上下楼梯的复杳宛如滚石上山兀兀穷年的西西弗斯,随之萌生的笑意肆意开来,活脱脱一个神经质。无意义的叙述反证了无意义,正如公共空间被光明正大地侵犯正意味着无所谓公共空间。在这里,秋日私语变成聒噪,仿佛无眠的夏蝉,腐烂了。
感觉这是洪常秀走出私奔后创作低谷(其实也就是2017一年)的标志。运镜比之前复杂了,但仍然很独特。开场缓慢,但看到后面就能沉浸了,秋日的空气划过肌肤,让孤独的戴着面具的人渴望恋爱渴望知音:一起喝酒吧。金敏喜躲在咖啡馆角落里偷听记录他人对话写成小说,偶尔能捕捉到心灵赤裸相见的时刻。咖啡馆总是弥漫着古典音乐,这些音乐对那些顾客的故事有时是强化有时是解构,而这种功能又如现实命运一般完全随机,呈现出洪常秀久违的幽默感。完全打乱时空乃至人物身份的叙事花招+孤独人寻找情感依靠,洪常秀接上了《这时对那时错》《你自己与你所有》(其实《之后》也是),又像一个大学新生一般对所有人的生命与内心充满好奇,一切细微处都值得言说值得注视,真羡慕他这种保持纯真的能力啊!
静下来突然发现了洪尚秀的好处,那种平静的调子里又带着审视判决的目光真是太吸引人了。出现的男女都是现实中出现的人而非她的幻想,她所写的真的只是给自己看的类似于日记的东西而已。而文艺创作给人带来的魅力就跟偷情、偷着喝酒、偷窥一样围绕着一个“偷”字,偷不成就想要自杀。甚至于弟弟和女友也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完全了解对方,抱着朦胧的感觉对对方半懂半不懂的在一起就够了,女一在文章里站在道德的高度批评着情侣,现实中批评了弟弟,结果因为偷听得到了如渣男般的评价“卑鄙”,虽然不是演员编剧但是在现实中也活得像是个演员编剧一样虚假。人跟人打开心扉就是这么难,我们是苟且偷生的卑鄙的自私的人,一刻不能孤独不断寻找着爱和陪伴。观察和被观察只隔着几片叶子。选歌水平高
说说看时最击中我的几场戏吧:1.男人和女人在一个餐馆里讲起那个自杀死去的教授时。过肩,变焦再平摇到墙面那个男人的影子,再摇回来。镜头变化不多,但每一次的镜头变化都和台词的潜在意义契合。女人在流泪时,旁边放出了愉悦的音乐。演员的情绪表情,和镜头的关系互动得非常好。里面的演员我都好喜欢。2.女作家在窗台等一个人。没来。她下楼到门外的凳子坐了一下,又站起来进屋上楼。上来又下去,上来又下去,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咚咚咚"又"咚咚咚",上下楼的声音一次比一次更加激烈与急促。等不到来人的那颗忐忑焦虑的心就这样赤裸地显露出来。3.第三个场景会令我无知觉地流泪。就只是正峰和那个原本说去旅行的女人之间的对话,在影片接近尾声的那段台词。
从技术层面分析洪片乏善可陈,惯常的左右横摇加令人错愕的推镜,个人觉得这是洪尚秀为了强调关系转折点而先前释放的讯号,抑或通过这种运镜方式打破沉闷让观众提神保持清醒。这次洪讲的是,作为创作者出入世的姿态,四男四女相互帮衬,厘清其虚实并不重要。创作需要现实和虚构杂糅,而创作者在狭缝空间表达,捕捉挥发于现实的情绪游丝,在自己身上发酵,把自己灌醉了再入世顾影自怜,也颇似镜中月、水中花。洪恍若附体于金敏喜,让观众体会了他浸淫行业的各中滋味。更高明的是,观众入戏了,他又仿佛出戏了,躲在银屏后哂笑。
镜头玩得挺有意思,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剧情,主要关注点还是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金敏喜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听着顾客的口角杂事写下断断的灵感与极力伪装融入顾客的咖啡店老板恰好反映了个人之于群体的两面,而影片的结尾也很洪尚秀,通过简单的位置变化——金敏喜抽烟回来坐在了咖啡店主的位置上,这种戏剧性的转换正是建立在中间金敏喜陪伴弟弟及其女朋友的一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对待他人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互理解,但是如果只是偏居一隅固守己见,则只是永远困在小圈子走不出去而已。
文本化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始终觉得,纸张讲得清楚、甚至更细腻的内容,如果电影不能在自己的领域发挥优势——或表情动作,或场景直观,或光怪陆离,或视听技术,那么我们何必选择无论制作还是欣赏成本都更高的电影?可是洪老师走在这条路上没完没了了。绝活的不断翻拍且算讨巧,问题你可知道从最《独自》开始,赞美都是带着包容和宠爱的?一次一次消耗后,剩下的只有你差劲的镜头、滥用的音乐和那个大家都爱的女人了。与《之后》如出一辙的强行黑白,能镀上艺术格调么?我觉得不行。
《北村方向》里的“多情”小酒馆在这里置换成了咖啡厅,一组组人物的琐碎对话成为金敏喜灵感的来源。几乎失去了美感嘈杂的古典乐下,失意颓丧的人们,情感和生活窘况的一个截面。唯有那对年轻情侣是状况外的,结局这样戛然而止刚刚好。最喜欢女作家那段“女人步上台阶时”,虽然拍的毫无美感可言。毕竟所有的美丽都给了金敏喜,虽然这个角色并没有多少灵魂。化用惠特曼的诗就是:“我坐着,观望世界上所有的忧患,所有的逝去与卑鄙。”ps:当它是个短片就好。
每次都能在洪尚秀的片子里看到那种层次丰富的尴尬——原谅我一再使用这个词——这也是他直言不讳的表现。男人与女人并不满足于小心翼翼的试探,而直接采取语言与态度的强攻。他对两性关系的认知体系太牢固了,牢固到屡屡体现为信笔由疆。多组人物在咖啡馆以及饭馆里产生一种暧昧的相互作用,只是这次缺乏强有力的结构的帮衬,谈话内容停留在松散的情绪或感悟,但是在多义的生活片段间依然有余味。喜欢他的电影的人,永远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自己所需。
凭空而来的对话是尴尬气氛的基础,变焦是形式外壳,两部分还勉强称得上协调,但这次作为催化剂的配乐严重拖了后腿,以往洪片的配乐总能提高尬聊的趣味性,或是在不经意间成为神来之笔,这次只有软绵绵的无力感甚至起到反作用。虽然洪尚秀再次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对自己美学的自信,但这是目前为止最乏善可陈的一次,感觉只有最后一场戏是有意思的,时空、人物、情感关系在一个镜头里完整地体现出来,让人思考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仍然带着结构的魅力。
想起顧城的詩了:「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但隨之而來的不是默契的靜默,而是人物在尬聊的場域裡進退兩難。繼之以緊隨講話者面部的鏡頭,不斷介入且因此而分外突出的旁觀。不合時宜且過大的古典樂,對著植物抽菸的男女,以及默然喝著的秋日燒酒⋯唯有最後自反的獨白感到些許激烈的釋放,蠻喜歡「到最後,人還是感情動物,感情過於簡單,過於有力,過於珍貴,過於低賤,過於令人思念。現在就是如此」&「此刻珍貴」。
始终认为洪常秀是个剧场导演,推拉摇移不过是追光灯而已,但舞台上没有“角色”只有角色的创作者。不明所以的对谈与指向精确的配乐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对位关系,如同“创作者”与“角色”并不相干。生活本身的羞辱与尊严,琐屑而无意识。金敏喜何止是串场,她代替了洪常秀无言的观察:这些“容器”对无聊日常的感知如何转化为介入“角色”的状态。惠特曼曾说:我听见了谈话者的谈话,关于始与终的谈话,可是我不谈论始与终。
拉高一下评分吧。两处动人时刻,都配上了我很喜欢的乐段,第一处是女人反反复复上下楼梯,与特吕弗《安托万与科莱特》中安托万整理行李时配的乐一样,如果我没听错,是马五第四乐章。第二处是最后金敏喜敲击键盘:“想出卖死去的人幸福现在吗,还知道什么叫廉耻,呵,干得漂亮,对,活着的人总该活下去”,镜头摇到女人的侧脸,眼泪滑下,配乐应该是马塞尔口中“蕴含无穷真理“的瓦格纳Lohengrin序曲,直至最后。